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19 和闐清白玉
和闐雞心玉佩
長:10cm x 寬:3.8cm x 厚:1CM
年代:明代.或宋代.
玉質相當Q潤 老雕工.
老式拋光.相當圓潤.
玉沁也散佈其中.
這 雞心佩為 本人20多年收藏
鑑偽辦法是依循 識玉石、識工、識沁、識假、識
形、識紋、斷代 順序。
首先是識玉,以免花錢買了一塊石頭。只要是和闐玉都具有一定 玉材料的價值.
而後是識工,分清是老工還是新工。
再後是識沁,看看沁色是真是假,觀察有否作假的
痕跡。
如果玉是和田玉,工是老工,沁色也不錯,又沒有
作假的痕跡,
最起碼這是一件真古玉,有收藏價值.
依據文物出土的文化歷史價值.就無論是那種石材.
(石英.翡翠.岫岩玉.和闐玉.漢白玉.瑪瑙......)只要是出
土文物.就有它重要的文化價值.
現在拍賣市場上一直重視白玉.炒作白玉.
這是對中華文化的無知. 漠視.
以一件 春秋 戰國時代的{玉觿器} 就玉匠投入的 玉
材.琢磨時間.可能就是3個月.或1年半載.
稍微有毀壞玉器 弄得 斷手 斷頭.那是那命來琢玉.
反觀.現在 只取玉料 表皮上 刻成少許山水.就說10公
斤.10~20來萬元.............................................................................
藝術.文化.在那兒???
轉載自:辨工識玉
作者:姚錚華﹝2002.07.05﹞
中國玉器的加工,可以追溯到6000年的仰韶、紅山文化,那時已經發現有玉龍玉蓋等玉雕品。當時人們還未掌握金屬冶煉技術,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利用銳石打鑿、刻玉、劃線、磨玉成形,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後來人們採集或用硬度大的岩石製成「解玉砂」用來琢玉,利用繩線、獸牙、木桿、骨片、石器配合解玉砂進行鑽、鋸、磨、使玉材成形,這是史前玉器加工的主要方法。
用轉動的砣輪加工玉是一大進步,而原始砣很可能始於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用手拉弓弦(後用腳蹬)使砣輪轉動,砣輪用石材製成,做成不同的砣頭配合解玉砂進行琢玉。
商代有了銅,銅製鉈輪強度不大,自身容易磨損,做出的溝線淺而寬,斷面多呈半圓形。西週末、春秋初有了鐵,鐵鉈堅硬,能夠做得薄而銳,提高了加工精度。可以刻出細細的線條,深深的溝。砣輪改用銅、鐵製造後,鐵鉈一直使用到民國初期。民國後期到20世紀70年代,有些地方仍有用鐵鉈解玉砂琢玉的作坊,這種加工玉器的方法俗稱為老工。80年代後幾乎全部使用高速電動機具和用人造金剛砂製成的磨具砣。這樣,現代玉器加工,電動工具和砂輪磨砣便成了一統天下,這就是新工。
老工新工的不同,源於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這些工具的轉速、效能、精確程度所產生的各種現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跡。
