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覺得生活忽然變得像一灘死水,除了昏睡、發呆便是感到百般無聊?
你是否被過大的壓力逼得心力交瘁?在焦慮中喪失了享受生活的能力?
生命有時是那麼輕,輕到沒有目標、沒有意義;生命有時又是那麼重,重到你身不由己,只想逃離。
怎麼樣才可以活得不那麼累?
文.許芳菊
1998/11 康健雜誌 3期
每日醒來,莊經理的腦袋就如空轉了一夜的引擎,頭熱熱脹脹得發昏。上班時常忘了和客戶約好見面的事情,開會時總是心不在焉,他整個人像是失了神,有一股揮不去的疲倦感,深深霸佔著他的知覺,從白天持續到夜裡,他的睡眠總是在半夢半醒之間。
徐先生則是每天醒來就覺得想吐,必須等到中午過後,才吃得下一點東西,他去看醫生,卻檢查不出什麼毛病,醫生說他可能患了職業倦怠症。為了工作,他已經連續幾個星期沒有休假了。
62歲的陳媽媽,每天早晨燒好開水,吃過早飯之後,就躺在家裡的沙發上發愁。兒女都已經成家立業,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老伴在幾年前過世,現在和大兒子一起住,整天除了躺在沙發上擔心兒女,她對什麼事情都不再感到興趣。她整天睡覺,只覺得愈睡愈累,人也變得愈來愈封閉、愈寂寞。
疲累彷彿是這個時代的流行病?怎樣才能走出這疲累的深淵?
除了來自身體的疲累之外,許多人的疲累,主要是因為心裡累了。他們遍尋名醫,卻未必能醫治心中的疲累。因為往往只有疲累的那個人,才能解除他心中厭倦的根源。
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為什麼我們的心裡會那麼累?心理學家吳靜吉博士認為,這主要是現代人的刺激來源太多、選擇太多,造成了選擇上的累。而很多人並沒有被教育如何做選擇,於是有人根本放棄了選擇。
選擇過多帶來的是更多價值判斷的衝突。處在新舊轉變中的現代人,心裡的累往往是因為內化的價值與新價值帶來的訊息所造成的衝突,因為常常要在新舊價值的搖擺中做決定,於是覺得很累。
國內一份研究報告發現,台灣的青少年有五分之三經常感到疲倦,其中最困擾他們的包括:生活沒目標、無聊沒事做。
也許是社會價值變遷過快,使人無所適從,台北醫學院副教授呂淑妤觀察現代青少年流行的價值,已經從過去的「溫良恭儉讓」變成現在的「打拚辣酷爽」。她打趣指出,現在年輕人對於選擇工作的3個條件是:「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睡覺睡到自然醒。」乍看起來很酷、很爽,但未必是現實社會中年輕人真正可以實踐的價值觀。一旦進入社會,又是另一套價值在評斷他們。新的價值不斷被介紹,但人們的生活還是建構在許多舊有的機制與價值觀裡面,處理之間的衝突,便造成了累的根源。
角色複雜,新舊價值衝突
不但如此,現代人的角色也愈來愈複雜多元。吳靜吉博士指出,現代人的心理包袱之所以會那麼多,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想扮演太多的角色。一個中年男人可能要面臨事業角色的轉型,又要跟著社會流行努力地去做一個「新好男人」。
而每一個角色中又充滿新舊價值的衝突。現在的年輕女子,被鼓勵追求獨立自主,一旦進入婚姻階段,又往往要壓抑自我,遵循「三從四德」的舊價值觀。於是角色過度負荷,衝突愈來愈多,而有深深的疲倦感。
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A型性格,往往是活得最累的一群人。自我期許太高,又想滿足別人期望的人,往往會為了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同時滿足新舊的價值觀,而賦予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A型性格與血型無關,主要在於他們的個性特質中有一股很強的驅策力,甚至一種自我的敵意,總要不斷地催促自己,要去成就某些事情。等待令他們不安,一定要主動去做些什麼,維護他們角色的完美形象。
