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9-26 20:25:25| 人氣2,7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零度複數 - Zero Degrees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9/22 觀賞完「零度複數」後,更深刻感受到阿喀郎‧汗曾說過的「知道不代表什麼,能想像才是一切。」。

這部舞作讓我最驚喜的是 1)兩男舞者的互動與默契 2)在編舞上的細膩之處,從頭到腳上的每個腳指頭 3)現場音樂 - 後來在座談會中才知阿喀郎‧汗的舞作都是現場音樂!。

西迪拉比的身體柔軟度倒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呀 (呵)
兩位主角,一個時時在思索著,一個則是漫不經心地以不同的舞蹈技巧在傳遞舞作訊息,兩舞者在表現上的差異讓我覺得特別!
當下DJ腦中有個想法「一位優秀的編舞家真要有敏銳的觀察力、且真的要有高度的想像力。而那想像力是能夠與現實結合一起的,否則舞作精神就會是空洞!」。現場音樂及吟唱真的讚到極點!

這齣舞作的爆點雖然有些溫和,但能掠取觀眾的眼神、觀眾的心。
欣賞完後,沒有激動的情緒,有的只是可以常存舞作畫面於心、就像是一盤可以不斷回味的佳餚。

這支舞碼讓我更想看西迪拉比 (Sidi Larbi)的其他舞作,呵,
他對舞蹈的接受及包容度真的蠻高的,很好奇他的作品!

這齣舞碼跟之前阿喀郎‧汗為北藝大編的「迷失之影」(酒駕自殺的故事)截然不同,但都讓DJ感受到作為一位編舞家的風範,同時也認為編舞家也需要是一位勇於嘗試的實驗家。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djspirit/3/1283967507/20070411180902/ (迷失之影)




******* (以下摘自相關網站)

新舞臺慶祝十週年壓軸檔,請來當紅舞蹈金童阿喀郎 (Akram Khan)與摩洛哥裔比利時編舞家西迪拉比 (Sidi Larbi)合作長篇舞作「零度複數 (zero degrees)」。傳達一個旅程的起點的想法,探索人類由生到死的歷程。

這齣舞集結了陣容整齊的「四大天王」組,除了阿喀郎與西迪拉比之外、還有當今英國最具原創力的作曲家尼汀‧索尼 (Nitin Sawhney)的配樂,與英國具有歷史定位的雕塑名家安東尼‧貢姆雷 (Antony Gormley)貢獻與舞者真人大小的矽膠雕塑作品。

阿喀郎喜歡用舞蹈上說故事,《零度複數》從在火車內發現屍體談起,由他及比利時舞者西迪拉比(Sidi Larbi)共編共舞。

《零度複數》創作靈感是阿喀郎親身經歷。九年前他搭火車穿越孟加拉與印度邊界,邊境警衛沒收他的護照,心中不平尚未退去,卻又在車廂內發現屍體。
阿喀郎驚嚇之餘,也詫異車廂內其他人對屍體的冷漠。
這趟旅程,讓阿喀郎開始思索生死的關係。他說,人活著時呼吸,死後屍體開始分解,生與死的交界是什麼呢?這種「中間狀態」(in-between)的概念,十分吸引他。

阿喀郎以「零度」詮釋生死交界點,「複數」則是旅程起點,整隻舞探索由生到死的歷程。

兩個男人演出的《零度複數》,視覺上十分。阿喀郎與西迪拉比兩人在舞台前緣坐下,宛如設定好的同步機器人,一起說同一個故事,隻字未差,連遲疑停頓的節拍都一模一樣,肢體表情也都同步。

不過當他們開始跳時,觀眾開始發現兩人的差異。阿喀郎打赤腳,西迪拉比穿鞋。兩人的動作相同,感覺不一樣。阿喀郎展現完美身體線條,西迪拉比則像是瑜珈、嘻哈、街舞的表現。

阿喀郎是孟加拉裔,而西迪拉比是摩洛哥裔,這兩位舞者的生涯都處在不同文化族群間成長。「我們一樣年輕,一樣徬徨於自有的傳統民族。」



出生於英國的阿喀郎‧汗,自幼即在印度舞蹈學院(The Academy of Indian Dance)與大師司里‧普拉塔波‧帕沃(Guru Sri Pratap Pawar)學習500年前的印度卡達克古典舞。之後分別在英國的迪蒙弗特大學(De Montfort University)及里茲北方現代舞學院(Northern School of Contemporary Dance in Leeds)浸淫現代舞的世界,亦創下北方現代舞學院表演藝術學位最高成績的紀錄。還是青少年的阿喀郎‧汗,即參與拉威‧香卡(Pandit Ravi Shankar)的「叢林書」(The Jungle Book)巡演全世界;之後更應邀於彼德‧布魯克(Peter Brook)導演的電影「摩訶波羅多」(Mahabharata)中演出。

