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均衡/哈佛經濟學家推理系列(The Fatal Equilibrium )
作者:馬歇爾.傑逢斯 / 譯者:葛窈君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 出版日期:2006 年 03 月 05 日
內容簡介:
這本經濟學推理小說,是由兩位美國經濟學教授所合寫的,他們自1978年開始合作,至今已完成三本,是經濟學界絕無僅有的大膽嘗試。三本書共同的主角是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亨利.史匹曼,他在書中將遭遇離奇的兇殺案,而運用經濟學的常識推理,漂亮破案。
年輕有為的哈佛大學經濟系助教授丹尼斯?高森,獲得了系上提名,正要展開終身教職的審核,但是擺在他眼前的卻是死路一條——高高在上的教評會駁回了提名,而高森自殺身亡。
一個機會成本問題:還是效用問題?
他真的是自殺嗎?一位前途光明的年輕學者——不論是否留任哈佛,都有大好前景等著他——竟然會認為自殺的機會成本(考量到他未來可能的發展,這成本可說相當高),比無法獲得終身職的情感成本要低,這樣的計算實在是匪夷所思。
然後教評會的兩位成員遭到謀殺,經濟系的亨利.史匹曼教授很清楚,兇手就在委員會成員之中,但是哪一位傑出的教授,會因為謀殺一、兩個(或三個)同事而大幅提高效用(也就是幸福與快樂)呢?
媒體名家推薦:
主角亨利.史匹曼的長相和說話方式都很像傅利曼,差別只在他是在哈佛教書,而不是芝加哥大學。他總是把握每一個機會,解釋經濟學家眼中的世界。他將如何解開教評會的謀殺疑案呢?這是基礎中的基礎,我親愛的薩繆爾森。——羅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MIT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是個引人入勝、構局嚴謹又充滿趣味的懸疑故事,很難想像還有什麼比這更愉快、更不費力的方法,可以吸收到充分的經濟學知識。——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以低成本的方式學一點經濟學,本書達到了令人愉悅的均衡。
——《華爾街日報》
史匹曼總是從個體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闡述人類的行為動機,理論與實際雙管齊下,揭露人性的脆弱、貪婪,但是也會克制野蠻的行為。供需法則是他口中『基礎中的基礎,我親愛的華生』,教評員就是他大展身手的貝克街寓所。除了諷喻的描述與娛樂性的內容,小說中充滿了極具啟發性的經濟學原理解說,和作者的前一部作品(邊際謀殺)一樣。就算對凱因斯的理論不甚了了,只要是會用支票簿的讀者,都能夠盡情享受這本小說。—《出版人週刊》
===================================================================
作者簡介:
馬歇爾.傑逢斯(Marshall Jevons)是兩位美國經濟學家共同創作的筆名。
他們的本名是威廉.布瑞特(William Breit),三一大學(Trinity University)經濟系E. M. Stevens傑出教授;另一位是肯尼斯.艾辛格(Kenneth G. Elzinga),維吉尼亞大學經濟系教授。他們另合著有經濟小說《邊際謀殺》(Murder at the Margin)、《致命的冷漠》(A Deadly Indifference),都將由經濟新潮社出版。
譯者簡介:葛窈君
民國六十五年生,台大外文系畢業,師大翻譯研究所碩士,現專職從事翻譯。
===================================================================
我說:
這本小說的噱頭很吸引人,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發展推理小說,
對很多人來說,經濟學是艱澀難懂的,雖然,它的確是與我們每天的生活
息息相關的東西,不過,經過專有名詞的詮釋與學說理論的包裝,
它就變得和一般人有距離;反觀推理小說,多數人就有比較高的接受度,
因為那似乎是娛樂與休閒的面向,因此,對於兩位作者的用心我是極為推崇,
只不過,或許經過翻譯,我還是多少覺得文詞不流暢,而且說真的,
外國的推理小說在人物角色的設計上不夠簡明,似乎只是想利用一堆人物
出場,來讓故事顯得複雜,而實際上在劇情結構上是十分薄弱的,
也就是說,單就推理小說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我給予的評價是不高的,
而且我相信多數的推理小說讀者,就算缺乏經濟學素養,也很容易從
故事發展脈絡中利用直覺猜測到結局;但是,我還是必須稍稍鼓勵一下,
正因為作者有企圖帶入經濟學概念,而且也很用心地加以串連,所以,
多少能讓願意用心的讀者學習到一些經濟學基本概念,很可惜,我還是
認為那個部份是不夠簡要清晰的,因此,本來抱持極大的興致想挑戰
三部曲,卻在看完本書之後,放棄閱讀另外兩本的打算《邊際謀殺》、
《致命的冷漠》,我想,這三本書最合適有經濟學背景但從未接觸過
推理小說的讀者觀賞,因此,他們的共鳴度較高,而且對推理結構與線索
的要求相對沒那麼嚴謹,應該會產生更多樂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