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皆知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是個相當出色的演員,
演什麼像什麼,【穿著Prada的惡魔】一劇讓人們為之一亮,
擺脫了她只會勝演較苦情的角色,讓人拍案叫絕。
不過在前年當導演宣布她將演出「MAMA MIA!」 的主角唐娜時,
我還是差一點從椅上掉下來…。總覺得她的外型與個性似乎跟喜劇
是扯不太上的邊(呵), 導演的決定會不會太牽強了些…。
不過事實證明,薑還是老的辣,她把角色詮釋的相當傳神
除了拿手的內心戲外,也把中年婦女那種俏皮、活潑表現得微妙微肖。
* DJ名言: 「誰說活波俏皮只能用來形容年輕的靚女呢?」--
即使DJ我到老了,我相信我還是靚女一枚喔 (呵~)
1)對唱「S.O.S」:
唐娜抱怨山姆卡邁可(皮爾斯布洛斯南飾)食言而肥、拋下她,
山姆無耐地解釋著;
2)「The winner takes it all」:
海涯邊,山姆要求她能夠讓他牽著女兒走紅毯,她不同意,
臨著廣大的海面,唐娜激動地以歌聲詮釋自己的心境,
迴盪的聲韻與心情很令人動容。
這一幕讓我看到有點忘我,差一點忘了這是一部歌舞劇,
直到她唱完,撩起群擺、跑向在丘領頭上的途中時,
我整個人才有點回神過來。
真的不愧是影后!
我超愛這首「The winner takes it all」。
3)「When all is said and done」:
Party山姆與唐娜修復後 在大家面高唱此曲,
頓時將整個夜空點綴出一片溫馨的藍色浪漫 ~~。
兩位唐娜的朋友也表現的不俗,
蘿西(茱莉華特斯飾)、譚雅(克莉絲汀巴倫絲基飾)。
幾場歌舞,我覺得很有意思:
1)唐娜歡喜蘿西、譚雅的到來,
五六十人, 一群中年婦女在海邊木橋上的歡樂高歌;
2)告別單身當日,一大群男孩在海木橋上,穿著泳褲蛙鞋、快樂的舞著;
3)男孩在沙灘上挑逗譚雅…;
4)晚上女孩的告別單身PARTY, 唐娜為了給女兒一個美麗紀念,
與蘿西、譚雅組成的三人歌舞秀 …。
影片中的一大片湛藍海面跟美麗的陽光,
歷歷猶如在眼前~那海水的氣息呀~。
整片不是因為有多高超的舞技或是歌唱,
而是在以音樂貫穿全劇之下是如此地自然、 歡欣、愉悅及些些的感傷….。
一部只會讓你我會心歡笑的影片,我喜歡!!
我覺得這部也適合大家帶著媽媽去看喔 ^0^
http://tw.youtube.com/watch?v=xK3mVxGfzPY(不知是否有畫面關係,我比較愛電影中梅莉史翠普唱的.)
http://tw.youtube.com/watch?v=p5A8VwMyIW0&feature=related**
(後記)
在「MAMA MIA!」之前,也有一部同樣是目前仍然很賣座的音樂劇-
RENT (吉屋出租)被改拍成電影。
看過「RENT」劇場版後,除了感動於現場的演唱跟編排外,
總覺得還有一些不滿足。
很多人到國外看音樂劇都是「慕名前往」,但常常看得一頭霧水,
歸究最大的原因在於,
1)是否理解劇中的故事背景+理解多少呢?
2)語言的理解程度。
雖然很多人都會英文,但對於故事背景若沒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真的也會看得很迷糊地~。
歐美國家去劇場看表演如同我們去看電影一般,
所以我們無論是在國內或去國外看劇場表演時,
一定要先作好功課(要養成習慣,才能提升自己的觀賞程度),
對故事背景要有一程度的了解,不然就會有一種似懂非懂、
想睡又不好意思睡的窘困發生。(呵)
觀賞電影版跟劇場版感受不大一樣,各有千秋!
除了「CHICAGO」讓我覺得劇場版跟電影一樣讚之外,
「RENT」 及「MAMA MIA」 則是電影版較出色
(當然論唱功來說,劇場版就多勝一籌,畢竟是現場的實力!)
