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璽的「八 徵」即中國古代思想家列子所稱「故、為、得、喪、哀、樂、生、死」,
方形主宝玺。龙纽。白玉质,通体温润细密,龙形背部龙锗参差,挺胸,头微昂,平视前方,神态威猛张扬。雕琢精细,抛光一丝不苟,平滑如镜。
篆书印文“八征耄念之宝”。《尚书》“洪范”篇记载:武王克商后,向箕子请教天道之义,箕子便以洪范九畴相告。这洪范九畴分别:“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又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乾隆认为箕子所陈洪范九畴是“万世帝王制治之源……无一不关于为君者之一身一心”。乾隆取九畴中第八“念用庶征”拟定“八征耄念之宝”的宝文。
乾隆帝自己在《八征耄念之宝记》中写到: “思有所以副八旬开袠之庆,镌诸玺,以殿诸御笔,盖莫若《洪范》‘八征’之念。且予夙立愿八十有五,满乾隆六十之数,即当归政。今虽八十,逮归政之岁尚有六年。一日未息肩,万民在怀。庶征之八,可不念乎?念庶征即所以念万民。《典礼》:‘八十日耄’,老而智衰之谓。兹逮八十,幸赖天佑,身体康强,一日万机,未行智衰,不可不自勉也”。可以说,八征耄念之宝的刻制既是对八十万岁的纪念,也是对自己的戒勉。
长方形引首玺。龙纽。白玉质,材质通灵细致,形制规整,雕刻精准。篆书印文“向用五福”。
主宝“八征耄念之宝”之外,乾隆帝还同时选取另外两种宝文,刻制成副宝和引首,与主宝相配,成为一组。其中副宝为“自强不息”,引首为“向用五福”。
乾隆帝在《八征耄念之宝联句》序言中特别谈到了这三方宝玺的关系:“得寿偕宣鼓之成,计字协义爻之画。引之向用,副以健行。佩押纽以交龙,座侑觞而称兕。”“向用五福”同样取自洪范《九畴》中的第九“向用五福,威用六极”。表明乾隆帝在归政之前不敢稍存懈怠,以天下百姓为念,孜孜求治,勤于政事的意旨。
乾隆皇帝的一生经历了诸多对他自己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刻,比如乾隆四十五岁的七十万寿、乾隆四十九年喜得玄孙五世同堂、乾隆五十五年的八十万寿、乾隆六十年的颐养归政等等,对于每一个这样的历史时刻乾隆帝似乎都进行过精心的安排,留下了大量可供后人追述的文献和遗物。在这些文献和遗物中,乾隆帝的宝玺无疑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的许多宝玺就是以这样的历史时刻为背景,以当时自身的状态和心理为表达对象的特殊产物。即将拍卖的“八征耄念之宝”和“向用五福”两方宝玺就是乾隆五十四年为庆祝自己即将到来的八十万寿而特别制作的。二玺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乾隆宝薮》中有明确记录。将宝物与《宝薮》对比,无论是印材的质地、大小,还是印文的篆法、布局都与该书中的著录相吻合,可以确定二玺为乾隆时期的真品。那么,这两方面宝玺到底有怎么样的价值呢?这恐怕还要从它们制作的背景谈起。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对乾隆帝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不仅其在位已经五十五年,而且将要迎来他的八十寿辰。按照惯例,每到纪年逢五,即是所谓的“正寿”之年,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在乾隆帝看来,纪年五十五年又恰逢八十整寿,实与天地之数自然会和,是昊苍眷佑的结果,值得大庆特庆。因此,早在乾隆五十四年的中秋,乾隆帝就开始了对庆典活动的筹划,包括御殿受贺的地点、规模、各地及藩属国万寿贡品等等。而制作相应的宝玺则是活动筹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事项。
实际上乾隆帝逢十万寿制作宝玺以为纪年的做法是有例可循的。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随着康熙在位六十周年和七十圣寿的临近,康熙打算刻制一通用小玺,命内廷翰臣拟文,皆不称意,于是乃自定“戒之自得”四字,刻成小玺多方。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帝在圣寿七十时,同样沿袭康熙帝的做法,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和“犹日孜孜”玺,在纪年圣寿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不敢怠政的想法。而现在,整整十个年头又过去了,以乾隆帝的行为方式,依例刻制相应的宝玺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那么这一次,乾隆帝又会有怎样的想法,选择甚么样的玺文呢?
