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在書房的安樂椅坐下,空氣中瀰漫著茶樹的香薰氣味。CD 機傳來愛爾蘭的空洞清明,那是秘密花園 Secret Garden 的音樂。此時此刻,我多麼想再次回到那一片綠油油的草原,聽聽從山谷飄來的風笛。
在西方醫學為主流的今天,醫生無可避免要肩負起主要的救治任務。沒有人可以估計今次瘟疫對人類歷史有多大的衝擊,經濟和人命的損失有多大。
中西皆重視歸納推理
《黃帝內經》說:“⋯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壓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這是古代中華醫學的思想最基本的邏輯。這段說話的意思是:善於討論天地四時變化的,必能參驗於人的身體;善於談論上古之道的,必有能驗証於今天的情況⋯⋯這樣,才能對一切事物無所疑惑,得其道理。
留意“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這句說話,不難明白。這其實是一種歸納推理的思想方法,而歸納推理,則是西方科學的發展基石。牛頓看樹上掉下的蘋果而悟出地心吸引力,伽利略看天文而知地球繞太陽而轉⋯⋯
中西醫南轅北轍
為什麼同樣是歸納推理,在大自然現象中領悟參透出來的中西文化,竟然是南轅北轍,相差甚遠?中醫學幾個最基本的分類模式,是陰陽;然後有五行,這些都是前人根據觀察物質的特性歸納出來的。近代利用西方科學分析,透過量度血液中的離子、血細胞及各種身體功能,發覺人體的確有陰陽之分。但中西科學的分異,能不能像翻譯文字一樣直譯過來?答案是否定的。
中醫的“心”的概念,便包涵很廣,連同人體的心臟、心臟分泌的賀爾蒙,直上連甲狀腺及副甲狀腺等器官。中醫所謂心臟神,心的功能便包括人的精神狀態。而甲狀腺對人的睡眠及情緒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可以這樣說,我們可以利用兩個系統作一比較,以瞭解其合理性及機理,但卻不能直接逐一比較。我有時會想,若中國醫學能繼續開發,甚至主導現世的科學潮流,我們可能不用元素表,而用陰陽和五行來分類了。
中西醫的盲點
這反映出西醫和中醫的一個很大分別:西醫辨証於細微,中醫辨証於宏觀。因此,中醫能看到很多西醫看不到或近代才注重的盲點,如藏象學說、時間醫學(子午流注)及身心醫學等。但這正是中醫的死穴。宏觀的代價是籠統,因此,不能針對某一病原,重點出擊。
另外,中醫的“氣”的概念分得很仔細,如營氣、衛氣、元氣等,這些都不是輕易量度到的,只能臨床觀察辨証。西醫的兩大突破,其一是解剖,其二是顯微鏡。這些都令西醫學技術趨於精細,從而找出直接病因,對症下藥。但屍體的解剖,顯微鏡下的細胞組織,都不能見到“氣”的存在。
西醫發展成主流的原因
西醫的發展能突飛猛進,是近一二百年的事。這全賴有一系列的檢查去驗証臨床表徵所看到的,如血液的化驗、種菌、X光、電腦掃描等。有人說現代醫學是檢查科學,這話不錯,現代醫生只有這樣診斷醫治才會準確和客觀。
另一個使西方醫學突破的原因,便是它的研究方法。自孟德爾發現遺傳因素後,他所運用的統計數學及分析,發展成為醫學研究的方法,如統計學和流行病學等。這樣,令醫學界不再埋首於實驗室,而是利用邏輯推理的數學模式去瞭解疾病,大大豐富了人類的觀察和推敲層面。
近十年醫學界的主流驗證醫學 ( EBM,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更強調研究分析對臨床治療的必要性和指標作用,但卻令醫學發展作繭自纏,此乃後話。另外,全球幾乎都面對著同一個問題,便是醫療服務無可能無限地發展下去,原因是我們的資源及金錢有限。因此,為了平衡各方,我們有了 Health-economist 這些政策幕僚,為的是在有限的醫療成本下提供最佳的全民醫治。
另類醫療的角色
這時,我們會想起另類醫療,這些可以說是弱勢的醫療群體,中醫只是其中一項。我們無可否認,西醫在外科、創傷、傳染病及傳染控制的功效,這些知識大大改善人民的生活。有人也許會說,改變人均壽命及生活素質的,是經濟、營養和社會發展因素等等理據。我明白這些都是可以不斷爭論下去的議題。事實上,世筢針對整個地球的不同醫療架構,仍然保留另類醫療的發展空間。
舉兩個例。第一是針灸。針灸是中醫最古老的學科,在近代的研究中能較易被西方醫學所驗証理解。日本人用電流電阻的導電性質能分出穴位與非穴位的分別。近代用放射性標記物,振動頻率變化等能找出經絡的路線等,令針灸較易被西方人士接受,甚至發揚光大。另一個是非洲的瘧疾問題。對付瘧疾,非洲大部分國家都不能支付昂貴的醫療費用,其他世界各國也長貧難顧,因此,近三成的瘧疾個案,便有賴草藥了。
我們在那裏?
到目前為止,有什麼系統可取代目前為全民健康提供的醫療服務?要有以下幾個特定:它們是全面性、可評估性、有發展的空間及基礎等。
首先是醫療服務的全面性 ( Comprehensiveness ),由急症、內外科、骨科創傷,以至深切治療部,西醫已是全世界的主流醫學,相信仍要維持好一段日子;
第二是這種醫療制度的可評估性 ( Transparency for Evaluation )。西醫的嚴密檢驗系統,提供了不少評估的客觀標準;但這不是唯一的準則,其他醫療系統也應有自己一套評估;
第三,在發展的空間 ( Development Potential ) 上,西醫則相對緊黜。例如一種藥由研製到臨床使用,過關斬將,漫漫長路,所費不菲。另外醫療費用日益高昂,也令醫學發展變得緩慢。在將來的發展,將會是儘量減少風險的醫治主導,如微創手術及預防醫學等(有部分原因是醫療訴訟日益增多),其中預防醫學的道理又和中醫的邏輯不謀而合:“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內經•四氣調神論篇第二》,預防醫學事半功倍,是最易達成的醫治效果。
第四,發展的基礎有賴嚴謹的思考方法及研究分析 ( Logical and Scientific Foundation ) 。任何學科若要修成正果,必須有這樣的基石,才可有進一步深化發展的機會。
當局在未有深思熟慮而致力發展中醫,成效未知,但做法可圈可點。在目前中藥缺乏規管,在中醫行業未有較好管制時,開放中醫巿場,是危險的做法。政府若真的開放另類醫療巿場,那麼其他的醫療系統怎樣呢?還有一大堆醫療人員的道德操守監管及法律效力等等問題。我們可以還政於民,讓巿民自行選擇所需的醫療服務,但巿民又能否有足夠能力去選擇這些專業的服務?
我過去曾有機會向人介紹中國醫學的奇妙奧秘,但我絕對不是傳遞這樣的訊息,就是我們的中醫行業服務已很好了。究竟中西醫及另類醫療將來的角色會是怎樣?我們看到的是有限,未來卻是無限的。我們不能墨守成規,無論在任何位置,都不應故步自封。變幻才是永恆,這是人類進步的理由。面對自己不知和未知的奧秘,只能謙卑面對;作為現代人類,我們應有客觀的批判分析能力,去明黑白、辨是非。
文章定位:
人氣(407) | 回應(0)| 推薦 (
3)| 收藏 (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