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樓 陳雲林所說的福建土樓.分怖在{永定}{漳州_平和土樓}{南靖}.......福建山區中


福建 南靖 土樓.是我祖先ㄉ故居.
建土樓.是為明.清年代.為抵禦 強盜.土匪 沿海地區.倭寇(日本.海盜)入侵.
興建土樓ㄉ關鍵.就是地點能否掘出水井.(水.在打戰封樓中.是生存ㄉ關鍵)
所以土樓幾乎都建立在.山凹.沼澤地.
土樓 分樓閣層.依據宗親輩份.愈高層.輩份愈高.
然後還有{空棺槨} 放置高樓層中.那是送長輩ㄉ最佳禮物...
別嚇倒.那是空ㄉ棺槨.
////////////////////更詳細資訊.擳錄///////////////////////////////////////////////////////////////
|
|
承啟樓位於高頭鄉高北村,據傳從明崇禎年間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間竣工,歷世3代,閱時半個世紀,其規模巨大,造型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這是對該樓的生動寫照。

承啟樓直徑73米,走廊周長229.34米,全樓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層,高16.4米,每層設72個房間;第二圈二層,每層設40個房間;第三圈為單層,設32個房間,中心為祖堂,全樓共有400個房間,3個大門,2口水井,整個建築佔地面積5376.17平方米。全樓住著60余戶,400余人。承啟樓以它高大、厚重、粗獷、雄偉的建築風格和庭園院落端莊麗脫的造型藝術,融與如詩的山鄉神韻,讓無數參觀者嘆為觀止,台灣小人國和深圳錦繡中華都有承啟樓模型。1981年被收入中國名勝辭典,號稱“土樓王”,與北京天壇、敦煌莫高窟等中國名勝一起競放異彩。
| |
巧奪天工客家土樓(圓樓版)

永定土樓外觀(來源:新視「客家之歌」)
關於土樓,建築學界慣稱其為「生土樓」,或稱為「客家土樓」。
日本學者沿用中國學者的說法,使用生土樓這一名詞去稱客家土樓,以為
「生土不作加工」,而使用模型夯築生土牆壁建造樓房,「似乎這才是當地的生土建築的定義」。其實這是從材料質地和施工方面對客家土樓進行的描述,因為客家土樓的用土是經過加工的,並非像北方或普通的乾打壘生土夯牆建築,所以「生土樓」的定義是不正確的!若把「客家土樓」稱為「熟土樓」也不順口,故還是稱為「土樓」最為恰當!
當使用「土樓」這一定義名稱時,就涉及到土樓到底包括哪些夯土建築的問題。而稱呼客家的土樓,則包括了客家各種造型的、不同時代的夯土建築。在土樓的分類中,也該包括所有可見之各種造形藝術的夯土建築,不僅僅是圓形或方形而已。在時空上,土樓包括傳統的古代建造的和當代新建造新出現的夯土建築,而不僅是古土樓而已。這樣,對於客家土樓的研究才稱得上全面和完整!
