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先量體重,指針好像還是停在51的刻度,雖然肉眼上感覺有稍稍偏左一點點了,但是也有可能是錯覺。
第二天的早餐還是粥品,不過換成麥片加葡萄乾,賣相依然不佳,但口味還不錯,而且不甜,習慣了也不會特別覺得份量少了點。
早上那杯飲品我特別加了很多冰塊,稀釋了過膩的甜味,變得好喝爽口多了。
午餐只有十五顆水餃,小小的,包肉餡,建議的水果是柳丁,但是現在是八月欸,雖可買到加州橙之類的水果,但是貴的不值得吧,這個business model好像沒有考慮上班族的實際狀況和時令問題哦!
有了昨天難熬的經驗,這次我決定先解決完我的晚飯再去看Evita。晚上的便當仍是糙米飯,主菜換成一小團雞肉,不過有青椒和難得一見的牛蒡,只是牛蒡有點太鹹了。在米飯很少大約只有三大口的情況下,正常烹調的配菜本來就會在下完飯後徒然覺得口味很重,何況這牛蒡真的是太過於像醬菜的鹹!
這一頓建議搭配的水果是蘋果,總算正常多了,不過因為吃飽了所以我懶得再去買。倒是晚上覺得口渴,忍不住喝了一罐蘋果西打,不小心破功了。不然,除了早上的咖啡,我一直都很克制自己,只喝開水和烏龍茶,自己泡的那種。
這樣的飯量對於無所事事的我其實是綽綽有餘了,不再出現像第一天那種想吃東西的慾望。可是我忍不住會想,假設這項產品的目標對象是廣告中的「老外」──老是在外吃東西,三餐不正常,飲食不均衡的上班族或學生,這樣的減肥餐真的能夠滿足一天的活動量嗎?
如果不管減肥效果的問題,以菜色的設計來看,這種吃法似乎滿合乎現代人要求的自然健康新概念。每個餐盒上都有所含營養成份的分析,包括比重及卡路里,用e-commerce的模式經營,直接交由公司團體大量訂購和配送,應該會比現今辦公大樓附近的便當阿桑來得更受上班族歡迎,尤其是熱天飯量本來就不大的粉領族。但是我還是忍不住有兩個小小的疑問:
一、 這整個business model並沒有太多創新的成份,至少不足以達到知識經濟的標準。我的意思是,只要你有少許營養學的知識,你就可以輕易複製整套做法,甚至可以降低成本反過來倒打一把。倘若販賣的不是營養學的專業,不是減肥的療效,而是針對外食族的便利,但在執行上又沒有抓住這個特點加以發揮,非常可惜。我想,像7-ELEVEN之類更能主張販售便利的商店現在已流行販賣便當了,他們只要在餐盒上針對營養成份和熱量稍加設計,馬上也可以變成強大的競爭對手。尤有甚者,何止是減肥餐啊,針對不同目標對象,還可以設計出生精解勞餐、鬆弛減壓餐,甚至美容養生餐等等。
二、 如果是e-commerce的經營模式,為什麼不利用IT科技在傳輸上的便捷和資料庫蒐尋檢索能力,而給予顧客更多的客製化選擇呢?比如說,顧客可以在網頁上輸入自己這星期的健康狀況或預知的行程(作為活動量大小的考),或是利用最根本的身高、體重、血型、星座等資料,來作為本週菜色搭配的設計參考,同時給予顧客有關飲食營養上的諮詢建議。如此一來,整套business model也比較有信服力和獨特性吧?
隨便說說。
PS.真要探究其business model和設計立義,可能要設法去易集網科技找資料,不知這家公司有沒有網站就是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