老工的工序(指鐵鉈工)大致如下:搗石、研漿(或採集自然砂)、開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用人力和鐵鉈,轉動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與設備同時磨損。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幾何誤差大,在平行度、基準面、圖形對稱等方面會有出入。但老工介質細,磨削量小加工力度輕,週期長,玉件不起熱。老工細心製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狀勻稱,線條流暢,掏膛寬闊,壓地柔平,拋光明亮,這樣的老工是精(細)工。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輪開料,粗磨具砣脫坯後,用無級變速電機,帶動一根軟軸,軟軸卡頭上可以更換不同的、用人造金剛砂製成的砂輪砣頭,最高轉速可以達到每分鐘1萬轉。由於金剛砂砣轉速高,磨削快,製作時間大大減少,功效顯著提高。也正因為這樣,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跡,如:轉速高出現干磨現象,玉表就會起熱起毛,在鑽眼、開窗時因磨削量大,選用的砂輪粒度粗、磨削快,鑽孔或窗口側壁上,會見到起熱後拉毛的現象,玉表呈現一些環繞鑽孔或窗口的溝痕,平行毛刺,有時會看到黃焦顏色。
老工新工的不同之處,利用放大鏡只要細心觀察,總能見到不同的加工痕跡,下面就其典型特徵作如下對比:
- 線條:老工速度慢,線條比較流暢,在線條的兩側溝邊沒有崩口(特別是十字交叉、網紋、也完好平整)。老工溝底呈現磨砂狀,無明顯長條形磨痕。這是因鐵鉈與解玉砂接觸時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鉈輪帶走,只能留下短暫的磨痕,不可能劃出長長的道道。做工不細的老工,有時可以見到鉈輪走速不均,壓力不勻,而出現的溝底坑窪,溝線有寬有窄等現象,也有重複下鉈之重線等,這樣的老工是粗工。新工的線條是用砂輪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線條的邊沿往往出現玉石的崩口,使線條出現鋸齒形邊沿。新工線條的溝底還會有長條狀磨痕,這是因為砂輪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勻,總有個別砂粒稍有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轉動下就會在溝底劃出長條形道道。但有的新工仿老工,選用砂輪砣的砂粒很細,加工走線時用力小走速成慢,溝邊也很完整,溝底沒有道道而且光滑。此時,只要看看溝底有否磨砂情形,就能識別是老是新。
- 鑽孔:老工鑽孔靠解玉砂,孔壁磨砂狀,如果砂粒粗會有溝痕,但溝痕不大規律,有時解玉砂排泄不暢會使孔徑粗細不勻。新工金剛砂磨具,高速磨削,孔壁有溝痕成螺旋狀,孔徑規矩筆直。
- 開窗:老工開窗是在鑽孔中穿過鋼絲線鋸,再配合解玉砂漿用手工拉玉,沿所需成形的窗口拉一圈,掏出芯子窗口便形成。它的特點是在窗口的內壁上有線鋸的拉痕,此拉痕必定垂直窗口而且邊口銳利。新工也是先鑽眼,而後沿鑽眼處用高速磨具將窗口內的玉料磨去,直到取出芯子或全部磨掉。這樣新工在窗口內壁上留下的磨痕,必定是平行於窗口,與老工的磨痕成90度夾角,窗口的邊口不銳利。
- 成洞:老工製作兩面不透的洞時,是用解玉砂和頂鉈慢慢磨(壓)出來的。由於切削量大,往往選用的砂漿砂粒粗,於是在洞的內壁上,會留下粗粗的磨砂現象。新工也是用頂砣,只不過這個頂砣可以直接磨玉,於是會在洞壁上留下螺旋狀磨痕。
- 掏膛:老工在製作鼻煙壺之類口小膛大的工件時,使用灣鉈加解玉砂掏膛。彎鉈是一根鋼絲,下端成彎曲狀,旋轉時會形成一個內膛形,帶動解玉砂磨削內膛使之成形。掏碗膛、環膛也是這個原理。因此在工作的內膛會留下漂亮的環形磨砂狀痕跡。新工鑽速高,磨削快,工時緊,往往用鑽頭直接向瓶膛內各個方向沖鑽,而後再磨平。做出來的內膛成錐形,膛壁上部厚下部薄,很不舒服。
