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上星期三下午,我帶我母親到榮總治療,看完醫生後我與母親及女佣坐在門診外長椅上等著我先生去拿藥並開車來接我們。在等待期間,我母親又做起了一件她平常不論在哪都常會做的一件事:反覆檢查小袋子裡的健保卡以及另外的四百塊錢還在不在。她檢查了一遍又一遍。她的手已拿不太穩東西,卻仍然小心翼翼的一遍又一遍算著那四百塊錢,因為她總擔心照顧她的女佣會偷她的錢,她的全部注意力只有那四百塊錢及健保卡。
我難過的看著她用顫抖的手一張又一張的數著錢,然後將錢放在她的提袋裡,緊緊的抱在胸膛。坐在她的身邊,我的心情傷痛又沉重。我心中反覆的想著,如果一個人的人生只剩下這樣,所有的注意力只剩下吃的喜悅及無盡的擔心、妄想,只能活在被四百塊主導的生活裡,這樣的生命有何意義?
於是從那天開始,我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寫了存在心理治療介紹一文;第二件事就是開始思考,一個人存在這世上到底應該在乎甚麼、為何而活?一個人的生命應該以何種形式存在,才算是有價值的人生?
我反覆問著自己的是:人生的意義到底應該是甚麼?
我想起了那一晚,在亞特蘭大朋友家的床上,我躺在床上整晚不斷的哭泣著。那一刻,我一方面哭泣著朋友的即將大去,另一方面哭泣著自己的人生。當我終於止住哭泣後,我決定原諒自己也原諒這世界了。於是我知道,我終於跟我的黑暗心境說再見了,於是我寫下了「看山又是山」這一文去紀念這一段心路歷程。
我記得,在文章最後,我是這樣寫著:看山是山,只因單純給了我快樂,善良給了我勇氣。看山不是山,只因我看清了自己的無知,卻沒有足夠的智慧解脫。看山又是山,只因我學會了原諒自己及別人的不完美。我看青山多嫵媚,想青山見我亦若是!走過黑暗,原來這座山依然沒變,是我的心境讓它變得不同。當我不再被滿心的憤怒所遮掩,這座山又回到最初的景色,卻更寬廣而明亮,是體諒、包容和了解賦予了它不同的顏色。
這種心境是一種學習及體會,面對人生不同面向,我學習用體諒的智慧去面對一切的不公平與黑暗。我不能乞求每個人都完美無缺,所以我試著接納不完美。
當我走過這一程後,很自然的,我也曾問了自己:我該如何走往後的路?所以我想其實我在很早以前就曾對「生命的意義為何」這一問題思索過,也做出了決定。但我確實未曾將我的想法寫下來,所以這一次我將曾經思索的結果化成文字,這一篇文章就是我的交代。
人生的意義
每個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間,都會進入沉思,不是思考人以甚麼方式成為現在的樣子,而是思考人到底是處在甚麼情形。這是一種對自我存在世上到底有何意義的探討,我們問自己的是「生命的意義到底是甚麼?」
托爾斯泰曾這樣說過:五年前,我心裡開始萌發一種奇怪的狀態。我對生命有許多困惑,停滯的片刻,好像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活的,自己要做甚麼事…..這些生活的停滯總是向我提出相同的疑問:為什麼?和要甚麼?這些疑問越來越堅持要一個答案,就像小點群聚成一塊黑色的汙班。
這一刻,托爾斯泰與我都走入了相同的困境,我們陷在一個找不到答案,卻又不甘心就此放棄的境界。我們苦苦思索著「人生」這個大哉問,但思路卻如一團糾纏不清的線團,於是我們都迷失在濃霧裡,前方卻一片迷離…..
這是幸或不幸呢?
海德格在1926年探討「死亡的觀念怎麼拯救人」這一問題時曾說過,這世上有兩種基本的存在模式:一、忽略存有的狀態。二、注意存有的狀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的人是活在忽略存有的狀態。這種人的特質是,活在事物的世界中,沉浸在分散注意力的日常瑣事,也就是說這種人常迷失在「他者」之中,專注於無益的閒聊等日常世界,關心的是事物以甚麼方式存在。
而有的人卻是活在注意存有的狀態。這種人的特質是,關心的不是事物存在的方式,而是事物存在的事實。在這種模式中生活,意味著不斷覺察到存有。也就是說這種人不只會注意存有的脆弱,也會注意自身存有的責任。
這段話對思考「生命的意義為何」這一問題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這是探索「生命的意義為何」這一問題的基本生活態度,要懂得思考生命的意義,一個人首先就要抱持這種態度面對人生,沒有這種生活態度的人既無法理解也不會思考生命的意義為何。
但這樣的人生多苦啊!
那一刻,當我母親坐在榮總的椅子上,用顫抖的手一張又一張的數著錢,然後將錢放在她的提袋裡,緊緊的抱在胸膛時。我為她感到難過,我為這樣的人生慨然。但是當我帶她到餐廳吃飯,看她快樂的、迫不急待的一口又一口享受著美食,我又為她感到開心。這樣的單純幸福,有甚麼不好?就這樣過了一生有何不好?
甚麼樣的人生能稱作是有意義呢?