各類型土樓在客家地區的分佈,雖然無截然的界別,但往往一個姓氏家族的自然村或同一個山間坡谷範圍中,會有各種類型的土樓,但是仍有一定的規律或現象可循。其特點大致可歸納為下述幾點:
(1)在客家早期開發地區與客家文明中心腹地的寧化、上杭、贛南、嘉應、梅縣,較少見全樓房式為巨型高層的有強烈防衛功能的聚巨族圓、方寨堡式土樓。這種樓反倒多見於客家邊緣的或與其他民系交界的客家鄉社,或者是明清以來經濟、人口發展較大的客家鄉社。
(2)客家早期開發地區或處於客家文明腹地的純客家縣如前述寧化、上杭、贛南、嘉應、梅縣等,以五鳳樓普通式與凹字型半樓房及平房最為普遍。
(3)開放型庭院及平房,多為近代以來客家姓氏家族在傳統大土樓之外,新發展的住宅,清代以前開基的客家鄉社最初形成的祖宅罕見有這種形式。
為便於了解各類土樓與分佈之關係,下面將六種有代表性的土樓主要分佈地列作簡表:
土樓類型 |
福建 |
廣東 |
江西 |
其他地區 |
圓 |
閩西永定、龍巖、上杭、漳平。閩西南平和、詔安、南靖、漳浦、華安、雲霄等 |
粵東嘉應梅縣、大埔、蕉嶺、豐順、平遠、興寧、五華、廣州、潮州、惠州等 |
南部散見 |
罕見 |
方 |
閩西所有縣。閩北各縣。閩南詔安、平和、南靖、漳浦、華安、雲霄、同安、閩東閩清等 |
粵東嘉應五屬及潮州、惠州、南雄等縣及至深圳、香港 |
贛南南康、南安、寧都瑞金等 |
少見 |
五鳳 |
閩西、閩北各縣。閩南漳州各縣 |
粵東及至整個廣東省 |
南部散見 |
廣西、貴州、雲南、湖南、四川、臺灣、香港 |
凹字型 |
閩西各縣。閩南平和南靖、詔安、華安等 |
散見粵東 |
散見贛南 |
少見 |
半圓 |
平和、詔安、龍巖、南靖、永定 |
大埔、蕉嶺等 |
少見 |
少見 |
八卦 |
永定、漳浦、華安、詔安、南靖 |
散見粵東 |
少見 |
少見 |
福建土樓主要有方樓、圓樓、五鳳樓(即三堂屋)三種。五鳳樓集中在永定縣,方樓與圓樓主要分布在南靖縣、平和縣、詔安縣的西部和永定縣的東部山區。在多數山村圓樓都是與方樓並存。因此研究圓樓的成因自然要涉及它與方樓的關係,究竟是「先方後圓」還是「先圓後方」?學者黃漢民研究之後,下了一個結論:對客家人來說土樓是先有方樓,後有圓樓。
客家人是漢民族的一個民系,在東晉永嘉年間,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之後,便開始南移。唐末黃巢之亂、北宋末期金人南侵、明末清兵南進,歷次戰火使得客家人一再南移,最後分佈於中國東南沿海,以閩粵贛、台灣、海南人數最多!
而現在的五鳳樓形式,顯然是中原四合院式居民在福建特定環境下的產物。「三堂兩橫」的五鳳樓保持明確的中軸線和規整、內向的布局。兩側橫屋是四合院廂房的加高,後進的正房變成高大的正樓(後堂)。四面土牆圍合,既滿足了防衛的要求,又以嚴謹的宮殿式造型表現出傳統宗法制度的尊嚴。
由平原過渡到山區,五鳳樓逐漸減少,方樓逐漸增多。從永定縣高陂鄉大夫第與永定縣古竹鄉福裕樓的比較,可以看出其發展與變化:後者將後堂兩側也加高成四層樓,同時將前堂改成兩層與兩側橫屋連成一體,顯然已經向方樓逐步過渡。進一步的發展即再把前堂加高,就完全圍合成四方樓。從五鳳樓到方樓的發展,實際上是防衛性逐步加強,結構、構造趨於簡單,屋頂形式不斷簡化的過程。
從現實調查中也可看出,方樓的出現早於圓樓。以聞名的承啟樓所在的永定縣古竹鄉高北村為例,其肇基祖所建的方樓五雲樓已有五、六百年歷史,而圓樓承啟樓建成至今才接近三百年。再以南靖縣書洋鄉河坑村為例,1940年代全村只有七幢方樓,都是建於一百至四百年前,直到1951到54年才仿照相鄰的曲江村建了一幢圓樓,取名「解放樓」。由於體會到圓樓的優越性,從1964到69年相繼建了六幢圓樓。這個村子的變化可以說是這種從方到圓的縮影。
對南靖縣西部山區圓樓最集中的梅林、奎洋、船場三個鄉大範圍的調查更說明問題:總共408幢土樓中,方樓277幢,圓樓128幢。百分之四十三的方樓是十八、十九世紀所建。而百分之九十五的圓樓是本世紀所建,其中63幢圓樓是1960年代以後建造的。這也為客家土樓由方到圓做了佐證!
