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8-21 00:13:28| 人氣3,35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西方淒「烈」羅密歐與朱麗葉VS東方淒「美」梁山伯與祝英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西方淒「烈」《羅密歐與朱麗葉》VS東方淒「美」《梁山伯與祝英台》



前言:

  西方淒烈《羅密歐與朱麗葉》VS東方淒美《梁山伯與祝英台》,之所以訂定這樣的標題,主要是要探討這兩個東西方最著名的愛情故事裡,在社會和文化價值觀下的差異性。在故事中,兩對戀人最後都是雙雙殉情的悲劇收場,因此,他們的愛情,令人「淒」然。但除此之外,兩個故事在情節的構築和角色的設定上都有著極大的不同,對於《羅密歐與朱麗葉》,我認為他有的是一份「烈」(主動的積極性、製造出的衝突、短暫的時間),而《梁山伯與祝英台》有的則是一份「美」(被動的消極性、大環境下的註定、長遠的時間),這並非說《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是不美的,而是相較之下,這樣的兩個字眼,更貼切於他們的愛情故事。以下就幾個層面來進一步分析,兩者之間的本質差異性。



一、社會背景

  在《羅密歐與朱麗葉》裡,兩個名望名聲都互不相讓的大族,年深的世仇爆發新的仇恨,是導致兩位戀人不能相愛的主要限制,但是對於其世仇的原因並未在文本中詳加說明,因為這不是這個劇本要著墨的地方,「世仇」是一個關鍵,但是原因卻不怎麼重要。這樣的世仇是由這兩個單一的家族所造成,而彼此之間的衝突也因為「單一族群」的情感因素,而不斷地被積累,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其衝突發生的自主性。

  在《梁山伯與祝英台》裡,時間是在中國的東晉時期,是社會中的門第觀念最嚴謹的時代,而「門當戶對」正是導致兩位戀人不能相愛的主要限制。這樣的想法,並不是兩戶家族就可以造成的,因此它是整個大時代的產物,是由眾多人的觀念所匯聚而成,就像一個法規讓人不得不去遵守,也沒有人敢打破,這樣的社會先決條件,讓整個故事的最大衝突點,顯得是命定且被動的。



二、初次見面

  在《羅密歐與朱麗葉》裡,兩人是在「化妝舞會」上初遇,化妝舞會本身就隱含有掩蓋性,一種讓人看不情的神秘美感便在兩人之間迅速迸開,感情的濃烈和大膽地愛意釋放,也因舞會上的豪情放縱和享樂心態,使之成為限制被打破的最佳時機,在那裡人人狂亂,就是仇恨都被轉換成激情,而光明正大的潛入其中。雖然兩人一開始都不知道對方是仇敵的子女,但是在這樣的場景裡,本來就讓人難以看清,一個虛幻和空靈的瞬間,就這樣放肆地產生了。

  在《梁山伯與祝英台》裡,是祝英台女扮男裝去書院讀書,路上巧遇了梁山伯,相談甚歡,因而結為兄弟。「女扮男裝」本質上也同樣含有一種掩蓋性,但是這樣的掩蓋性卻成為兩人之間,情愫的一項阻力。對於梁山伯而言,對方是與自己同樣性別的人,因此就算有什麼好感也只能說服自己是「基於兄弟情誼」,這讓兩人的愛意難以滋長,而保守的社會,更讓祝英台無法表明自己的愛,感情就在一種「曖昧」中游移,形成另一種忽隱忽現的美。



三、愛情發酵的時間

  在《羅密歐與朱麗葉》裡,兩個人從相識到相戀到定下婚約以至最後兩人殉情,只有短短的四天不到,這對於一段愛情發酵的時間而言,是相當短促的,但也因為時間短,讓人們可以清楚地看見,他們濃烈的愛意,散布於這極短的時間裡,彷彿那轟轟烈烈的愛情,才可以和那積年累月的宿仇相對抗,並讓人動容。

  在《梁山伯與祝英台》裡,兩人同窗三年,直到祝英台收到家書必須歸家,才不得不將愛意表達,這樣的時間,對於中國人的愛情觀而言,是相當正常的。因為中國人認為,長久培養的感情,才能讓人真正愛上對方,而這段美麗的愛情故事才得已成立。這樣的時間長度,讓梁祝與羅朱比起來,情感上較為不濃烈,卻有一種屬於中國人細水長流的唯美。



四、情話的甜密

  在《羅密歐與朱麗葉》裡,羅密歐不顧生命危險,翻牆到朱麗葉的家中,對他心中的女神大膽地表白了愛意,而朱麗葉也不顧羞赧地回應他,兩人之間的情話可說是莎翁筆下最美的詩句,那些比喻、那些情感的流動,都讓這兩個人濃烈的愛,轉化成灼烈的字句,燃燒著愛火中的兩人。而這與西方人對於愛情的觀念:「愛就要大膽地表明」,有極大的關係,而那樣的情話,更讓兩顆原本被家族世仇所惱的心,轉而成為眼中只有對方的世界,感情在情話中瞬間加溫。

  在《梁山伯與祝英台》裡,祝英台礙於自己是女扮男裝,不能被發現,而梁山伯對於英台也「只能」有兄弟情誼,所以兩人的對話,雖然可以讓彼此更加了解對方是如何地適合自己,但卻不能也不被允許傳達有任何的愛意。即便是最後英台要離去前,對於這位義兄的表明愛意,都是透過暗喻來傳達,而山伯到最後也沒有弄懂,惹得英台笑他呆頭鵝。這樣含蓄的情話,雖然聽起來也頗為令人心動,但是對比羅朱來說,展現的依然是中國人的一種「含蓄美」。



