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近迷上了韓劇「不屈的兒媳」,總共113集,看的我眼睛都快脫窗了。累死了!但這齣戲真的很好看,將人性光輝及情感糾結都描寫的既細膩又有趣。看到這篇文章讓我很自然的想起了這齣戲:雖然主題只聚焦在姊妹情上,但描述出來的感受及情感糾結一樣複雜又細膩,令人動容。
今天就請大家看這篇好看的姊妹情,至於我,仗還未打完,就繼續去奮鬥了。
我發現我錯了,那些妹妹們,包括我小阿姨和我妹,並不是因為她們身為么女而任性,而是因為她們確信自己是被愛著的,便漫不經心起來,「被偏愛的,都有持無恐」是陳奕迅的歌詞。對於愛,她們無感,她們不怕。
過年時和母親的姊姊吵了一架,這稱呼說來拗口,其實就是阿姨,但那當下我是以「母親的姊姊」來面對她的,事後被罵目無尊長,也只得認栽。這個錢被男人騙光,回頭拉保險卻又拖妹妹下水的人,如果是朋友或許也就算了,偏偏是親戚,關係扯也扯不斷;這種明明沒好感卻又得以禮待之的對象,或許每個家族都有過一兩個。在我青春期,扭捏著不肯上餐桌,一被問到「考得如何」就翻白眼,見每個長輩都臭臉的那階段,或許大人們也是這麼看待我的:這麼討厭又沒禮貌的小孩,見了人不叫也就算了,還得給她紅包!換了我也覺得不樂意。
母親有三個姊妹,加上我外婆,一大家子全是女人。從她們身上我只學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小孩最好不要生多,尤其是單一性別的。雖然這並無直接相關,但我偶爾忍不住會想,要是這幾個裡面有人是男的呢?有位哥哥或弟弟,在傳統家庭裡肯定會將資源全傾注在他身上的,那,會不會反倒讓這些姊妹們更團結,更懂得彼此的匱乏,或者說,更認命?母親是不太認命的,雖然她總把「認了」這句話掛在嘴上,但真認命的人,是不會那麼不甘心的。
姊妹間的獨有親密
既然沒有男丁,那最小的,便最受寵。母親的妹妹(就是我小阿姨啦)是被揀選的那一個,大家都讓著她,養出了一種跋扈的任性。常聽母親和她講電話,幾句不合草草掛斷了,母親在這頭氣個半死,不出幾天她又無所謂的打來,照樣閒扯著生活或邀約出門,也沒道歉,吃定了這位姊姊沒轍似的。我有時生氣,母親卻訥訥的說:「她又沒怎樣。」反倒站到那一邊去了。後來我想,這大概就是那種姊妹間獨有的親密感,度過相仿的童年而產生的,我並沒見識過那段時光(即使想見也不可能),自然不懂她們之間那種碎念、忍讓、互相攻擊後又裝沒看見的模式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就如同我跟我妹,她是小事爆炸,大事悶不吭聲的那種,偶爾白天被爆炸波及,氣起來在心裡發誓「再也不理她」之後,夜裡她鑽到我被窩裡,半撒嬌半苦惱的說些她遇到的難題,工作好難錢存不夠好想辭職之類的話時,有人能一把推開她嗎?起碼我是做不到啦。
姊妹情誼是一回事,牽扯到錢又是一回事了。不願簽的那份保單攤在桌上,阿姨好話歹話說盡,口口聲聲是投資,又說是禮物,「也是為了妳好。」他人的地獄,無非是善意的苦苦相逼,況且那不是善意,只是被偽裝的私慾。忽略當下生活,忽略那金額我們究竟繳不繳得起,只勾勒未來;活過幾歲拿多少錢、死了拿多少錢、重大傷病另有計算規則……那些,真是非常、非常寫實的鏡中花,水中月啊,讓母親簽了一份還不夠,還把我和我妹倆人半夜挖起來,再「一人一份」硬是給阿姨作業績。說到底,母親簽那契約未必真因為那數字有多明確,金額有多龐大;一個去菜市場會因為店家急收攤,碰巧買到打折魚肉而直呼「賺到了」的中年婦人,腦袋裡面沒有那麼複雜的算式,如真要計較起來,她圖的也只是,好吧,又是姊妹情誼,時下最貴的東西之一。
上一代的家庭恩怨
母親當然是計較的,叨念著誰多買了些什麼,誰特別花錢請誰吃頓飯,記得的全是小事,也就更顯在意了。上一代人的恩怨我並不清楚,但母親的母親一直不喜歡她,自然對她吝嗇得多;當「愛」變成可以用一塊兩塊去衡量的數字時,就會殘酷的發現自己一無所有,現實的點在於避不掉,很難躲過那種「為什麼她有我沒有」的爭執,那份在胸口鼓脹的不公平。沒有經歷過這種內心糾葛的人,便會以一句「反正就是計較」簡單打發,非常天真。
但這是倒果為因,正因為手裡什麼都沒有,所以愛計較,抓到什麼都往口袋裡放;有餘裕的人,自然不在乎這些紛紛雜雜。於是我忽然可以理解,在家族聚餐桌上,母親不斷焦慮自己怠慢了誰,硬逼著我們搭腔、微笑,別丟她的臉,每次聚餐都疲累至極。身為不受寵的女兒,她多期盼能得到一點關注,在餐桌上、在客廳裡、在電話另一端,誰能理解她的努力,靈光乍現似的回過頭來,以她的好交換對方的好,或者,愛。
可惜,她還是失望了。
於是我發現我錯了,那些妹妹們,包括我小阿姨和我妹,並不是因為她們身為么女而任性,而是因為她們確信自己是被愛著的,便漫不經心起來,「被偏愛的,都有持無恐」是陳奕迅的歌詞。對於愛,她們無感,她們不怕。
內心密布愛的孔隙
是了,那場架終歸不該是我去吵的,卻仍辯得面紅耳熱。稀奇的是母親並未插話或喝叱我,只是站在旁邊聽,她的沉默便是抗議了。我知道她也想知道,想問:為什麼總是她?但偏愛是不講道理的,就像不被愛,往往可能只是一個動作、眼神,被誰取的名字或出生的時間不對。不是理由的理由。
我知道她們終歸和好,在我出言頂撞後依然如舊,回歸到姊妹的位置上,她也會繼續任她們予所予求。她的內心裡,一直密布著愛的孔隙,既然自己的母親是等不到了,那就期待姊姊們來填滿她,如她對小妹做的一樣。
曾經有幾度我非常怨恨母親,膽小怕事、太過在意他人、容易耿耿於懷、總讓自己處在一種焦慮(這樣做好不好?會不會有問題?)的狀態裡,連帶著旁人難過。也是到逐一寫出這些文字時才發現,我和母親幾乎是同類啊,形容她的,可以毫無更動的貼合在我身上。但自少女時期以來,就因某種說不清的理由,而迴避母親身影,不願正面注視的我,究竟是在什麼時候,把她無形中流洩出來的焦慮給拓印到骨子裡了呢?
那是我最不想複製的樣子。也是我,慢慢懂她的樣子。
文章定位:
人氣(154)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