这一次,乾隆帝将视线落在了《尚书》“洪范”篇上。据《尚书》“洪范”篇记载:武王克商后,向箕子请教天道之义,箕子便以洪范九畴相告。这洪范九畴分别为“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又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乾隆认为箕子所陈洪范九畴是“万世帝王制治之源……无一不关于为君者之一身一心”。而九畴中第八“念用庶征”与乾隆当时的想法正相一致,于是,据此拟定“八征耄念之宝”的宝文。关于为甚么要用“八征耄念之宝”这几个字刻制宝玺,乾隆帝自己在《八征耄念之宝记》中这样解释的:思有所以副八旬开袠之庆,镌诸玺,以殿诸御笔,盖莫若《洪范》‘八征’之念。且予夙立愿八十有五,满乾隆六十之数,即当归政。今虽八十,逮归政之岁尚有六年。
一日未息肩,万民恒在怀。庶征之八,可不念乎?念庶征即所以念万民。《典礼》:‘八十日耄’,老而智衰之谓。兹逮八十,幸赖天佑,身体康强,一日万机,未行智衰,不可不自勉也”。可以说,八征耄念之宝的刻制既是对八十万岁的纪念,也是对自己的戒勉。
在以后的几个月中,八征耄念之宝成为乾隆君臣间经常性的话题,与乾隆八旬万寿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备受瞩目。以至于乾隆五十五年新正在重华宫举行的大型茶宴上,乾隆帝与廷臣及内廷翰林之间的联句就是以“八征耄念之宝”为题的。乾隆帝自己也屡次提及八征耄念之宝的制作情况。“予因来岁八旬正寿,镌八征耄念之宝,冬仲即已镌成,于立春吉日遂行钤用。
”“予与上年长至月,因开岁寿跻八袠,思复镌玺以资钤用,宜莫若洪范八征之念,命选和阗良玉,刻为八征耄念之宝。盖予仰荷天庥,康强犹昔,而勤政爱民,固不敢一日不自勉也”。可知最早的八征耄念之宝刻制于乾隆五十四年冬天,质地为和阗玉,并于第二年的立春日开始钤用。
需要说明的是,“八征耄念之宝”只是一方主宝。除主宝之外,乾隆帝还同时选取另外两种宝文,刻制成副宝和引首,与主宝相配,成为一组。其中副宝为“自强不息”,引首为“向用五福”。乾隆帝在《八征耄念之宝联句》序言中特别谈到了这三方宝玺的关系:“得寿偕宣鼓之成,计字协义爻之画。引之向用,副以健行。佩押纽以交龙,座侑觞而称兕。”并注明副章曰自强不息,引首曰向用五福。
按“自强不息”语源《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向用五福”则同样取自洪范九畴中的第九“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乾隆帝之所以要选取这两方宝文与“八征耄念之宝”相配,就是要表明他在归政之前不敢稍存懈怠,以天下百姓为念,孜孜求治,勤于政事的意旨。
乾隆帝于乾隆五十四年拟定了这三方宝文之后,即开始了大规模的制作。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文件》记载:乾隆五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员外郎大达色、催长舒与、笔帖式福海来说:太监鄂鲁里交清白玉三块,上书做引首宝墨迹,随引首宝纸样三张,三方一分刻字本文八分。内引首系‘向用五福’,宝系‘八征耄念之宝’、‘自强不息’。单宝二方,本文二件,内一件系‘五福五代堂八征耄念宝’、一件系‘八征耄念之宝’。传旨:发往苏州照样成做三方一分引首宝八分,单宝二方。
要急,做得一分即先行送来。钦此。青白玉三块,系启祥宫交出,内一块中三十四斤、一块重二十斤、一块重四斤八两。于五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将苏州送到青白玉引首宝八分,单宝二方,呈进交懋勤殿讫。”从这条档案可知,仅这一次就制作了八征耄念之宝组宝八套之多,而且工期只有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可以想见乾隆帝当时急迫的情状。很显然,这是专门为其八旬万寿特别准备的,必须要按时完成。而即将拍卖的这两方宝玺就是这一次制作的八套组宝中的一套。
这两方宝玺是由当时制作御用宝玺实力最雄厚的苏州工匠完成的,尽管工期很短,催之甚急,但雕刻却一丝不苟,精准到位,显示出制作者娴熟的技术和高超的水平。通过这两方宝玺,使我们了解到乾隆帝一贯行为方式以及他晚年真实的心理状态,这恐怕比宝玺本身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