- 壓地:老工精雕細琢,地子用解玉砂細心壓平,不惜工時,但終因手工操作,地子只能壓得柔和平整,總體來看還有誤差,有深淺或輕微波浪感。新工製作效率高,工時緊,粗工地子不平,特別是邊邊角角處理潦草;而細工用機器與工具操作,地子特別平整無誤差。
- 拋光:老工拋光均勻,柔潤可愛。老工未拋光處和拋光處的反差小,這是因為解玉砂比金剛砂軟,而且混有其他雜質,加工後留下的糙面比較光滑,雖未拋光但與拋光面相比反差不大。新工拋光急成,特別是粗工,工件上的彎曲弧度時有過渡不勻,邊邊角角留有死角,有的地方能見到拋光磨痕或加工磨痕,未拋光處與拋光處的反差大。在高速強力拋光下,有過度磨光(損)現象。
- 圓雕:在雕刻弧面圓面時,老工細膩無過度磨損,而新工磨削快掌握不好,圓弧不圓滑,會有稜起的現象。
- 粗溝:開挖粗溝時往往用鉈擴切,老工下鉈細膩。新工加工快速,有過渡不均等粗糙現象,邊坡有磨痕。
以上9點不是每件玉器都會全有,有些特徵表現也會不夠典型。但綜合觀察,這項不清那項清,是老工還是新工也就可能判斷了。如果我們手中的玉器是一件出土受沁的老玉,玉質老化沁色自然,那麼一般不用關心它會是新工,古人加工只能是老工,除非是老玉新做。反過來假如有一件玉器是新工特徵,那一定是現代作品,不管它是老玉也受過沁,甚至編出一個剛出土的故事,可以不用相信。
以下來談談老玉新工和新工老玉:
老玉新工有三種情況,一是老玉補工,如在老玉素器上加上紋飾。二是老玉改制,如將斷壁改作玉璜。三是老玉新做,利用殘破的老玉改制一些小件玉器,如肛塞、鼻塞、沖牙之類。老玉新做的目的是提高玉件的身價,想謀個好價。但老玉新工會有很多蜘絲馬跡,除上述9種之外,首先是破壞了老玉的皮殼。大家知道玉器埋地久遠之後,其表面會有一層蠟狀、石灰狀的皮殼,如果施以新工,那末新工之下玉質表面光澤與質感。就會不同於原來的表面光澤與質感。老玉新工還會破壞原來老玉的沁色、沁紋,使之斷開,這也是老玉新做的一個特徵。改制的老玉露出皮殼之下的玉質,也不同於透過皮殼看到的老玉的顏色,這是因為受沁的皮殼被磨去,沁色就變為空中樓閣,成了「孤立」的沁色,失去了從哪裡沁入的「大門」。老玉新做很有迷惑性,一不小心就會上當。
新玉老工,是在新玉上模仿老工製作。因為世間有一些石材和邊玉具有自然花紋條斑,有的像沁色,有的像鈣化,有人就利用這些石材來仿造老玉器。為了在做工上不露馬腳,有的開窗口也用手鋸拉出來,有的先用新工做好,再用解玉砂磨砂,有的用特別細密的金剛砂砣,減少轉速細心勾線,不讓線條出現崩口……等。做好之後還要人造皮殼、灰皮、假沁、土咬種種花頭,包裝出籠騙人騙錢。新玉老工除了認玉之外,在鑽孔、線條溝底、開窗時首先鑽下的鑽孔(就算線鋸鋸完,仍然會留下殘剩的半個鑽孔)、沿底死角、膛內形狀等處很容易找到新工的痕跡,從而識破伎倆。
現在據報道,新工有了新的發展,如激光雕刻、微波振動雕刻、噴砂雕刻等等,但只要我們認識了老工,那麼別的什麼加工方法都不會與老工完全一樣。這是因為古人與現代人在審美觀點、文飾與造型的理解、使用的工具設備的差別都不可能相同,因此製作出來的器件在神韻、氣質上必然不會一樣,在做工和工藝處理上也會有所差別。儘管有些仿件也精心模仿,百般掩飾,只要我們多看多想細心留神,總會查出端倪看出破綻,避免上當。有一點要指出的是,現代新工由於設備、工具、磨料都會比古時先進,精心製作的玉器完全可能超過陸子岡!用先進的加工方法和現代工藝去創造當代嶄新的玉器藝術,是我們共同贊成和希望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