- 圓寨土樓(圓樓)

永定土樓內部(來源:新視「客家之歌」)
如果我們以「房子」一語來稱呼圓土樓,彷彿顯得詞不達意。客家人自己給圓土樓一個十分恰當巧妙的名稱曰:寨。稱其為圓寨或某某寨。圓土樓不是客家土樓中數量最多的,卻是最有「高、 大、全」特色的一類。按照一般的說法,圓土樓可分為小、中、大型三種級別。小型一般為二層三層的單環式,中型為三層四層大直徑或雙環式,大型的為四、五層大直徑兩環甚至三環式。小型圓樓據調查結果來看,最小的一層也有十二間房間以上,還沒有見過少於十二開間的。學者路秉傑將客家圓樓分為五個級別:
最小型:開間12~18
小型:開間21~28
中型:開間30~40
大型:開間42~58
特大型:開間60~72
最小型的圓樓很少,大量存在的是中型圓寨。人類學家和古史學家稱此等建築為集體住宅。圓樓都只有一個要塞般堅固的出入大門。踏進大門就是門廳,這裡是出入通道,也是人們聚會聊天的場所。由於圓樓多半是大門南向,所以門洞冬暖夏涼,十分舒適宜人!
圓樓無論大小、無論幾層、樓上樓下的房間都是一樣的。少數僅二層者,二樓就作臥室。絕大部分是三或四層的,二層多作倉庫用,俗稱「禾倉間」,是穀倉和家什財物的專用間,對樓外也是不開窗的,對內也少見有窗,呈現典型的古式密倉氣息。三層以上,就是臥室,對外開長條小窗,對內開直欞窗或其他窗。與一樓的迴廊、暢廊一樣,二層以上各層迴廊是用外伸樑的方法出挑在一層廊台上空的,在二層與三層出挑中間榫接廊柱,二層以上均設欄板;三層迴廊向內挑出比二層更多,以設小披檐,不僅可放置雜物,更有遮護下層廊道、擋除雨水的妙處。二層以上迴廊有立廊柱,而樓下迴廊是絕不立柱的,因此一樓迴廊完全是暢廊,它不僅像各層迴廊那樣將各房間連成一體,使每個房間暢通無阻,而且還形成了房間、迴廊、天井三位之間的一體感,使空間和視野變得開闊舒暢!
圓樓的樓梯,最少也有兩部,常見的是四部公用梯,大多佈置在與門堂軸線垂直的橫軸兩端;如果出於風水先生的設計,那就可能裝在非常微妙的位置,不一定會均勻對角分佈。有的圓樓內各層不設敞廊,除頂樓之外按照一層的開間,每個開間從一樓垂直以上各層為一單元一戶人家,每家都是一樓廚房、二樓倉儲、三樓以上臥室,每家都有一部樓梯。
一般中小型圓樓的一層與大門相對的一間是敞廳式祖堂,作家祭供祖之神聖中心。直徑大的圓寨內有極寬闊的天井,往往在天井圓心點建造四方形的祠堂,供奉列祖,也作家族議事中心和學堂使用。
所有的圓樓內天井上都有水井,有的一眼,大型的兩、三眼。此外,樓內還有米碓、穀窿、石磨、風車(揚穀糠用)等設施。而豬、牛圈則與廁所一樣建在樓外。
所有圓樓的屋頂都非常平緩,屋瓦多是青瓦,這種瓦不像北方古瓦那樣厚大,曲度也小。椽是板形椽,是稀鋪而不鋪實的,瓦路溝部分的這路瓦底見於屋內。古代土樓頂層一般不釘天花板頂棚,何處瓦破漏雨無須上屋頂檢查,從屋裡一看就知,小破瓦溝不上屋頂在屋內換瓦就可。疊瓦厚薄沒有一定,由瓦脊上用青磚壓牢,至少在瓦口及中路要點壓青磚,既可防大風刮動瓦片,又可點綴屋面,免除單調感。所有土樓,無論圓方、大小、新舊,出檐都非常大,小的出檐也在二公尺以上,一般是八步架,即八椽進深,出檐二椽,迴廊二椽,樓身四椽,中脊一椽,用九根檁條。特大出檐,使圓樓內有可能形成寬闊的迴廊,而樓外圍也形成了一圈沿墻之樓週走廊,外水不至濕墻,又形成了墻外建築空間。而這種大出檐和內外敞廊與天井,是閩南人或其他民系的傳統住宅所沒有的。
