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4-10 10:00:22| 人氣1,07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美試車大不同

Text/Photo by Derral Chen

在今年3月底返台休假期間,和昔日一起共事的AOL戰友們相聚,雖說上回並肩合作已是8年前陳舊往事,但許多默契與觀點,很自然地契合一起。暢談昔日種種之餘,便順道前往風光明媚的宜蘭當地,旁觀由AUDI TAIWAN舉辦的AUDI R8試車會,整個程序裡目睹的感觸良多,與Kevin交換心得後,決議寫篇文章談談「試車」。

由於長年旅居美國,筆者以自由撰稿Jounalist身份和各家車廠接觸頻繁,從台灣這個市場跳到幅員廣闊的北美格局,自然在份量上不可同日而語。當然站在車廠方面,期盼汽車專業媒體褒多於貶,且褒還不可沒有貶,關鍵在於汽車媒體本身建立的威信,是架構於文章深度、照片美感及採訪分析,若無法以具公信力的筆觸說服車廠,又何能撼動消費者游移的目光?

因此,在Jounalist申請試車這步驟上,車廠均採取小心翼翼、謹慎處理的態度,務求今日借出的單位,是能為本身產品提供客觀性評鑑的媒體。換句話說,只要獲得車廠方面認可,對於往後取材與採訪配合上幾乎是橫行無阻,而在出席官辦活動時,得到的也是高層信任與誠懇諮詢,有關申請細節與接觸過程題外話不多贅述。


過去在台灣試車時,多半雜誌編輯採取土法煉鋼模式,嚴格說僅半天不到光景,得針對外型、內裝、空間、操作介面、音響、動力、操控、噪音振動抑制;乃至於技術成分的價值等來彙整測試,若以晨間9點領車到上路,進而抵達指定地點拍照,剩下的測試時間有多少?以筆者思索過去的記憶裡,多半不超過30分鐘,其間包括過彎、加速等制式測試,若有閒暇進行煞車測試,剩餘的人車介面、內裝、音響、空間等其他部分,只有在移車、還車時點綴性觀察,這就是筆者觀念中的試車,缺乏公信力嗎?也不盡然!隨著經驗累積下,每個車廠設計都有偏好方向,這也造就經驗豐富編輯振筆疾書,而新進人員難以窺探其中的窘境。

不過,近年來台灣汽車雜誌測試作業事故頻傳,迫使部分車廠在商借車輛時更為戒慎恐懼,一旦意外發生時,從試車稿、附送的廣告頁到行銷手法,均淪為雜誌商與車廠的談判籌碼,那此時筆者得質疑,這樣立場偏頗的試車報導,真是讀者車迷愛看的嗎?難道他們會傻到分不清一篇廠商特輯與試車報導的差異?而在車廠逐漸收窄對汽車媒體的容忍臨界點下,官辦試車往往變成賞車活動,而透過慢快門捕捉車輛動態、與拍攝各家千篇一律的刊頭角度照收工,那頭疼的試車稿不單考驗編輯的感官觸覺,更考驗到新人的文筆功力,這樣的結果又真是達到雙贏嗎?

丟了諸多問號,筆者把自己在美國所見所聞陳列比較,或許可解答出,為何諸多國內汽車雜誌撰稿時,會大量參考國外試車報導的原因:這是個2005年某上班日清晨,睡眼惺忪的筆者被電鈴聲吵醒,打開門停在公寓車道前的是LEXUS RX400h,調度公司派遣代表交出鑰匙,並讓筆者簽署同意書,在「一周期間」的媒體試車裡,不得將車開出美國國境以外,若有超速罰單或引發的官司糾紛由商借人自理。在試車期間發生意外的話,請通知調度公司處理換車。

這次我規劃Death Valley死亡谷之旅,其中包含連續24小時運轉的行駛測試,還要開入崎嶇路段感受其四驅越野機能,算是相當嚴苛的一趟旅行。在長達三天時間裡,筆者翻山越嶺、晝夜狂奔,最終將沾上一身灰泥、汽油耗盡的RX400h歸還,沒有聽到任何抱怨與不愉快,相對地汽車公司所期待的,是筆者這趟旅行拍出的照片和報導,讓媒體無所顧忌地感受汽車科技,樹立個人專業素養並培養對車輛的敏銳度與熱忱,這樣是否對車商、媒體較中肯些?筆者期盼著下次造訪台灣,不會再看到編輯模擬兩可的觀感,而如團拜的賞車會也能回歸消費者,而不是逼得專業人員神游試車。

台長: 賣花陳
人氣(1,072)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特稿分析 |
此分類下一篇:VW ,SEAT推出iPhone/iPod賽車遊戲
此分類上一篇:FIAT ,VW貢獻新車慶賀BARBIE 50歲生日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