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3-04 00:14:07| 人氣12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談死亡:宗教與哲學之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們必須承認,對於死亡的解釋,哲學絕對不如宗教具有吸引力。譬如基督教給世人傳遞了一個「福音」:信上帝得永生,只要你相信上帝,按照上帝的指示過活,不但你可以不死,還可以和你所愛的人在另一個地方重聚。

    這是一個多麼具有吸引力的承諾。你所害怕死後會失去的一切,將會在上帝的國度中重現,唯一的條件是:把自己完全交給上帝。如果宗教的承諾是正確的,任何「理性人」都應該相信宗教。

    問題是,世界上卻有那麼多種不同的宗教,且每一種宗教都認為自己相信的才是真的。這怎麼可能?簡單的邏輯告訴我們,不可能有兩宗教同時都是真的,其中有一個一定是假的。進而推之,有可能所有的宗教都是假的,宗教只是人類自我慰藉的一種設計,其實是「人以自己的肖像創造了上帝」,而不是「上帝以自己的形像造人」。

    所以,從以上推論來思考,宗教並無法對「死亡」提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那哲學呢?如果哲學也無法對「死亡」提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是不是說「哲學」就已失去了價值?

    答案當然不是,因為「死亡」是人類的極限,超出人的能力範圍,而哲學則是一種理性的工程,屬於人的能力範圍之內,所以哲學本質上確實無法解答「死亡」這個議題。事實上,沒有一種學問可以幫助人類解答「死亡」這個議題,這也正是宗教得以存在的原因。但哲學可以提出另外一種貢獻:它可以協助所有一定會死的我們去思考「什麼樣的生活最值得活?」

    十七世紀英國大思想家霍布斯就是以對死亡的恐懼,建構其政治理論。霍布斯的人性論認為,自保是人類最重要的欲望。對他而言,求生是「理性人」的天性,只要這樣做能夠換取生命,「理性人」都願意付出相當大的自由做為代價。簡單來說,霍布斯的人性論即是:「好死不如歹活」,只要能夠活命,怎麼活都比死好。

    「活著就有希望」,是人們面對生活挫折或打擊時,用來自我安慰或鼓勵別人的話語。除非人生的折磨達到「生不如死」的境地,否則勇敢地「活下去」,應該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我們若能替生命找到一個道理,懂得正確地經營人生,當每天都被快樂和幸福感填滿時,「死亡」的陰影比較不容易入侵到生活之中。這不表示我們永遠不會意識到死亡,而是當每天都活得很精彩、很有意義時,死亡這個問題就會失去份量。

    這就是哲學與宗教死亡之辨,各為覺得哪個說法較有道理呢?

 

    …改寫自「為生命找道理一書」

台長: daisy
人氣(12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