而太在乎別人想法,怕對不起別人的人,也容易在滿足別人價值、角色期望的過程中,心力交瘁。
陽明醫院心理師陳思允在諮詢輔導的個案中發現,容易被焦慮壓力所苦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他們對事情的看法缺乏彈性,常常把一點小挫敗,拿來全面否定自己。在她的個案中,有一位婦女因為沒考取駕照而不斷自責、否定自己,最後甚至導致憂鬱症。
疲倦的社會
現代人疲累的根源,一方面來自於價值的衝突與角色過度的負荷,另一方面,也來自於社會的混亂與疲倦。
台灣社會中有很多程序是冗長無味而累人的。吳靜吉指出,花蓮海洋博物館蓋了八百多個章才開工,就算再有熱情活力的人,都會在這層層的社會程序中耗損。
而台灣社會的價值觀,也勉強每個人跟著社會的速度前進。台大精神科醫師李宇宙指出,在一個競爭性很強、成就取向、以成敗論英雄的社會,整個社會都會很疲倦。「我就常常發現,台灣人最輕鬆的時刻就是他搭飛機離開台灣的那一剎那,」李宇宙說。
生命無法承受之輕
沈重的生命包袱,使人生疲累。但是否沒有了壓力,就可以讓人從疲累中解脫?答案是,你可能會感到更深的空虛、失落與深深厭倦。
令人疲倦的,往往不是因為工作太多,而是因為失去了方向目標,失去了樂趣。
春水堂企業的一名經理和基層員工接觸的感覺是,往往是愈沒有工作的人,愈容易職業倦怠。如果忙得快樂,就不會想到疲倦的問題。
台中的洪太太退休後,每天跑醫院,榮總的每一科都看熟了。幾年前小孩都大了,她在家沒事,就常常生病,「那時候整天待在家裡,太閒了,生活沒有重心,反而覺得疲倦。現在我回到廣告公司上班,一忙,反而什麼不舒服都忘了,」她說。真正最可怕的累,是生命不再有熱情,心死的感覺。
李宇宙醫師發現,當一個人所期待的東西,沒有在預期的時間降臨,「求之不得」時就容易疲倦。
一個人若是長期重複一個行為或工作,而沒有得到期待中的回饋,就容易有厭倦感。在工作上如此,在情感上也是如此。這種情形下的疲勞,往往就會發展出憂鬱症狀。
憂鬱症是一種無助的狀態,覺得任何一個行動都會是多餘的,會讓自己的疲勞更深。他們沒有行動,也沒有盼望。
累 是提醒你重新思考人生
如果你深深為疲累所苦,而且你知道這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你該怎麼辦?
其實,你應該把累的感覺,當作是一種善意的提醒。
當你常常感到累的時候,也許是你該重新思考人生,界定自己的角色定位的時候。
青少年時的夢想,也許是在追求事業、追求愛情。中年之夢,也許就是在追求自處的愉悅了。寫過了《青年人的四個大夢》,如今吳靜吉深深感受,人生每走一段時間,都需要重新去界定「我是誰?」「我有哪些能力、哪些時空資源可以運用?」問問自己:「我在那麼有限的生命中能做多少事情?我要做什麼?做什麼事情讓我最快樂?」
角色定位清楚了,才能明白什麼該捨去,什麼該珍惜。
終日奔走在學校、劇場、演講會場的吳靜吉,看起來永遠一副樂此不疲的模樣。當年他曾經想要創辦一所學校,但是沒有實現,於是他就想,「那我就辦一所沒有圍牆的學校」。吳靜吉於是開始做大眾教育的工作。「我把自己定義成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最高興的事,就是看到晚輩進步、成功,」吳靜吉很清楚自己想要的,也因此可以很清楚捨去一些邀約,把時間花在他最想做的事情上。
從倦怠感中游離出走
當你累的時候,不要去否認它,對抗它。應把它視為人類的自然狀況,利用休息、度假、睡覺和「不做事」來享受它。《焦慮中的寧靜》一書的作者魯賓醫生提醒我們應該「尊重疲勞」甚至「享受疲勞」。
享受疲勞的祕訣在於能夠放鬆、獨處、忘記效率、忘記成就,容許自己從生活中游離片刻,在倦怠感中出走。
台大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常常希望他的病人能夠躺在沙灘上,只是去感覺風、感覺沙,感覺陽光,讓生命完全無效率,完全無成就。許多無法放鬆的人,是因為無法與自己相處。一閒下來,就會覺得無聊、空虛。
