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系列的第三集<禮拜堂的華爾滋
─台灣聲樂教育的先驅林秋錦>,
雖然我對聲樂一竅不通,也沒特別喜歡,
不過我還是找時間看了這段影片,雖然,
分了兩段看完,但是,很可惜,我沒受到任何感動?
大概人對特定的議題才會容易有共鳴吧?
而聲樂對我來說就是既遙遠又陌生囉!
本片的導演是郭珍弟,說實在的,
我對她跟對聲樂一樣陌生,雖然曾經聽過幾部她的作品,
Viva Tonal跳舞時代(金馬獎),離島醫療記事 ,尋找賴和之獄中日記...
但是卻一部也沒看過,所以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個導演,
蠻失望的,其實,因為我覺得內容焦點有點不集中,
很發散的感覺,看起來空空洞洞的,
搭配的背景音樂視一些歌劇片段,毫無融合之感,
讓人覺得很疏離,加上因為林秋錦的背景之故,
所以訪問一堆日本人,說了一堆日文,要是我啊!
我肯定以其他方式來表現這幾段訪談.....
所以,收穫並不大,於是我開始期待今天晚上的<廖瓊枝>,
畢竟閩南語肯定會讓我有熟悉的感覺吧?
很遺憾我的音樂素養甚差,觀影品味也不高,
因此無法多傳達些什麼?因此,還是擷取公共電視網站上的介紹,
讓有興趣的人自行閱讀了解吧!覺得看了三集,唯一的共同感受是,
他們好像都蠻長壽的,是不是真要對社會多一些貢獻,
才能延年益壽呢?如果真是如此,那我肯定是短命一族吧?
此外,如果前段說法上,冒犯導演或其他人事物,純屬一己偏見,勿怪!
-----------------------------------------------------------------------
林秋錦,西元1909年11月1日生於台南市,林家是台南望族,篤信基督教。林秋錦父母均為基督教長老教會傳道師,林秋錦在家中排行第三,家族中多人習醫,林秋錦是唯一一位以音樂為專業者。自台南花園小學畢業後,進入長老教女學校就讀,在教會學校濃厚的音樂氣氛濡沐下,林秋錦在少年時期對西方音樂已經有了相當的體會。1928年6月中學畢業後,隨大姐遠赴上海,準備進入上海音樂學府進修未果,於隔年轉赴日本,進入私立日本音樂學校就讀,主修聲樂。1933年3月31日以優異成績畢業後,獲選參加日本「讀賣新聞社」在東京日比谷公會堂舉辦的「樂壇聲樂新秀演唱會」,當時樂評以「與眾不同的聲音」來形容林秋錦的演出。
在日留學期間,林秋錦曾參加1934年的「鄉土音樂訪問團」以及1935年的「震災義捐音樂會」,同時參與這兩次音樂巡迴演出的大都是當時留學日本習樂的台灣學生。其中林秋錦在「鄉土音樂訪問團」演出曲目為貝多芬的歌劇《里昂烈特》選曲<我心慕你>和威爾第的《火焰在燃燒》。自1935年至1950年初,林秋錦在母校長老教女學校擔任音樂教師近20年,以音樂家的熱忱創設長榮女中合唱團,義務個別指導學生,並經常舉辦校內外音樂會,對日治時期台灣南部音樂風氣的倡導,貢獻良多。1947年台灣文化協進會舉辦第一屆音樂比賽,林秋錦是評審委員之一;1949年台灣文化協進會主辦的第二次音樂發表會,林秋錦獲邀演唱,獲得極佳的評價。
1950年秋,林秋錦應台灣省交響樂團團長蔡繼琨之邀,任該團合唱團團長兼特約歌唱家,經常與2該團在定期音樂會中聯合演出。1951年起受聘為台灣省立師範學院音樂系聲樂副教授,1954年起又兼任國防部政工幹校音樂系教職。在此期間,林秋錦不僅多次舉辦學生音樂學習成果發表會,也常和戴粹倫、戴序倫、張彩湘等教授合作演出;1964年林秋錦應邀前往日本東京參加音樂教育會議,並觀摩考察東京各音樂學府的教學、設備與制度,深入調查東京樂壇活動概況,以作為國內發展音樂教育得借鏡。1976年秋,應台南家政專科學校之邀,受聘擔任音樂科教授兼科主任3年之久,每週往返、南北奔波,為培育下一代音樂人才而奉獻心力。1980年林秋錦自師大音樂系退休,但在當時兩位系主任張大勝、曾道雄教授先後懇請之下,又復兼任了3年音樂系教授,直到1983年才真正結束了近50年的教育生涯,今天在台灣樂壇活躍的聲樂家如陳明律、金慶雲、任蓉、劉塞雲、范宇文…等,大都出自她的門下,林秋錦「台灣第一女高音」的稱號當之無愧,在台灣聲樂教育譜系裡,她就是源頭。
終身未婚的林秋錦在退休後仍積極奉獻時間在音樂教育崗位上,除了私下教授學生外,仍義務擔任長榮女中校友合唱團、中山教會以及日語長老教會的城中和天母兩教會聖歌隊指揮,並經常在慈善音樂會中演出。2000年2月8日,林秋錦安詳地辭世,享年91歲。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