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從台灣新聞網站裡,閱讀了這一篇新聞:
....................................................................
〔記者鄭又嘉/林口報導〕對這次來台指導青棒營的洋基教練團來說,或許有個不同的體驗,因為台灣的小球員有禮貌、拘謹、放不開,而令他們覺得差異最大的地方是:「台灣球員實在練太多了!」
投手跑步1小時,牛棚練投120球,加上充足的體能訓練,野手另外還要額外「特打」、「特守」,練球幾乎花上一整天,這是台灣青棒隊的練法,而在這個青棒營裡,從早上9點開始,輕鬆練到中午,下午1點再開始練,3點半時小球員們已經開心地在休息室吃蛋糕。
看在負責所有投手課程的詹瑞斯眼裡,台灣球員練球不管是時間或量都太多,「我並不是說這樣的方法不好,而是這樣不容易練到重點。」詹瑞斯說:「對美國球員來說,我完美的投20顆球,比起精疲力竭地投100顆,會比較有效率。」
球員太沉重
深怕教練
而他也發現,台灣球員練球時的氣氛,似乎太過「沉重」,每個人都很怕教練,怕犯錯,「我試著告訴他們,高興一點,high一點,要讓練球變成一個有趣的事情。」不過似乎效果有限,因為小球員們太習慣教練的威嚴,練起球依舊小心翼翼,不敢隨便「造次」。
一聲聲「Good job」、「Nice pitch」,跟練完球的每個球員擊掌,不難看出洋基教練團想跟球員們「博感情」的心意,因為就他們的認知,「鼓勵」絕對比「責罵」來得有效。
....................................................................
這邊或許大家認為我又要提棒球了!實則不然,因為我在來美這幾年來,其實心境、態度都有相當轉變,而這種變化於過去幾次拜訪台灣時,就顯得與周邊友人有所差異。我始終認為,或許是亞洲保守、拘謹的個性使然,人們認為用嚴肅、謹慎態度處理事情,才是所謂的正道。
相較起來,看到老美嘻嘻哈哈、玩世不恭的處事原則,往往會讓我們扳起臉來不屑一顧。我還記得以前上班時,坐在我隔壁桌的老美同事,常跟經理說:「我下午跟醫師有Appointment(指要去看病),所以先離開了!」經理也沒什麼質疑裝病與否,就讓他走了…。相較於我,往往撐到受不了,得趴在桌上的痛苦狀態下,才苦著臉跟經理說:「我想回家休息。」
按這樣比較,經理會比較欣賞誰?事實是那位美國同事。在多數人看來,我比較像沈著一張臉、埋頭做事不說話的異類(也許私底下他們喊我Freak),而那個沒事拎著一杯咖啡,喜愛攀我桌子旁談天說笑的同事,卻給人陽光燦爛、樂觀開朗的感覺。為什麼呢?!嘻皮笑臉的人在美國卻吃得開?這和我傳統印象大相逕庭。
我只能歸納結論,認為這是亞洲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不僅是台灣,即使在韓國、日本或大陸、香港,我與一些亞洲朋友聊天時,均異口同聲談道這種「文化衝擊」。與美國朋友一起,他們會誇你的髮型好、衣服好、化妝好,講話時還會誇你英文好,反正幾乎一面倒的「好」,好到我懷疑自己有那麼值得稱讚嗎?
我覺得美國人很愛正面思維,以鼓勵替代打罵、以自動自發取代鞭策苛責、以讚美換掉批評,當下給予對方正面觀點,藉此來灌輸本身欲傳達的訊息,說白話先給點甜頭,之後要說什麼難聽的,負面情緒也會打折。
有一天我在公園,看到一對母子(我猜)在打棒球,媽媽負責餵球、小男孩就揮棒把球打出去。事實是,這小男孩不斷揮棒落空,但這媽媽說:「Nice Swing、Great Job...」等字眼,鼓勵小男孩用力揮。在休息時,媽媽走過去指導小男孩揮棒,並告訴他這樣揮棒球可以打很遠……這就是美式教育。盡量的誇讚對方,給予鼓勵相當重要,與其挖人家缺點,不如去放大優點,很多事情是溝通而非譴責,要人改變並非得扳起臉來才行,在此跟大家分享。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