1999年7月受邀與編舞家強納森‧布羅(Jonathan Burrows)、作曲家凱文‧佛嵐(Kevin Volans)合作創作;同年榮獲傑伍德基金會年度編舞家獎(Jerwood Foundation Choreography Award),並在該基金會贊助下創作獨舞《定》。2000年獲選參與眾人垂涎的「X-group編舞實驗計劃」(X-group choreographic laboratory),在安‧泰瑞莎‧德‧基爾麥斯克(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的布魯塞爾P.A.R.T.S.現代舞學校(Performing Arts Research 、 Training Studios)訓練全世界精選出的25名舞者與編舞家聚集一同創作。並於同年8月成立自己的舞團,之後持續在PARTS及世界各重要舞蹈藝術節中巡迴演出。

2000年同時獲得舞蹈評論聯盟(The Critics Circle)與Time Out Live的傑出新人獎。2001年受聘為倫敦皇家藝術節表演廳(The Royal Festival Hall)的駐團編舞家迄今。2001年的暑假再度受彼德‧布魯克之邀於新籌拍的電影「哈姆雷特」中演出。同年並與倫敦小交響樂團(London Sinfonietta)及作曲家林伯格(Magnus Lindberg)合作,編創音樂 Related Rocks同名舞作。
Time Out 在2000年頒獎時便預言阿喀郎為明日之星(”a star in the making”),俟《倘若》首演後,奠定阿喀郎在歐洲舞壇的重要地位。《倘若》更於2002年獲法國雜誌Les Inrockyptibles評選為年度最佳舞蹈。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評論:「阿喀郎‧汗以他狂熱、無與倫比的天份─出色耀眼的動作、敏銳的音樂神經及無盡探索的大腦─年僅27歲,不僅只在舞蹈,而是在藝術創作上,已成為地平線上的一顆明星。」衛報(The Guardian)也說:「汗無意將《倘若》製成明星列車,但顯然已經是了!」
2003年阿喀郎再獲得舞蹈評論聯盟(The Critics Circle)的最佳年度現代編舞,2004年獲得柏林國際舞蹈獎(Berlin International Movimentos Tanzpreis)的最具潛力舞蹈新人獎。阿喀郎目前是倫敦南岸表演中心舞蹈廳駐廳編舞家,他是第一位榮獲這個殊榮的非音樂藝術家。

他在表演或編舞時,他一心只想的是,如何的表達自已的感覺,什麼是最合宜的舞姿,心中無定見。




西迪拉比 Sidi Larbi Cherkaoui
西迪拉比於1976年出生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西迪拉比先在比利時的綜藝節目和電視秀上做舞蹈演出,之後進入安娜‧德瑞莎‧姬爾斯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創辦的訓練班P.A.R.T.S.研讀。除了接受現代舞的訓練外,他同時也和比利時的嘻哈樂團如The Bang Gang Dance Company或現代爵士樂團如Extravadance合作。

西迪拉比的經驗多元,且對各種表達形式採取開放的態度,使得他的作品呈現極端的個人風格、具戲劇性且兼容並蓄。1995年時,西迪拉比參加由Alain Platel (Les Ballets C. de la B.舞團負責人)在根特舉辦的競賽,他在「最佳比利時獨舞」(Best Belgian Dance Solo)項目中拿下首獎。Alain Platel遂邀請Larbi加入《巴赫浮世繪》(Iets op Bach) (1997-1998) 於全世界的巡演;演出地點包括歐洲、加拿大、香港、紐西蘭、澳洲、東京等地。
1999年的《巴赫浮世繪》巡演中,西迪拉比負責為一部現代音樂劇編寫舞碼,並親自參與演出。該劇《Anonymous Society》(1999)由安德魯•威爾(Andrew Wale)與Perrin Manzer Allen(音樂指導)共同撰寫,並選用了賈克.布雷爾(Jacques Brel)的音樂。這齣音樂劇奪得愛丁堡Fringe First獎和Total Theatre獎,以及2000年倫敦柏克萊劇院獎(Barclay Theatre Award)。

《Rien de rien》(2000)是他成為Ballets C. de la B舞團核心成員後的首部編舞作品。該作在全歐洲巡演(倫敦、巴黎、哥本哈根、波多),並獲得2001年貝爾格勒國際藝術節(BITEF)的特別獎。《Rien de rien》一劇中,法蘭德斯大提琴家Roel Dieltiens與他密切合作,並在眾舞者表演時,同台演奏Kodaly、Ligeti、Gubaidulina的樂作。Cherkaoui在此劇中也和歌手兼舞者Damien Jalet合作,後者啟發他使用傳統義大利曲目(以及Giovanna Marini的民俗樂)。這場合作演出對他未來的作品影響匪淺。2002年十二月,《Rien de Rien》為Cherkaoui贏得了摩納哥蒙地卡羅Nijinsky獎(Nijinsky Awards)的「新秀編舞家」獎項(emerging choreographer)。

