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9/21
人在成長過程中的不完美,都有可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戀愛、失戀中,得到療傷。
嗯,我可不是要談佛洛伊德,或是任何你可以輕易在心理學課本上看到的理論。
或許是這兩天談起漫畫談出了興緻,讓我想起了另一個給我深刻省思的漫畫故事──愛情白皮書。沒錯,這是一部很popular的愛情劇,不管你看過的是漫畫版、日本偶像劇還是新近推出的小品文,在這兒,我想聊聊柴門文筆下的掛居保。
在愛情白皮書第一部中出場的掛居,一開始和其他角色一樣,是個準備為大學窄門衝刺的高中生。然而,不同的卻是,這個內斂的男孩有著超乎他的年齡所該擁有的早熟,甚至一般成人世界也不易顯露的陰暗靈魂。作者的解釋是,從小父不詳、在貧民窟長大的掛居,有個從事特種行業、性格與情緒不穩的母親。於是,IQ頗高的掛居卻從小無法適應一般社會中人際之間該有的應對互動規則,(他會在因為優異成績得到師長信任的同時,卻由於感受到同學之間的情緒,反過來突然變節,反將師長一軍,沒有任何理由的,只是因為他體內那所謂不純的血液又跑出來作怪),直到遇到了女主角──園田成美,那個頭腦有點簡單而四肢發達的女孩──掛居不再需要擔心自己到底什麼時候該笑、什麼時候該生氣,他只要看著成美的眼睛,看著成美的反應就可以了。
柴門文在漫畫中安排掛居與成美的邂逅是種迂迴式的一見鍾情,她透過掛居前女友的口中告訴我們:掛居喜歡的就是這種短髮、適合穿短裙的女生。
這種很奇怪的邏輯,讓柴門文在兩部愛情白皮書都刊完之後,回頭再來寫了一本小小說,解釋少年掛居的初戀,或者說愛情萌芽的過往。(大約兩個月前我在誠品書局看過這本薄薄的小說,但SORRY,我記不住書名)──難道,即使是一見鍾情也得非有因緣,一如電影﹁情書﹂裡的藤井樹,而初戀就是解釋這種﹁另一半原型﹂的最佳根據?
大學重考兩次的掛居,在經歷種種試煉,終於與成美在一起之後,終究還是因為他那不安定的靈魂,與成美分手。
掛居說,是成美不要他的;而成美卻說,她是被掛居甩的,因為和掛居在一起的那個成美已不是當初那可人的女孩,她在掛居的眼裡看到了不耐,在自己被厭倦之前趕快先開口。(應該有很多女生會有類似的感覺經驗吧?人們在愛情中可能找到另一半失落的自己,卻也往往失掉了某一部分的自我)
而第二部的愛情白皮書,則描述分手後、進入社會的掛居與成美如何在情感中讓自己得到成長,讓自己不完美的性格在其中的傷害裡得到修整。
第二部的結局雖然看似交代了掛居奇異個性的解釋,彷彿透過回去北海道、透過撫養松崗的小孩,讓他重新再活一次,重新找回正常的自己;但是顯然柴門文自己並不滿意,所以她說要再寫第三部,同時又重寫了少年掛居。
哦,我到底要說什麼呢?
神祕的掛居保始終還盤據在我心底,留下太多的問號讓我沒有答案。
這個對同性、異性都有著致命吸引力的男生,卻有著悲劇性宿命的性格,他的陰暗靈魂或許是他魅力的來由,卻同時也是他的悲劇吧。看著書中他奮力尋求自我、與自己掙扎的軌跡,總讓我聯想起星座書上雙魚的傳統圖騰──在一尾奮力向上逆流的同時,另一尾卻無可避免地受到向下的力量牽制,往無盡的深淵沈淪......
現實生活中,到底有沒有像掛居這樣的人物呢?
或許你我都有某部分的成份是扮演這樣的角色哦。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