如果是兩環以上的圓土樓,那樓內又是別有洞天,情景迥異了。多環樓的中心點上,是一層之祖祠中堂,呈八卦形或方形,再外一環是稍高於中堂的兩層樓或平房兼閣樓;如果裡外環樓是四層的,則次外環不會超過兩層也即不會超過外環的一半高度,外環五層則次外環層總高不超過外環半高的三層樓。這樣的設計,使樓內各座互相套含的環樓之間無閉塞擁擠感,有廣闊空間伸展視覺和通風採光,從中環或外環頂樓向下看起,一層層、一環環樓的高低有序的屋面,呈渦輪狀或漏斗狀排列,情景十分可觀。多環圓土樓也是外環一個總大門,裡面各環與大門垂直方向開闢露天卦路式通道。在各環之間有天井分隔,次外環與再裡一環的天井也就充當了外環敞迴廊的作用,成了各家聯繫的通道,地面以卵石砌成,是這種環形天井比現代水泥路面更少積污的一大特色,凹凸不平的卵石間溝有使污濁自動流入水溝的好處,非常適合於難以保持清潔的聚族而居農家大院。因為有外環樓作屏障,內面樓房開門窗就方便多了,墻體也用不著巨厚求堅,變得輕活起來。
以下列舉幾座較有名的圓樓:
(1)豐作厥寧樓----是目前所見到的最大直徑的單環式圓樓之一。它座落於與永定縣交接地的閩西南平和縣蘆溪鄉的蘆峰村這四面叢山包圍的谷地之中,海拔高度四百二十公尺。
豐作厥寧樓直徑七十七公尺,樓高四層十四點五公尺。底層墻台是用一抱大河卵石砌起與人齊高的極粗樸卻無比堅固的基礎,其上夯竹土墻,開版厚一點九公尺,至頂層平墻處,這墻還有八十公分厚。全樓總共分為七十二個開間即七十二單元。
豐作厥寧樓據其住民葉氏族譜記載,說是建於清代康熙年間。原本建樓處為一座山包,挖山、平基、備料工程浩大,兼之龐大的工程設計,施建過程前後四十年方才告竣,歷經兩代人的功夫。全盛時期曾住過七百多人,現在樓內住有葉氏同宗二三百人。樓建成之後曾歷經幾次洪水,二十世紀初多次為軍隊作堡壘固守作戰。迄今樓身主體仍十分堅固。
(2)承啟樓----號稱「客家天下第一樓」的承啟樓,是目前可見的少數三環大圓寨的典型。此樓座落於閩西永定縣古竹鄉高北村,同一山谷的總地名「高頭」。這裡是客家土樓名勝之地,也是曾經出過許多教授、博士、學者的所謂藏龍臥虎之處。當地人對高頭的地理風水的解說,簡直可以寫成一部建築風水專書,而承啟樓就是書中說理的至極表現!
高頭海拔約為五百公尺,承啟樓正處在開往粵東大埔的公路邊,大約五十公尺遠的山腳下。整個高頭數萬人口,絕大多數是居住在密密麻麻、櫛比鱗次的圓土樓與方土樓之中。
承啟樓直徑七十三公尺。外圍壁週長1915.6公尺,總面積5376.17平方公尺。最外環四層高12.4公尺,每層七十二間,四層共兩百八十八間。內一環兩層,每層四十間。第三環為平房,有三十二間,最中心一環為祖堂中廳。全樓共有四百間房,四部樓梯,三眼水井。外環的敞廊寬約一公尺,房間進深三點六公尺左右,一層全是廚房、餐廳,二層倉庫,三、四層居室。承啟樓是個在同一圓心上環環相套四重圈建築,其活生生的氣勢,在人們心頭造成了強烈的震撼!
