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17 21:27:26| 人氣1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美國的生存教育--性教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後一段講「性教育」,從「責任觀」談起,可以說是貫徹其獨立思考的教育觀念。

「性」本來不是洪水猛獸;沒有「性教育」,「性」才成為洪水猛獸。在「性」教育上,美國的學校常常有些驚人的舉動,令我這個教育研究者嘆為觀止。玲玲是我朋友的獨生女,在美國上中學。有一天,玲玲從學校抱回一個頭髮金黃,眼睛碧藍! 貨真價實的「洋娃娃」。而且,假娃娃擁有真娃娃的整套裝備:從睡籃到小衣服、小鞋子、尿布、奶瓶,一應俱全。一開始,朋友覺得很奇怪:玲玲都上初一了,怎麼學校還讓學生玩娃娃?沒過幾個小時,我的朋友就發現:這個娃娃可真不是個「好玩」的玩意兒。它的體內裝有電腦程式,每過幾個小時,娃娃就會放聲大哭,原因有兩個,一是餓了,二是要換尿布了。要娃娃「停止哭鬧」,必須馬上行動,先是查原因:如果是餓,就要把奶瓶放進嘴裏;如果是尿布「髒」了,就得換上「乾淨」的尿布。如果當「媽媽」的想偷點懶,娃娃就會哭個不停。即使是半夜,娃娃也還是按照預訂的設置三番五次地「哭鬧」。做父親的自認為對電腦很在行,為了讓玲玲能睡個好覺,想改變一下娃娃的程式。誰知,拿著娃娃上上下下地研究了半天,仍不得要領。娃娃到時還是照鬧無誤,攪得全家「貓」犬不寧(美國人不養雞)。做母親的只得建議把娃娃放到車庫或地下室去,即使「鬧」也聽不到。但玲玲說:「那是虐待『兒童』。娃娃哭鬧了多少次,多少次得到了『妥善處理』,多少次被『虐待』,娃娃體內的電腦都有記錄。如果被『虐待』多了,娃娃還會『休克』甚至『死亡』!」那天晚上,玲玲被那個「娃娃」鬧得筋疲力盡,狼狽不堪。第二天,她上學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快把「娃娃」還給老師,大有「金盆洗手」,從此「退出江湖」的架勢。玲玲大有體會地說:「自己有個嬰兒一點都不好玩,才當一天『媽媽』都累死人, 不要說天天這樣折騰,還怎麼讀書……」這就是美國中學給初中! 一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選修課,很像我們所說的家政教育,那內容就是:怎樣照顧嬰兒。

開設這種課的初衷很明確:一為傳授科學知識,二讓青少年體驗餵養孩子的艱辛。美國學校對「性」的問題沒有採取「回避+糊弄」的辦法,而是給學生一個積極的「早孕實習」。看來,讓孩子體驗「早孕」的「恐怖」,才是這門課的「醉翁之意」。它向女孩們發出了一個警告:懷孕,當媽媽,可不像童年時「辦家家」的遊戲那麼好玩。被又哭又鬧的娃娃嚇壞了的「玲玲」們,到了需要面對「要不要懷孩子」的現實問題時,一定會因有過這種「親身體驗」而三思再三思的。

台長: 章魚
人氣(12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理念建構 |
此分類下一篇:醜女回憶錄
此分類上一篇:美國的生存教育--金錢觀念與謀生能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