蔣公曾說: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生命的意義在促進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是啊,這樣的理想多偉大,但多年後的台灣,青年人的基本薪資連三萬都不到,他的火花到今天又剩下多少灰燼?昔日的偉人到今天除了大溪那一座到處擺放著他頭像的公園,還能諷刺性的映照出曾經過度吹捧的不堪過往,以及一年一度象徵性的謁陵,苟延殘喘著一份歷史的緬懷情節,他還留下了甚麼?如今他所留下的那些豐功偉業又是被人如何品評著?
所以我們到底要如何定義成功?
美國參議員紐伯格 在死於癌症之前,曾寫下一段感人的體悟:我發生一項改變,我相信不會再變回去了。名聲、政治上的成功、金錢的追求,突然間都變得毫不重要。在剛知道自己得到癌症時,我根本沒有想到參議員的寶座、銀行的存款,或是自由世界的命運……自從我被診斷罹患癌症以後,我和妻子之間再也沒有爭吵。我過去一向會責備她從前面而不從後面擠牙膏、無法滿足我挑剔的口味、不問我意見就安排客人名單、花太多錢買衣服。現在的我一點也不在意這些事情,覺得這些事根本無關緊要‥ 取而代之的,是對以前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有了全新的評價--- 和朋友共進午餐,搔搔墨菲的耳朵,聽牠滿足的喃喃聲,妻子的陪伴,寧靜的晚上靠著床頭燈讀書或雜誌,在冰箱裡搜尋柳丁汁或咖啡蛋糕。
我了解自己並非不朽之人。想起自己在健康狀況最佳的時候,為了虛妄的驕傲、虛偽的價值和想像的侮慢,所做的每一件糟蹋生命的事,不禁感到顫慄。
這是一個多麼沉痛的領悟啊!
但換個角度思考,難道我們非要等到臨死之際,才能看出自己所追求的其實完全沒意義,才能懂得珍惜自自己身邊所擁有的嗎?
托爾斯泰是這樣寫下了他這一程思索所得:我覺得自己站立的基礎碎裂了,在我立足之處,其實空無一物,沒有生活的目標,我根本沒有活下去的理由….真相就是生命是沒有意義的。生命的每一天,每一步都帶我更接近絕境,我清楚看見,除了毀滅,再無一物。隨著意義的崩潰,托爾斯泰歷經了生命存在基礎的崩潰。於是他終於體悟到,除了毀滅,再無一物,這是他尋思後的答案:人間的意義是歸屬於塵世的。
但這樣的醒悟只屬於少數的人,大多數人其實還是走著一樣的路,思索著相同的困境,面對相同的情境。
立夫頓曾談到幾種關於人試圖得到象徵性永生的模式。一、生物學模式:透過無止盡的生物鏈連結而活下去。二、神學模式:靠不同的更高等存在層面活下去。三、創造性模式:透過一個人的作品、個人創作的長久影響,或是對他人的影響而活下。四、永存自然的主題:透過與環繞四周的自然生命力重新連結而活下去。五、經驗性超越模式:在一種時間和死亡都消失的強烈狀態中,透過「失去自己」而活在「持續的當下」。
這不正是人類對意義二字所下的定義。立夫頓認為這世上的人大抵都是以這五種模式為自己的生存找到意義,例如治療師就是以創造性模式延續自己的生命,藉著幫助病人,啟動了無止盡的傳遞鏈。
看到這,身為讀者的你可曾找到自己的影子?有人對自己的人生,安排過不同的模式嗎?
人類都是多麼驚人的相似啊!我們既然都在走著相同的路,犯著重複的錯,答案自然也都一樣。歷史,說到底就是仍在上演的現實人生。而我們今天所擁有的、追求的,在時間之輪裡不過如滄海之一粟,既泛不起一絲漣漪,也留不下甚麼痕跡…
所以我到底該如何替我的人生找到答案呢?換另一個角度思考,甚麼樣的答案才能圓滿回答「生命的意義為何」這一問題呢?
寫到這,我記起自己曾經寫過「定義自己的人生」這一篇文章。我還記得當年寫下這一文時的痛苦心境,那是我摸索十年才尋思出的答案啊!
我記得文章裡面這樣寫著:
人生就是這樣,當你陷在問題裡面時,即使答案就在眼前你也看不清,一定要等到你從問題核心中走出,從旁觀者角度看事情時,你才能想通許多事。….角度決定了視野的不同,智慧則決定了視野的高度…..我有了一個重要的領悟,那就是我發現了我為什麼找不到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的答案。原來答案很簡單:因為人生意義為何這個問題本來就沒有一個簡單又標準的答案。我一直希望找到的是一個標準答案,原來我找錯了方向。為甚麼呢?因為每一個人的智識、際遇、家庭環境及人生開展的方式本來就不盡相同,所以自然會造就出不同的人生觀,同時也會作出不同選擇去活出自己的一生。
所以我對「人生意義為何?」這個問題的解答是甚麼呢,那就是文章的標題:定義自己的人生。是的,答案真的就是這麼簡單,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選擇去定義自己的人生。我們所追求的其實不過是完成一份自己的選擇與決心,那就是每個人所能追求的人生的意義了。
所以有時候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回歸本位,不要企圖去用一些美言美化自己的私心,也不用那麼執著的認為自己一定要做些甚麼好不負此生。當然你也可以努力的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只要你不要忘了,你所做的真的是你自己想要的,而那也只是屬於你自己的人生意義。
難道不是嗎?
文章定位:
人氣(105)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