我認為電影版除了更能將故事劇情化以外,
故事的涵意、演員的表演張力、音樂的訴求及舞蹈呈現,
會讓人印象更深刻,也更容易清楚了然,會引起更多的共鳴。
http://www.mammamiamovie.com/=====================
< 以下文及劇照摘自相關網站 >
《媽媽咪呀!》,是一部由英國劇作家Catherine Johnson創作的音樂劇,音樂劇的名稱來自於ABBA樂團1975年年度排行榜冠軍的同名單曲。
劇中包含了ABBA樂隊多首成名曲目包括:
《Super Trouper》、《Dancing Queen》、《Thank You for the Music》、《The Winner Takes It All》以及《SOS》。全球累計已超過2千多萬人欣賞。
< 製作緣起 >
當製片茱蒂克雷梅爾於80年代開始擔任前阿巴合唱團的詞曲創作者-
班尼安德森及畢昂厄維葉斯全新專輯的執行製作,
她馬上就覺得阿巴合唱團的每一首經典歌曲都像是有一個故事,於是她
靈機一動,想用全新的方法來詮釋這些歌曲,也就是以歌舞劇的型式呈現。
雖然她一再向班尼安德森及畢昂厄維葉斯保證,
這絕對不會是阿巴合唱團的故事,他們一開始還是有點遲疑,
但是茱蒂克雷梅爾仍舊不死心,她在接下來近十年的時間,
一直找機會說服這兩位前阿巴合唱團成員,
而他們在1995年終於答應茱蒂克雷梅爾的要求,
但是前提是她必須要有一個很好的故事來詮釋這些歌曲。
1997年,她認識了劇作家凱薩琳強森,
她認為對方一定能以阿巴合唱團的經典歌曲為靈感,寫出一個很棒的故事。
雖然阿巴合唱團的歌大致上來說分成兩種風格:
一種是青春洋溢、天真開心的舞曲;另一種是成熟自省、感情豐富的情歌,
但是製片茱蒂克雷梅爾卻說:
「我當時就告訴凱薩琳說妳要先忘了這些歌,它們只是妳的故事元素,
但是故事沒有了這些歌也應該能夠成立。她完全做到了這一點。」
結果凱薩琳強森果真寫出一個激勵人心、感人肺腑的劇本。
故事主要是圍繞在兩代女人的關係、少年人的愛情以及中年人的第二春,
當然也不能缺少友情、發掘自我以及美夢成真的要素。
劇本出爐後,茱蒂克雷梅爾就得找一名適合的導演,
她說服備受尊重的舞台劇及歌劇導演菲莉妲洛伊德加入她們的行列,
而《媽媽咪呀!》的故事也立刻引起導演的共鳴。
畢昂厄維葉斯和導演、編劇及製作人密切合作,當劇本逐漸定稿後,
編舞家安東尼凡拉斯特也被請來編排劇中的歌舞場面。
之後一流的舞台設計師也被請來共襄盛舉,經過一年的努力之後,
《媽媽咪呀!》終於在1999年4月6日在倫敦的愛德華王子劇院舉行首演,
而且獲得以後屢見不鮮的滿堂采。
《媽媽咪呀!》一劇於2000年11月在美國舊金山的歐菲姆大劇院開始公演,
並於2001年10月在紐約百老匯首演,預購的門票金額總共是2千7百萬美元。2002年,《媽媽咪呀!》一劇獲得五項東尼獎提名,2003年2月,
該劇則在賭城拉斯維加斯首演,並於2005年6月完成第一千場演出,創下在賭城演出百老匯劇時間最長的記錄。
《媽媽咪呀!》一劇不但在英美大受歡迎,也風靡了全世界,
蔚為風潮,成為娛樂事業的奇蹟。該劇共有20個表演團隊,
目前則有9個表演團隊在世界各地舉行演出,每週賺進八百萬美元的票房營收。
全球共有3千萬人看過這齣劇,世界各地每晚則有1萬7千人
在看這齣歌舞劇。《媽媽咪呀!》已經締造20億美元的票房收入,
也是有史以來最快在最多城市舉行公演的舞台劇,從十年前的倫敦
首演到現在,《媽媽咪呀!》總共在170個城市舉行過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