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3-24 21:05:41 | 人氣77|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出土文物 文化期}齐家文化玉器主要有斧、锛、琮、璧、瑗、璜、镯、凿、刀、纺轮、佩饰等,留有明显的切痕,方圆不中规矩,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齐家文化分布于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宁夏西南部,以及内蒙古的腾格里沙漠地区,时代距今4200~3800年。齐家文化玉器主要有斧、锛、琮、璧、瑗、璜、镯、凿、刀、纺轮、佩饰等,其制作水平相差悬殊,大部分加工草率,留有明显的切痕,方圆不中规矩,有的甚至未经抛光,很像半成品。
       庄浪县境内齐家文化遗址分布相当丰富,确认已达126处之多,所出土的玉器有璧、琮、璜、铲、斧、钺、纺轮等,现馆藏70余件,其中不乏精品。尤其是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的5件一级品,造型规整,做工精细,打磨光滑,代表了齐家文化玉器制作的较高工艺水平。现择一级品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浮雕直线纹玉钺(yuf)1974年出土于白堡乡野狐湾村,长29.5厘米,宽11厘米,厚0.9厘米,重400克。青玉质,色豆青,有糖色斑块、褐色、青灰色条纹及灰白瑕纹。体呈长方形,薄而规整,下端单面抛刃,上端两侧弧切,端下成肩,端沿齐平,两肩正中单面钻一圆孔。钺身中部一面浮雕两条横带,其上各减地雕出四条直线纹,纹饰略凸出侧沿,形同出齿。此钺体大胎薄,制作规整,抛光精细,纹饰简练,光洁润泽,是研究齐家文化玉器的珍品(图1)。

       玉钺由新石器时代作为生产工具的石钺和石斧演变而来,是一种表示身份的重要礼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国语·鲁语》曰:“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逸周书·克殷解》曰:“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王。”《史记·殷本记》载:“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由此可见,在夏商时期,钺既是兵器,又是刑具。钺的使用者的地位则相当高。
        有孔玉斧1992年8月出土于良邑乡苏苗塬一处仰韶——齐家文化遗址。长12厘米,宽6厘米,厚1厘米,重164克。白玉质,色白微黄,隐显青斑,刃部一角有褐色沁。体呈长方形,两侧微弧,下端略宽,刃部双面稍磨,背端平直,近背正中双面钻孔,一面孔侧有磨钻凹坑。玉质精良,光洁温润,做工精细,保存完好(图2)。
        玉管饰1985年出土于盘安乡王宫家村,高4.5厘米,口径6.5厘米,重128克。褐青白玉质,褐色斑纹较重,局部为灰白瑕斑。体呈圆筒状,外壁微束腰,内壁端直,两端切割规整,管壁薄厚匀称,抛光打磨精细,光滑细腻润泽,充分显示出高超的钻孔和抛光技艺(图3)。

        玉璧1974年出土于良邑乡良邑村。直径22厘米,最大好径6.5厘米,肉宽8.5厘米,重1109克。青玉质,色淡青褐黄,瑕斑纹理纵横,质浊且糖色较重,体呈小好宽肉,孔为单面钻,孔壁斜直;肉较厚,两面抛光规整,外沿齐棱,有一处磨斜面。此璧较大,肉厚体重,切割、钻孔、抛光技术精湛,是齐家文化的典型器物(图3)。
      玉琮1974年出土于白堡乡野狐湾村。高6.7厘米,宽7.2厘米,口径6.7厘米,重466克。青玉质,色豆青褐黄,半体灰白,局部有灰白瑕斑,体粗矮,内圆外方,两端出射,四面微弧,四直棱磨圆。制作规整,抛光精细,光洁润泽,为齐家文化玉器精品(图5)。

台長: 春秋玉閣
人氣(77)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悄悄話)
2012-03-25 04:21:13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