黃銘崇
在二十世紀的九○年代初期,在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所在的劍橋市Cambridge讀書與生活是很愉快的一件事,但是這種愉快的經驗,不單純只是由學校本身來形塑,學校附近的社區,一橋之隔具有文藝氣息的波士頓市,還有校園和附近的書店讓我感到一種充分沈浸在人文的SPA的愉悅。對於一個讀書的人,這種愉悅感覺的泉源之一是在這座城市附近各種各樣的書店。
哈佛廣場的哈佛書店Harvard Bookstore在我心裡面的象徵地位,也許比起哈佛大學Widener 總圖書館還要重要,這個書店並非學校經營的,面積也不大,但是它所收集到學術性的書籍(基本上是人文與社會科學)十分齊全,大體上只要不是絕版的學術書幾乎都可以看得到。近年來網路書店的發達,使得許多書店面臨嚴重壓力,甚至走到關門的地步,哈佛廣場附近原本有四、五家書店,包括以前還蠻有名的連鎖書店Wordsworth,目前僅哈佛書店屹立不搖。這樣的書店為什麼重要?網路購書雖然已經相當發達,但是在購買一本書之前,總是希望能夠先大體翻翻這本書,讀讀某些章節,看看喜歡與否,再決定是否購買。能夠看到、摸到、讀到畢竟還是有不同的感覺。不僅如此,在一個收藏齊全的學術書店,當你走過某一個領域的書架,稍微瀏覽一下這些書,可以大體了解這個領域目前關心的課題與重要論點,也就是說其實光遍覽書背上的書名、作者、出版社,就已經對一個學者個人知識系統的整理,有很大的幫助。
九○年代哈佛廣場附近有許多舊書店,有一些針對特定需求的古董書店,對於我們這種窮學生,只能看看,買不起是相當痛苦的,所以,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一個兄弟會建築背後的Starr以及附近的Macantyre and Moore兩家,特別是Macantyre and Moore的舊書都經過相當整理,一律都是原來的半價,對於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裡面的工作人員,大多數都是附近大學的研究生,都有領域專長,因此,有時候能夠和店員聊天也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記得二十幾年前,城鄉所的畢恆達教授,當時在紐約唸書,來到劍橋小城,另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Macantyre and Moore書店。
Ars Libri雖然好,但是太貴了,所以我們更喜歡逛的是在離哈佛廣場不遠,在麻州大道上的Robin Bledso Antiquarian Books,這家書店位在一個木造建築的地下室,上面是一個建築師事務所,必須走過一段庭院,才能進入書店。門口只有一個小小黑色的招牌,沒有人帶路還不容易找到,這裡的雖然也是古董書店,但是價格常常是Ars Libri 的三分之一,我有好幾本青銅器的舊圖錄,就是在這裡購買到的,當時的快感難以形容。
十幾年之後,有機會再回到哈佛廣場,看到的盡是名牌服飾店,許多書店都在網路書店以及昂貴的租金雙重壓力下,不是搬出哈佛廣場,或是關門大吉,看在眼裡十分難過。最近,透過網路購書,寄過來的一本書,赫然是哈佛書店寄來的,這本書寄出時遲了一兩天,還在email 收到書店店員的道歉,收到信時,我的腦袋裡出現的是那些在書店裡打工的研究生的影像。
最後,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在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的電子報上寫這樣的文章?我的看法是人文教育不僅是在課堂上的教學,而是在環境裡,空氣中可以呼吸到人文氣息的薰陶。如果你走在台大對面溫州街的巷子裡呼吸到這樣的氣息,應該珍惜,也要祈禱,這些書店、咖啡店不會在資本義的壓力下走入歷史。
from:人文主張電子報第35期
http://hss.edu.tw/epaper/200604/content_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