《Rien de rien》的馬拉松式巡演如火如荼展開之際,西迪拉比花了一年時間與Nienke Reehorst(前Ultima Vez舞團與Damaged Goods舞團團員)密切合作。他們在工作坊裡起用心智障礙的演員,為蒂倫豪特的劇場Theater Stap完成了《ook》(2002)這部作品。

2002年七月,他的獨舞作品《it》參加亞維農藝術節「Vif du Sujet」的演出,本劇中他與導演溫‧凡德吉帕斯(Wim Vandekeybus)在編舞方面有密切的合作。

2002年九月,他替柏林列寧廣場劇院(Schaubühne Am Lehniner Platz)指導《D’avant》(2002)的編舞,與他合作的尚有Damien Jalet (Les Ballets C. de la B.的舞者)、Luc Dunberry和Juan Kruz Diaz de Garaio Esnaola (Sasha Waltz的舞者與演唱)。這齣作品結合音樂(十三世紀以降的中古樂曲)與現代舞,也成為《Foi》這部作品的雛形。

2003年三月,西迪拉比為Les Ballets C. de la B舞團製作《Foi》的編舞,他企圖在這部舞作裡融合現場音樂(十四世紀中古樂曲和傳統田園曲目)、現代舞和戲劇。這次他在音樂方面的合作搭檔是Dirk Snellings和曾與Giovanna Marini合作過的Christine Leboutte;前者的《Capilla Flamenca》選做新藝術時期的音樂,後者則取其傳統義大利樂作。2004年五月,《Foi》在德國的沃爾夫斯堡獲頒Movimentos獎的最佳編舞。

2004年七月,西迪拉比完成了亞維農藝術節委製、Les Ballets C. de la B.舞團演出的《Tempus Fugit》。
西迪拉比嘗試在《Rien de Rien》中比較肢體語言的文化差異,在《Foi》中他提出問題:「你的信仰為何?」在《Tempus Fugit》中他碰觸「時間明顯的絕對性」這一主題,「你能否掌握自己的時間?」此次他的藝術搭檔為Christine Leboutte和Damien Jalet,音樂方面的搭檔則為Najib Cherradi所領隊的樂團Weshm與歌手Isnelle da Silveira。

2004年十二月,《In Memoriam》在Grimaldi Forum會議中心的Salle des Princes舞台首演,該作是西迪拉比為蒙地卡羅芭蕾舞團(Ballets de Monte-Carlo)製作的。2005年四月,西迪拉比為觀眾帶來《Lion》,該劇的編舞則是他為日內瓦的Ballet du Grand Théâtre所創作。
*****
(其它):

放眼世界,任何自創一派的舞蹈的挑戰是非常困難的,即要落實基本工,也要不停的吸受新的原素,不斷在編新的舞碼,猤斷的創新, 最大的喜悅是可天馬行空随心的欲創作編舞,自由空間無限大,但往往是劃虎猤成反類犬。

融合芸術本來就成功不易,容易失敗,一旦你是融合,由於不易懂,會得到更多的寬容;但觀眾不易持久。台灣投入現代融合舞蹈的藝術家,並且努力耕耘的團體亦大有人在,人們似乎只記得林懷民,世紀舞蹈大師鄧肯,她的後人今尤在?今天的掌聲和肯定意味阿喀郎 汗背負了更大的壓力和挑戰,馬友友是取得巴哈大提琴的歷史地位,才尋求創新和融合,林懷民已裁培一群後進和五千年文化的術材可取,從白蛇傳、先民渡海到書法,阿喀郎 汗如果刻意去”去印度化”,他的活動空間或更大,但在汪洋大海中,他將越來越難掌舵;未來最大的困境是印度舞的觀眾看阿喀郎 汗是現代舞,現代舞的觀眾看他是具有異國風情的現代舞!

*******

PS.
我們常會看到或聽到舞蹈到某一深度時就會有文化問題產生,
那到底是要融合亦或~~??
其實DJ倒認為這不需要刻意去突顯,因為當把「藝術國度化」的話,
就不再是藝術了。

台長: DJ
人氣(2,7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國外舞/劇團 Performance |
此分類下一篇:舞台上的存在感-Beyonce台北演唱會 ~11.12
此分類上一篇:Ballet Stars .... Battle!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