(3)懷遠樓----懷遠樓稱得上是最精緻的圓樓,由緬甸客家華僑斥資,於清末1909年至1911年興建,當年造屋時內外層花費上萬銀兩,造出了形制完備、木工極精美的懷遠樓。懷遠樓座落在閩西南交界山區南靖縣天嶺山脈中的梅林鄉長教坎下村,是中型圓樓的代表,也是內外結構保護得最好的圓樓之一。
走進懷遠樓的大門,迎面而來的不是通常中型單環圓土樓中寬闊明亮的天井,這座直徑三十八公尺的圓寨,外環造了四層高,而在天井中正對大門建了一座極秀氣的祖堂和私塾,這建築名曰:「斯是室」,未見居宅先見學堂,入眼便先領得文雅書香氣。這種私塾與農家結合的特殊景象,在在說明了客家人重視教育的良好傳統!
從方樓到圓樓的轉化有其必然性。與方樓相比,圓樓有八大優點:
(1)沒有角房間:
方樓的四個角房間光線暗、通風差、緊鄰木樓梯、噪音干擾大,因此最不受歡迎,故圓樓消滅了角房間。
(2)分配平等:
「圓不會虧一方」,平等、均等是圓形的重要屬性之一。圓樓的房間朝向與方樓相比,好壞差別不明顯,有利於家族內部分配。
(3)內院空間大:
同樣周長圍合成的圓形面積是方形面積的1.273倍。因此,採用圓樓可以得到比方樓更大的內院空間。(當周長相等時,方樓面積=1,圓樓面積=1.273)
(4)節省建材:
就圓樓的每個扇形房間而言,由於外弧較長,係土牆承重,內弧較短是木構架承重。因此,同樣面積的扇形房間比矩形房間更省木材,同時,由於圓樓消滅了角房間,對大木料的需要也相應減少。可見圓樓比方樓更為省料。
(5)構件尺寸統一:
圓樓構件尺寸統一,因此,只要間數確定之後,普通的木匠就能很快計算出各種梁柱構件的尺寸及整個圓樓用料。
(6)屋頂施工簡便:
圓樓的屋頂比方樓更加簡化,圓樓的兩坡頂要比方樓的九脊頂簡單得多,施工也相對簡便。
(7)對風的阻力較小:
按風水先生的說法,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山口有凹煞,方樓的某個角總會碰上煞氣。因此在樓角基石上要刻「泰山石敢當」用以制煞。而圓樓無角,煞氣據說會滑走。如南靖船場鄉的溝尾樓,靠路邊把方樓的兩個角磨成圓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人們對風水的篤信,為避煞氣而建圓樓也是原因之一。如果拋開迷信色彩,把煞氣理解為山區的風,那麼,顯然圓樓對風的阻力比方樓要小,邪氣對居室的影響也較小,從這一點看,選擇圓樓也是有其道理的。
(8)抗震力強:
再從抗震的角度看,因為圓樓能更均勻的傳遞水平地震力。因此高度相同、牆厚相同的圓樓與方樓相比,如果圓的直徑與方的邊長相等,無疑圓樓比方樓有更強的抗震能力。當地人在長期的實踐中得出了這個結論,這顯然是人們選擇圓樓的又一個原因。
大型圓土樓中數百人聚族而居,一呼百應,人多勢眾。樓中有水井,每家又有穀倉儲存了許多糧食,還飼養了家畜。即使閉門不出,也可以在樓內生活數月之久,對於長期固守,極為有利。
在圓土樓中還有內在的精神防衛系統。在樓內居中的重要位置必設祖堂,供奉祖宗神位。若是方樓則在最高處屋脊中央置「風獅爺」。在門上貼有八卦、門神,在土牆上塑虎頭咬劍飾。角樓置石敢當,牆上掛著畫有八卦、書寫「泰山石敢當」的木牌。方樓、五鳳樓屋頂設懸魚、角葉等裝飾符號,以祈求神明保佑。這些不僅是為了驅邪止煞,也為了防止人為的禍害及自然的災變,在精神上更構成了堅強的防禦系統。
