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蝶:當我們一起愉快的分享上好的法國乳酪,回憶起旅居歐洲時光,他突然說起在德國那十年的生活,他說,煮了一鍋東西,煮好了,卻一點沒胃口,完全不想吃。那不是寂寞,那叫孤獨。
Cheryl:寂寞和孤獨不一樣嗎?
逸蝶:當然。
Cheryl:怎說?
逸蝶:寂寞、孤獨在每個人不同的詮釋之下往往仍將之醜化、誤解,但光明前的黑暗是多麼的重要,因它會使你牢記一路走來所承受的苦與哀,也可以如此說,聖人之所以為聖,在沒有經過寂寞和孤獨的洗禮前,是不能為聖的。
Cheryl:這複雜了。
附圖為逸蝶和至交Cheryl去年冬天攝於復興鄉。
逸蝶:我們就從三個觀點來提出支持寂寞、孤獨的例證:哲學、人性和宗教來研究討論。
古希臘哲學家曾說:孤獨使我成長但寂寞使我思考。
人面對自我的最好時機是夜晚,此時最能體會孤獨帶給你的恐懼和寂寞帶給你的空虛,如你能面對它,便可使它的可怕轉為思考的動力。
從哲學的觀點,寂寞、孤獨是存在必行的,我們可藉由歷史例證,古今中外許多知名的大思想家與文豪,曾經在流亡、流放時感到寂寞與孤獨,但卻能使之化悲憤為力量、化腐朽為神奇,創作出的名作已如天星、已似花海,雖經歷了戰火與世代的更迭,這些作品與思想卻累積得更豐碩,歷練的更晶瑩。
人性思考層面,在世代的快速交替、資訊普及且爆炸的時代,人們因怕跟不上時代的腳步,頭腦很菜當心被淘汰的心理,使得人無法面對自我,害怕寂寞孤獨形成的文明病充滿整個地球,逃避、恐懼、失落和無助成為現代人的心魔,是一場人和人自己的戰爭,到頭成功與失敗都是自己本身。
應該冷靜思考寂寞和孤獨帶給你的幫助是什麼,自己一個人面對一面漆黑的牆能帶給你什麼?是一陣作響還是讓你在黑暗中見到光明呢?宗教的思考比起人的腦袋更是無邊限的宇宙。
佛家說『靜生慧』;道家說『天地為壽乾坤借法』,一切的思考與思想的成立來自『靜』,一般也可解讀成寂寞或孤獨。
從中國的佛教、印度教、回教,乃至西方的天主教和基督教,無不把『靜』建立於成就大思想的橋樑。印度教中有苦行僧,且印度人最敬重流浪者;佛教強調面壁思過已成大慧;回教則有禁慾、禁食以面對阿拉的教義;基督教世界中要成為一位合格的教士,也必須先面對自我寂寞與孤獨。
縱觀宗教領域,解讀寂寞與孤獨是有建設性與自約性。
一個人的思想錯誤會造成無可就藥的地步,但一個人的解讀錯誤,就會造成思考的偏差,這兩者是相輔相成。
在一般人心中,通常會把寂寞與孤獨想像成惡魔,隨時吞噬人性,但另一方面,思考過於快速常會使人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沒法明辨黑白世界,有時光明不是光明、黑暗不是黑暗。若能靜下心來享受,思考孤獨與寂寞的真理公義性是否成立,人生的一路上才能使『靜生慧』。
Cheryl:更模糊。
附圖為逸蝶和Cheryl自拍於松江路行天宮附近咖啡店。
逸蝶:別老執著於不會發生的事情,鑽牛角尖的惹人厭,聰明的妳當然明白,他將會有他的自由要去尋找、有他的愛情得去開展,而妳自己終究也會有那麼一天。
只是,在那天來臨之前,妳仍舊必須繼續寂寞。
妳並非真正孤獨,每天有那麼多事情圍繞、手機裡有一群朋友可以聯絡、回到家中還有家人、狗與音樂的陪伴,妳從來就不是孤獨一人。
但妳偶爾還是會希望搬到一個沒什麼人認識的地方,切斷與所有人的關聯,獨自生活,似乎這樣讓自己與孤獨靠近,就能連帶看清楚自己的價值,妳不想再被旁人給左右行動、左右思想、左右好惡、左右喜怒哀樂。
因為妳不孤獨,所以渴望孤獨。
希望藉由身體上的孤獨來維持心理上的獨立。
孤獨可以是自找,寂寞卻無時無刻處於被動狀態,何時發作都沒個準。
Cheryl:似乎……………….
逸蝶:叔本華說,孤獨是卓越心靈的命運,其實孤獨是生命的本質,要懂得經營自己,學會和自己相處的能力,你可以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即使獨自一人,你心仍有歸屬,面對滿空星辰,你擁抱浩翰宇宙的豐盈圓滿。
寂寞和孤獨不一樣。
自古以來的寂寞,都是比較負面,因為沒有人願意寂寞,沒有人認為寂寞有一種正面價值。
寂寞常常是和期待他人有關。
你被孤立起來,或是被大家排擠、拋棄,會感到孤獨。
孤獨是因為人們不要我了,所以我孤獨了,孤獨是與他人在一起,卻無關連性,每一個生命的本質就是孤獨。
Cheryl:是這樣啊!
逸蝶:孤獨是每晚一個人坐在電視機前吃便當,完全只為了吃飽好活下去,知道沒人在乎你的死活。
寂寞是吃著便當,一股淒涼感從心中升起,期望有人在乎你的死活。
寂寞有所期待,孤獨,無所期待。
寂寞是半夜醒來,覺得天地之間只有一個人;寂寞是不想一個人,偏偏只有一個人。
寂寞與孤獨不一樣。
Cheryl:這樣夠清楚。那妳在法國的時候呢?
逸蝶:我覺得我在法國和他在德國的差異,就在寂寞與孤獨,lonely and alone。
Cheryl:還好我只住過美國。
~~~寂寞是一隻被關在籠裡的畫眉鳥,孤獨是混在八哥裡的鷹~~~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