走過了將近60年的歲月,吳靜吉體會人生的前半段必須被人肯定,被人需要,但是到了一種階段,也要學會不被需要,也可以過得很好。要有自處的能力,可以一個人旅行、看書,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倦怠的感覺愈來愈常出現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有些人卻能夠成功地游離,讓生命因此更加豐富。
1997年的夏季,畫家蔣勳離開了20年未曾中斷的教職,回到青年時讀書的巴黎,租了一間畫室,畫了8張油畫。「在生命開始衰老的年齡,創作重新使我年輕了,」蔣勳詩意地描寫出走的心境:我看到許多人在還很年輕的時候就「老」了。「老」並不是生理機能的退化,而更是心理上的不長進,開始退縮在日復一日的單調重複中,不再對新事物有好奇,不再有夢想,不再願意試探自己潛在的各種可能性。
他們還很年輕,但是他們在等著「退休」,接下來的漫長歲月,將是多麼倦怠而又無力改變的原地踏步啊!我忽然有一種驚醒!我要這樣地老去嗎?於是我決定出走。從自己熟悉的環境出走,從日復一日沒有挑戰的生活出走,從別人認定你的定型的角色出走,走向陌生,也走向更寬廣的新的自我。
打破生活的沈悶,讓焦慮的心情有轉換的空間,也是從倦怠感中游離的一種方式。
高雄霖園飯店的公關經理李奕民,每天下午5點一到,就離開工作的飯店,到火車站當義工,幫來往的老人、小孩提行李。「我是在強迫自己離開一下工作的情境,讓我的生活有一些轉換。在車站裡,我看著來來往往的旅客非常有意思,有時幫忙老人家提行李,就和他們聊了起來,覺得生活可以豐富很多,」李奕民說。
有時,從生活中游離,不一定要到很遠的地方。心理學家柯里曼建議,倘若你正在做的某些事是無盡的沈悶與說不出的厭倦,那就為自己創造一個奇幻的白日夢來逃脫。你可以想像自己在海邊,躺在一張舒適的椅子上,觀看溫柔的海浪。
或是在鄉間旅館過上兩三天。慢慢吃早餐,到處閒坐,什麼都不做,好好放任一下自己。
或是在家裡好好休息,不看報,不接電話。看一些有趣的書籍或漫畫。
緩慢的藝術
用這種方式讓心靈休息並自由的漂浮。放一本筆記本在旁邊,當靈感或意念出現時就把它記下來。要有效的做白日夢,就必須讓你的想像來主導你的身體。
在這個匆忙的時代,也許最需要提倡的,是「緩慢」的藝術。捷克文學大師米蘭.昆德拉曾說:「悠閒的人是在凝視上帝的窗口。凝視上帝窗口的人不無聊,他很幸福……。」
在匆忙的追逐中,人們耗盡了熱情,迷失了目標,在極度疲勞的厭倦中,現代人已經忘記了閒情的滋味。追求效率、競爭力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價值,時間變成人們焦慮的來源。心理學家柯里曼感嘆現代人只要一慢下來,便感到內疚。只要觀坐這個世界的流動一兩分鐘,便覺得對不起自己以及周圍的人。
許多人為期望所壓,經常匆匆忙忙,從一個緊要關頭到另一個緊要關頭,努力填塞生命中的每一個時刻。
魯賓醫師形容這樣的時間價值觀,是一種「文化的時間錯亂」,完全和人類的需要、傾向和適應能力背道而馳。結果使人壓力與焦慮感與日俱增。
要給自己增加時間、除去焦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人際關係、好的工作、重要的決定慢慢進行,使自己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接受事物的美好、樂趣。
我很忙,但是我不累
在這個社會上,還是有許多忙碌的人,他們忙得很快樂,一點都不累。因為他們以樂趣來衡量時間的價值,在自我的角色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憑藉。
86歲的老頑童畫家劉其偉,每天還要寫作到一、兩點,累了就滾到床上去睡,因為喜歡做的事情太多了,怕做不完。他不僅畫畫、教書,他還想當森林警察,到國家公園中保護森林。剛滿40歲的台北醫學院教授鄭慧文,除了教學、研究,更花上大量的時間設立網站,在網路上傳播健康常識。沒有酬勞,純粹為了興趣和使命感,鄭慧文常常忙到晚上一、兩點。
從這些人身上,讓人領悟到,使生命有活力的,不是維他命、不是健身器、不是呼風喚雨的權力或富可敵國的財富,而是一個單純的意念,一股不熄的熱情。
你是病了,還是累了?