(2)堅不可摧的外牆
主樓的外牆不僅高大,而且厚實。一般外牆厚度多在1公尺以上,華安縣的二宜樓底層外牆甚至厚達2.5公尺。外牆用三合土夯築,極其堅硬,即使用槍砲攻擊也不容易被轟垮。
外牆牆基的基槽很深,用大卵石一塊一塊壘築疊砌,卵石較大的一端朝內,較小的一頭朝外砌築。上面再夯築厚重的土墻之後,而想從樓外撬開牆基卵石,是非常困難的。
(3)萬斤難破的大門
所有圓樓都只有一個要塞般堅固的大門,通常一公尺多厚的土樓外圍三合土或巨石底層牆上留開的大門,其門券、門框、門檻,總是以堅硬厚實的花崗石板鑲砌而成,兩片杉木門板用十餘公分厚的老硬杉木外包鐵皮製成;門斗深深沈入地下或墻體;門閂是雙向的兩根直徑十五公分上下的硬木,長度至少比大門寬度加一半以上,在夯土墻時就預先留作了長長的閂洞,開門時兩根門閂往兩邊墻洞中推開,拉出門閂則成為兩支以無比堅強後盾為依靠的一雙巨臂,將大門板牢牢地卡住。如此雙向從墻洞伸出來的門閂,就是數萬斤的撞擊力也是無濟於事的;而且就是在門外從門縫伸進鋸子鋸斷門閂,它仍然還會卡死大門,因為門閂靠的是一端墻洞,中間斷了也沒有關係。在過去攻擊土樓的實例非常多,從未有破門而入之事!
(4)廣設槍眼積極抗禦
圓樓內的槍眼安置也是經過特別設計,對準了重要的路口,和村莊形成聯防。有時幾座圓土樓成犄角之勢,防守時互相照應。漳浦縣幾乎所有土樓,都在石砌的牆基上沿四周廣設槍眼。槍眼外部開口很小,高約20公分,寬6至7公分。內部開口較大,呈倒喇叭狀,有利於對外射擊。
槍眼配合特殊的佈局設計,可以有效的消除射擊的死角。南靖縣懷遠樓在第四層外牆有瞭望台挑出,上面設槍眼可以向下射擊。漳浦縣的清晏樓,方樓四角突出四各半圓的空間,平面呈風車狀,在半圓周增設槍眼。
詔安縣溪口樓,則在土樓四角伸出四個矩形的耳樓,以石條壘砌而成,當地稱為「兔子耳」,耳樓的三面外牆上設有槍眼,如此形成的交叉火網,大大提高了土樓的防衛性能。耳樓對外無門窗,進入耳樓再從樓內打通外牆裝門。因用巨石建成,此落地耳樓異常堅固,據守在裡面,敵人根本無法靠近土樓的四周墻根和大門。相較之下,要比高懸之哨台的防衛能力更強且更有效。
漳浦縣的錦江樓由三個環形土樓環環相套,外低內高。中環、內環的外牆周圍設槍眼和投放引爆火器的小窗口。在中環的屋頂外側有女兒牆,牆上設槍眼,牆內有跑道環繞屋頂一周,更有利於槍擊和救援。在內環與中環又設有瞭望樓,高高屹立在屋頂中央,俗稱「燕子尾」,用以瞭望四周動靜。如此完備的防衛系統,使錦江樓歷經數十次倭寇、盜匪的侵擾,從來沒有被攻破。
(5)適應防衛的平面佈局
圓樓的外側由堅厚的土牆圍合。底層和二層對外皆不開窗,三層以上的臥房只開小窗,一般未使用的房間暫不開窗。整座樓只留一個大門出入,對外的洞口減到最小、最少。
而在土樓內側,一般每層都有迴廊連通各個房間,也有迴廊設在土牆以內房間外側。遇有敵人攻擊時,樓內居民便可利用連通的迴廊互相支援抵禦。
(6)洞口防衛和對付火攻的妙法
土樓大門是用實心木板拼接而成,木板厚約四寸。有一些土樓甚至採用雙層木門。對付這種實心木板門,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火攻----堆柴放火燒門!
