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4-02 19:44:25| 人氣1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性本「善」?part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言: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讀傅佩榮教授所寫的「確立生命的原點」這本書,尤其佩服他能以哲學家嚴謹的思考方式,將人性分析的極為透徹。在本書中,傅佩榮教授將人性本善或本惡這一個千古爭論下了一個新的結論,並稱之為:人性向善。這一篇我引用他的結論並結合心理學理論,重新寫成一篇文稿供大家思考。

 

    中國人性論史上,第一個提出性善論的是孟子。孟子言: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以在孟子心目中,人性是善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孟子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心﹙也叫「四端」或「四德」﹚作為其人性本善的根據。

    然而這個論點卻被荀子所否定了。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善惡的定義是以後果界定善惡(治或亂),而非以人的動機界定。荀子性惡論中所指的性是自然的性,不用學習就得到,不用努力就能獲得。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所謂的善是經由人自己作出來的。所以荀子的性惡論是後果論,由實際經驗觀察到的結果決定是性惡還是性善

    這兩個人論點天差地遠卻各有堅持,於是人性到底是本善或本惡就成為了一個千古爭論,一直沒有定論。然而傅佩榮教授卻提出了一個新的結論,他將它稱之為:人性向善。

    傅佩榮教授認為,善是一種價值,任何價值都需要有一個主體去選擇才能實現。「價值」和「事實」不同,「事實」沒有呈不呈現的問題,只有存不存在的問題。而「呈現」和「存在」並不相同。例如一個杯子的存在是事實,但是當我們用它喝水時,杯子就有價值了。宇宙萬物都是事實,任何事實都可能當作價值而呈現出來。

    宇宙萬物屬於事實界,任何事實都可能成為價值呈現的基礎,但它不一定會呈現。那是什麼力量使它呈現呢?是人。萬物因為人的選用而呈現出其價值。

    善是一種價值,所以是人類所特有的問題,因為人有自由可以選擇,有了自由選擇,價值才可以透過選擇而呈現出來。

    所以「善」是人類特有的問題。

    傅佩榮教授認為,既然善是屬於人類世界的一種價值,那麼善和人類便有了一種內在的關係。這種內在關係是指我是自由的,我可以選擇,但我在選擇後會產生「安不安」或「忍不忍」的反應,所以人性的「向」亦即「走向或選擇」並不是漫無目的、任意妄為,而是有其內在的指示。

    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水的下不是水的性,是水的向。人之所以會向善走,並非因為善為人的本性,而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在經過多年教化後,會學習到身為人的價值觀及是非判斷標準。所以大多數人行事走向多會朝向善的角度發展以求取心安。

    所以人是一種動態力量的發展,而我們之所以會向善走,是一種價值觀的選擇。

    「向善」是人與動物最大的分野,在善與惡的選擇中,我們凸顯了身為人與動物的不同。人的一生,都是在選擇、判斷中將人的意義呈現出來,一直到蓋棺論定時。

    人本心理學大師Carl Rogers曾提出一個理論叫On Becoming a Person.他這個理論的意思是說,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一種過程,不是一種固定的狀態。在人的一生,會有許多進展的過程,其一是日益開放的經驗、其二是傾向生活在每時每刻、其三是對人性愈來愈信任的傾向。Carl Rogers認為,只要一個人能開放自己,就能以這種過程,通過本身的經驗和自己的認識,成為一個更充分運作的人。

    所以Carl Rogers傅佩榮教授一樣,將人的發展視為是一種動態力量的發展,而非靜態的呈現。人是一種不斷成長的過程,「善」是人類特有的價值觀的選擇。人性也絕非性善或性惡,但在後天教化中,我們一步步走向「完善」,並因此將自己身為人的意義凸顯了出來。

台長: daisy
人氣(19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