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榆又名紅雞油,用來與雞油-櫸木區別,顧名思義,據說榔榆的樹皮較偏紅褐色。榔榆是臺灣原生喬木中,經常被用於庭園造景的一種,這大概是因為它的枝葉纖細,給人一種雅緻的美感。革質但身形小巧的葉子,大約只有手指指節那麼大,所以除了在公園、社區庭院可以見到它的身影之外,許多盆栽培育者也愛用榔榆當作素材,透過修剪,以及軟鐵絲纏繞等等塑型的方法,將榔榆小樹雕琢成永遠長不大的古樸蒼勁樣貌。
達可今天並不是要為這些被凌虐成畸形以滿足人類想望的小樹申冤。這段鋪陳只是藉以介紹咱們家榔榆的身世而已。記得當年剛在水里買房子的時候,門口是一片鋪了草皮的小庭院,看似綠意盎然的庭院,表土下方其實是水泥結構的地下停車場,因此表土並不是很厚,這棵榔榆在當時就被雕琢成姿態典雅的迎賓樹,在這小庭院裏,無言地生活著。
九二一大地震改變了它的命運。
地震後,為了補強結構,社區共同決議將家戶庭院的草皮全部拿掉,好重新施作防水層、改鋪磁磚,以避免地下室漏水。因此,達可便將這棵榔榆移植到花盆裏,同時解放纏繞在它身上的捆仙繩,讓它得以舒活筋骨。
經過數年的盆栽生涯,當蘿蔔坑有更開闊的空間時,當然,榔榆也就移居到蘿蔔坑來了。為了它,達可還刻意填築一道小小的土丘,想像它是住在山上的一棵老樹....。後來才知道,榔榆其實是原生於中南部低海拔山區溪谷裏的樹木。
然而,擺錯地方表錯情可能並非影響它生長的主要因素,由於久居花盆造成盤根的關係,榔榆在蘿蔔坑生長的速度並不快,頭幾年的冬天,屬於落葉樹種的它甚且抖落一身的樹葉,只留下看似奄奄一息的細枝與稀疏的葉片,讓人為它的生息感到擔憂。
幸好,春天一到,驟然蛻變的一身新綠總讓人鬆一口氣,看著它從冬季的休眠中甦醒,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令人感到歡欣愉悅。自然的四季幻化、花開果熟,總是在無意間牽動著人們的心情。
榔榆的枝條柔軟細長,如漁叟的釣竿般劃成一道弧線,微微下垂,長得茂密時,往往垂到地面,與雜草、蔓藤交纏。因此每隔幾年,達可和夥伴們就會幫它把下層枝條修除。
偶而會不慎修剪太過,但是無妨,因為生命力強韌的榔榆,隔年便會將少掉的枝葉,一股腦兒地全長回來。這株榔榆的主幹因為長期纏繞束縛,盤蚺有形,卻已無法長成挺直的大樹。又因為在蘿蔔坑經歷幾次颱風強襲,樹身往東微傾,形成特殊的風剪樣貌,獨樹一格。
轉眼間,榔榆來到蘿蔔坑已近10年,今 (2013) 年夏季接踵而至的蘇力、潭美、康芮颱風,讓榔榆傾斜的情形更為明顯。
為此,達可再次修掉它伏貼於地面的枝葉,修剪幅度更勝以往。或許接連的強風摧殘與斧鋸之痛讓它感受到生命的危機,急著想傳宗接代延續生命。樹齡估逾20歲的榔榆,終於在今年的10月開花了。
它的花數量很多,整樹開得燦爛,但又非常嬌小,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得清楚,
特別的是榔榆花只有花萼沒有花瓣、紅色柱頭相當顯眼的雌蕊與數枚雄蕊聚生在一起,就像幾根紅色大頭針插在白色針插上,相當特別。
榔榆的果實走的又是另一派可愛風,扁圓形像個小荷包蛋的翅果,在花後密生於枝枒,古代的人比較有學問,稱它為榆錢。果實初始呈黃綠色,
漸熟時,中間蛋黃的部位逐漸轉紅,
等到完全熟成,又變為乾枯的淡褐色。整棵樹隨著花開果熟,在綠葉間妝點著不同色彩,令人眼花撩亂。
果熟落地,意味著下一個世代的誕生,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蘿蔔坑將會出現土生土長的榔榆小苗。而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小榔榆會不會長成一棵和母親截然不同的挺直大樹呢?期待有一天能見到答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