然而應付火攻也有妙法。除了在木門外包鐵皮,還在門楣梁上設置水槽,並與二層樓上的儲水箱或竹筒相連通。遇有火攻,便從二樓往儲水箱或竹筒中灌水,水就會通過門頂的水槽或楣梁,均勻地沿木門外皮流下,形成一片水幕,有效的發揮了防火作用。
此外,有的土樓在大門上方牆頭堆置許多大石塊。敵人來襲時,將石塊從十幾公尺高的牆上推下,撞在石台基上砸裂炸開,有如四射的彈片,殺傷力極強。這也是大門防衛的手段之一!

永定土樓內部(來源:新視「客家之歌」)
(1)開地基----放線、挖槽
興建圓樓時,先請風水先生選擇地點。首先要確定的不是圓心,而是正門門檻的位置。隨後再用羅盤定出樓的中軸線。在軸線端頭不妨礙施工的地方立「楊公先師」的木樁,並殺雞敬神。
然後根據土地大小、財力、物力的可能,以及所需房間的多少,定出圓樓的層數和間數,算出半徑。再從門檻中點出發,沿中軸線定出圓心。用繩子繞圓心畫出內、外牆的位置,並且劃分開間。再依基礎設置外牆的寬度,畫好基槽的灰線,就可以挖基槽築地基。
(2)打石腳----墊牆基、砌牆腳
土樓基槽的深度視根據當地土質狀況而定。一般挖至老土,深約二、三尺到五、六尺不等。基本上樓基與牆腳寬度相同,但是從上到下會有收分。樓基多用大塊河卵石壘砌,空隙以小卵石填塞。
牆腳也多用河卵石或毛石壘砌,內外兩面用泥灰勾縫。各地區土樓牆腳高度不完全一樣,一般高約兩、三尺。有洪水的地方要砌到最高洪水位以上。
用大塊卵石壘砌牆腳時,要注意將較大的一面朝下,三方靠穩,並使砌築面保持向內傾斜。同時石塊需大頭朝內,小頭朝外,相互卡住,牆腳才不會被撬開。壘砌法比座漿砌法更牢固,而且可防止毛細作用,不會使地下水沿牆腳向上滲透,發揮牆身防潮的作用。
(3)行牆----夯土牆
牆腳砌好之後,就在牆腳上支模夯築土牆,俗稱「行牆」。
支好「牆篩」(即夯土築牆用的木模板)後,先插入長竹筋,然後將拌好的黏土倒入牆篩中,第一次倒滿,夯實成牆篩三分之一的高度,再放入較短的竹筋,作為牆骨。如此分三次夯完一篩。薄的土牆需兩個人夯,厚牆則要四個人同時夯築。夯築有一定的方法,按順序分三階段完成,才能確保夯得密實。夯完脫模後,再將土牆內外兩面修平、拍實,使之平整密實。
(4)獻架----立柱架梁
每夯完一層高的土牆,便在牆上挖好擱置樓板或木梁的小槽,然後由木工豎木柱、架木梁。這個階段俗稱「獻架」。
因為土樓的外牆很堅實,可以承載很大的重量,所以大梁的一端直接支承在外牆上,另一端則由內圈的木柱支撐。柱子和柱子之間,架上橫樑後,在架上擱置樓板的「龍骨」。每一開間並排數根龍骨,一端直接插入夯土外牆中,另一端則支承在橫樑上,並有部分出挑,以便支撐樓上走廊的地板之用。然後鋪上木樓板,用竹釘固定。竹釘事先用熱砂子炒過,乾燥耐久。至於單元式的土樓,往往便在夯土的隔間牆上直接架梁鋪樓板,完成木結構部分的工程。
(5)出水----封頂
大的土樓一般一年建一層,三、四年之後建好頂層再封瓦頂,當地稱為「出水」。
建屋頂時,先架好木結構的梁架,一般是「穿斗」和「抬梁」結合運用的形式。然後架檁條、釘望板,在鋪上屋瓦,用磚壓住以免被風吹走,屋頂部分就完工了。
土樓的兩坡瓦頂內外出簷不相等。內簷比較短,外簷則很長,可達二至四公尺,顯然是為了防雨,以保護外圍土牆。
圓樓屋頂的外坡越往外,周長越大,內坡越往內,周長越小。所以採用特殊的「剪瓦」方式來處理。
鋪屋瓦時,大部分的瓦隴仍是照一般的鋪法,維持標準距離。只在每一開間的外坡作一個「開叉」,將一條瓦隴開成兩條,增加圓周周長。內坡則每一開間剪一至二槽,減少圓周周長。如此,只要調整少數一兩條瓦隴,將少數的板瓦稍作剪裁,就可以適應圓樓屋頂弧形變化的要求。
