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高中國語文課綱的文言文比例是否應調降,引起正反意見強烈討論,GooGle了一下相關篇章,看完後不禁疑問,這起事件是高中國語文課綱文白之爭或多元文化的討論與建立呢?試著以下列幾點來和大家討論文言文:
1.就「語言是工具」的角度來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就是螺絲起子也有因應器物孔穴大小而有長短粗細之分。工具箱裡有各式各樣的器具,適當地了解每一項工具的功能,有助於操作時候的使用。
2.就「文化層面」來說
那深植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人們的記憶裡的民俗節日的故事,如春節的年獸、端午的粽子、划龍舟,還有中秋的嫦娥的故事等,不是從遠古時候文字流傳下來,發展成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嗎?說文言文是「文化的枷鎖」是不是恰當呢?
3.以文會友,認識文言文方便讓我們與古人為友
作為一個敲門磚,或說作為開啟經典智慧(如論語、孟子、老莊、易經等)及賞析古典文學(如詩經、唐詩、宋詞等)的鑰匙的文言古文,認識它,方便讓我們深入經典,與古人為友。
時代潮流在變化,許多既有的觀念或作法面臨挑戰,重新思考不是壞事。但古老的文化能經歷不同流變、屹立不搖流傳至今,必然有它禁得起考驗,深植人心的地方。
應該是態度的問題。希望「多元文化的討論與建立」是好的,可以讓課綱加入其他時下的觀念的討論不避諱。但作為「精緻語言」的文言文,是中文領域的更上一層,建議在學子心中心理建設文言文不是「文化的枷鎖」,而是方便讓我們深入經典,與古人為友的工具。
與其說讓文言文「降比例」,會不會去尋找讓文言文歷久彌新、與時俱進的方式(或再從經典中挖掘其他引人入勝的篇章),讓這把鑰匙,可以牢牢地握在我們的手上,世世代代可以自由地穿梭在古典與現代之間不違和,比較好呢?
也多聽聽專業的老師們怎麼說……
新課綱 少了基礎文言文教育的隱憂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665214?from=udn-relatednews_ch2
高中師:維持原案 回歸教學現場討論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664727?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