五、面對己身婚姻的主被動


  在《羅密歐與朱麗葉》裡,兩人在表達己身濃烈的愛意後,便私自互許終身,兩個人更積極地尋求自己的親信(羅密歐是神父,朱麗葉是奶媽)幫忙,並懷著美好的期作籌備著自己的婚禮。這對戀人對於婚姻的自主性雖然受限於家族,但是他們的主動性卻是由於個人性格及情感的發展而大大地被體現出來。

  在《梁山伯與祝英台》裡,梁山伯連祝英台最後的愛意暗示都沒聽懂,使得祝英台不得不拜托師母為其作媒,梁山伯這才恍然大悟,前往提親。祝英台雖然打破了中國傳統女子的矜持,表示的愛意,但是最後仍是由師母代為作媒,這表示其對於婚姻的主動性是比羅朱二人低落的,但這並非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大環境下對於女子的束縛和限制,以及對於婚姻該由父母決定的文化背景所造成。



六、其他人的死亡

  在《羅密歐與朱麗葉》裡,除了兩位戀人之外,朱麗葉的表哥蒂巴特和羅密歐的朋友牟克休,甚至朱麗葉的未婚夫帕里斯伯爵,也都被安排死亡。當蒂巴特殺了牟克休,對於想要好好與卡普萊家的人好好相處的羅密歐來說,是當頭痛擊;而當羅密歐殺了蒂巴特,對於朱麗葉而言,是又恨又愛的情感交織,死亡為這雙戀人的愛情,帶來重大的危機,多重仇愛的堆疊,也讓整個劇情和人物的關係變得更為複雜,以致於最後兩人殉情時,也增加了其愛情的壯烈以及悲劇性。

  在《梁山伯與祝英台》裡,只有兩位戀人最後相繼而死,並沒有波及其他任何人,在於愛情故事的描寫上,是非常單一線性的,就是沒有其他的旁支來干擾主線的進行,讓人專心在感受兩人之間情感的變化,而不會分心去管其他的事物。這跟東方人的社會環境固定,生活單純,以致思緒只能處理較為單純的事件發展有關,安居樂業是中國人的生活最大的願景,而人們除了生活還是生活,以至於體現在戲曲的表演上,也較不喜愛過於複雜的情節,重要的是情感的鋪呈。



七、主角死亡時的曲折性

  在《羅密歐與朱麗葉》裡,先是朱麗葉假死,羅密歐真的喝下毒藥,朱麗葉醒來發現愛人已死,才決心用刀自殺。這樣的曲折性和變化,讓觀眾在觀賞時,不得不為他們的一舉一動而屏息,當一個變化出現,都讓人更加感嘆他們的愛情是如何地動容和令人哀泣。

  在《梁山伯與祝英台》裡,梁山伯因為相思成病而死,祝英台請求出嫁前拜祭,在墳前絕望痛哭,天地動容,此時墓裂開,英台入墳,以成其殉情之念。戀人間,一人先死,一人跟上,就情節複雜度而言,是比不上羅朱的,但是在其死亡的方法上,是令人驚艷的,一種別出心裁的死亡,雖然不真實,但卻滿足了中國人對於死亡的恐懼而慣於將之美化的消極想法。



八、最後的結局

  在《羅密歐與朱麗葉》裡,兩位戀人的殉情,讓積年累月的世仇終得被化解的契機,將悲劇化為教訓,在現實層面上被反應出來,使得這兩個人的愛情不只是愛情,更成為可以改變原本家族仇恨的龐大力量,再一次地體現出西方人積極為現實狀況進一步改善的想法,而非任憑繼續,如此悲哀地循環。

  在《梁山伯與祝英台》裡,兩人最後化成翩翩雙蝶飛舞,給予人唯美的收場,也讓這兩個人,成為一個美麗的「傳說」。但是大社會的「門第觀念」卻不是這一雙戀人的死就可以改變的,而東方人對於生活和生命的消極態度,也讓轉變的契機變得更為遙遠,對於中國人而言,人不過就是大社會的一隻小螻蟻,只要能活著就該知足,至於不合宜的觀念是否該被推翻,倒不是那麼地重要了。




結語:

  綜觀上述的分析,歸結出這兩個看似相似卻又相異的東西方著名愛情故事,在本質、文化、社會價值上的顯著不同,也看出了這樣的差異體現在文學藝術上兩種不同的模式。《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淒」「烈」;《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淒」「美」,各自在其所屬的環境裡,勾動了多少人的心扉,牽動了多少人的思緒,則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不管是「轟轟烈烈」,或是「含蓄唯美」,重要的是體現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使之成為文化和生活的借鏡,才是人們所需要的。




參考資料:

1.《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廉.莎士比亞著 方平譯/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縣/初版/2001

2.《梁山伯與祝英台》─邵氏電影/導演:李翰祥/類別:古裝片/上映年份:1962年/電影長度:128分鐘/主要演員:樂蒂、凌波

台長: 女伶
人氣(3,359)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劇場不劇場 |
此分類下一篇:《囚》─解構《海妲.蓋柏樂》
此分類上一篇:《奧塞羅─導演創作構想》

美國黑金
是男人必須有的 http://www.yyj.tw/
2019-12-13 00:23:3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