(6)內外裝修
一座土樓的結構在出水封頂後便告完成,接下來便是內外裝修的工作。這個階段要鋪木樓板,裝各間門窗,安走廊欄杆,鋪地面,開外牆窗洞、裝木窗,作卵石臺基和大門的石階,並且製作樓匾,還要裝飾祖堂。
大的土樓一般一年建一層,建了三、四年後封瓦頂,另外內部裝修又要一年,因此,建一座土樓大約要花上四、五年。
完工後照例要請客,然後選好時辰搬進新樓。主要的傢俱預先搬好,等按照時辰正式搬家時,全家便按年齡從大到小排好隊,每個人手中都要拿東西,例如燈、火把及小件物品等,一邊走一邊放鞭炮,一邊說吉祥話,熱熱鬧鬧的搬進新樓。土樓的建造至此大功告成!
圓樓的內部建構分為「內通廊式」、「單元式」、「半月樓式」三種樣式:
(1)內通廊式圓樓
內通廊式圓樓主要由封閉的外環牆、開放的樓梯、走馬廊和內院、扇形平面的居住開間等構成。內院是採光天井。
內通廊式圓樓的代表首推「客家天下第一樓」----承啟樓,承啟樓的高大宏偉前面已經提過,這裡不再贅述。另外如永定縣的振成樓、如興樓,南靖縣的懷遠樓、振昌樓等等,都屬於內通廊式圓樓。
(2)單元式圓樓
單元式圓樓由封閉的外環牆、開放的內院、梯形平面的居住開間構成。天井由一至二戶合用。大樓外有「樓包」為其主要建築特點。
單元式圓樓中首推華安縣仙都鄉大地村的二宜樓。所謂「二宜」乃「山水皆宜、宜室宜家」之意。該樓建於清乾隆35年(西元1770年),直徑73.4公尺,內環一層,外環四層,底層外牆厚達2.5公尺,是目前所知牆體最厚的一個樓。全樓分隔成12單元,每個單元完全獨立、自成體系,各單元之間有防火牆間隔,有各自的出入口和獨用的樓梯,每個單元在第四層都設有廳堂,廳背後靠外牆有一公尺寬的室內環形通道把幾個單元聯繫起來。樓四周留有槍眼,以為防禦作用。此「二宜」既表現出圓融的觀照,又顯現了豪宕的意興呢!
(3)半月樓式圓樓
半月樓式圓樓是由圍繞祖堂的多疊半環單元開間的兩層樓房所構成。設有開放的內院,也設有封閉的外環牆。
福建省詔安縣的半月樓是土樓的另一種形式。每個小村莊都是半月型的聚落佈局,由上千間住宅按照這一圈又一圈的約定而成的半月形平面的曲線而定位營造。如福建詔安秀篆寨坪的半月樓便是一例!
客家土樓與客家文化 林嘉書、林浩著 1992年版
中國民居 陳從周、潘洪萱、路秉傑著 1993年版
中國民居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3年版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 王其鈞著 1993年版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 汪之力主編、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4年版
福建民居 高珍明、王乃香、陳瑜著 1989年版
圓樓窯洞四合院 光復書局、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2年版
閩粵民宅 黃為雋、尚廓主編 1993年版
漢聲雜誌(民俗系列)----福建圓樓專輯 1989年8月號
客家土樓民居 黃漢民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