疲倦往往是許多疾病最表面的症狀,如果你經常感到疲倦,第一步要先弄清楚,自己到底是病了還是累了。
如果你在疲倦之外,還時常感到心悸、透不過氣、女生經血又多、又深,你可能患了貧血。
如果你體重忽然減輕,而且經常感到口渴,你可能需要檢查看看是否患了糖尿病。
如果你一天睡上十幾個小時,還覺得疲倦不堪,而且體重無緣由的增加,皮膚變得乾燥、又變得怕冷,則可能是甲狀腺功能不足的問題。
另外,剛生過大病、經歷重大創傷都可能導致疲倦。如果你懷疑自己的疲倦是疾病所引起,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把你的症狀描述得愈仔細愈好。
倦怠科醫生給疲勞者的建議
很多時候,長期疲勞是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所引起的,往往可以透過飲食、運動與睡眠習慣的調整來改善。前中興醫院倦怠科門診主治醫師溫鐙源建議倦怠患者應注意:
飲食建議
◎應均衡飲食,避免過甜食物或只吃大量澱粉類食物,因為這樣容易餓,而且會消耗維他命B1,增加三酸甘油脂(過多的三酸甘油脂會造成動脈硬化)的形成。
◎食物應含足量蛋白質,建議可從瘦肉(去皮的雞肉)、深海魚(例如:鮭魚、鮪魚)來攝取。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脂太多的食物。
◎補充維他命B群。
◎避免茶、咖啡、可樂、可可、酒精過量。
運動建議
◎一週至少運動3~4次,每次30~60分鐘。
◎以伸展各肌肉組織為宜,例如做個柔軟體操、騎腳踏車、散步。
◎循序漸進不要過量,不要在睡前做激烈運動。
睡眠建議
◎光線:白天活動時光線要明亮,睡眠前光線要暗。
◎活動:較費神、較花體力的活動、工作,白天做。晚上不做激烈運動、不做費神工作,心情放鬆。以幫助睡眠,自然地消除疲勞。
逐步放鬆運動—10分鐘消除疲勞
一些簡易的放鬆技巧,可以幫助我們紓解壓力,改善疲勞的狀況。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昱推薦,一般人可以利用逐步放鬆運動來紓解身心壓力。方法如下:
一、 呼吸訓練
先用肚子吸氣,吸氣時丹田用力,吸到頂,停3秒;然後用嘴巴吐氣,慢慢把氣吐光。這是基本動作,接下來的逐步放鬆運動,都是用這種方式呼吸。
二、 逐步放鬆法
第一步:吸氣,吸氣的時候右手用力,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右手。右手要感受非常非常緊。然後呼氣,呼氣的時候把右手放鬆。
第二步:換左手。重複上述所說一緊一鬆的動作。
第三步:雙手一起做上述動作。
第四步:臉部做一緊一鬆的動作。五官收縮時不要太用力,不然會發昏。
第五步:腳部練習,可以坐著做,也可以躺著做。首先將右大腿往上、小腿往內、腳板往上、腳趾往下,吸氣的時候,四群的肌肉全部用力,上半身不動。然後,呼氣,慢慢放鬆。
第六步:換左腳,重複上述所說一緊一鬆的動作。
第七步:雙腳一起做,重複上述一緊一鬆的動作。
第八步:手、腳、臉、全身重複上述一緊一鬆的動作。
每天早上或晚上做10~15分鐘的逐步放鬆運動,可以幫助睡眠,自然地消除疲勞。
文章定位:
人氣(607)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