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8-01 08:35:09| 人氣3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上帝已死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言:很久沒有談形而上思考了,所以這幾天我特別將心中一直很喜歡的「上帝已死」這一句話化成文字跟大家分享,這一次,我們思考宗教議題。不過宗教畢竟是一種非常自我的一種信仰,具有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特質,所以謹在此強調,以下所言純係個人哲思,不代表一定正確,而我更無意用這篇文章企圖去改變每個人的宗教觀。就如同我以前一再強調的,所有思想都是主觀的,最後判斷咀嚼消化吸收多少,還是要靠個人自行去體會了。

 

                                       上帝已死

 

         「上帝已死」是德國哲學家尼采的一句名言,此句在尼采《快樂的科學》一書中出現了三次,後來又在其名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出現。

         這幾年我常常思索這句話,每當我愈深入思考這句話背後的意涵,就愈覺得這是一句好有智慧的話。這一篇文章,我將要與大家一起走入尼采的世界裡去探索這句話的意義。

         從字面上來看,這是一句矛盾的話,因為:一、上帝只是一個名字,連他是否存在都不能確認。二、一個連存在都無法證實的人物,如何證明他的死亡。所以就字面來說,這是一句雙重否定,但負負卻不能得正。

         但這只是就字面角度來解釋這句話,尼采說這句話的背後意義其實並不在此。「上帝已死」是尼采最常被誤解的名言之一,而這卻是一句極有深度及內涵的哲學思考。

         首先我們不妨從尼采成長背景來看這句話。尼采在18441015生於接近萊比錫的呂肯(Röcken)小鎮,他的父親卡爾·路德維希(1813-1849)是路德教派牧師和教師,母親是法蘭齊斯卡娜·奧勒爾(1826-1897),尼采希望以父親為榜樣也成為一名牧師,因此他時常給夥伴們朗誦聖經裡某些章節,為此他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謂。1864年尼采進入了波恩大學,開始對神學和古典哲學進行研究。在經過一個學期的研究後(也是出於對他母親的不滿)尼采失去了對基督教的信念,停止了對宗教的研究。造成尼采轉變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閱讀了神學家大衛·史特勞斯David Strauss)所著的《耶穌的生平》一書,這對當時年輕的尼采產生極大震撼。於是尼采將心力轉到研究哲學上,接受弗里德里希·威廉·里奇爾(Friedrich Wilhelm Ritschl)教授的指導。

         所以從信仰上帝到放棄相信上帝,對尼采而言是一個漫長的心路歷程,而且是一種完全的反動,從極端相信到變成為完全否定,這種轉變是非常大的,其心中應該藏著一種沉重的傷痛。所以上帝已死這句話就像是尼采發出的一聲沉痛的怒吼,哀怨著某種精神或者是一個象徵的結束。

         「上帝已死」,也代表尼采自己生命中某種歷史、精神及信仰的結束。

         接下來我們從字義面去探討這句話。「上帝已死」並不是說上帝形而下的層面已死;相反地,尼采是在說上帝已經無法成為人類社會道德標準與終極目的,人類再不能相信這種宇宙秩序的方法,因為他們無法識別這種秩序是否真正存在。尼采想要找尋的是比基督教價值更深入的宇宙觀

         尼采相信,人類沒有了上帝,依然可以找到正面的可能性。放棄了對上帝的信仰為人類發展自己的創作能力開了第一道門戶。基督教的神常有隨意的命令和禁令,但衪已經無法左右人類,所以人可以放棄向超自然的力量尋求協助,而去認識這個世界的新一套價值。承認「上帝已死」就像學會為自己創造新生命,放棄讓信仰主宰自己的人生,成為了一種新人類,而尼采稱這種新人類為超人。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書中尼采以查拉圖斯特拉的身份剖析,認為人在經歷道德、基督教信仰幻滅的虛無主義後,應該將心境轉向一種「積極的(或正面的)虛無主義」,使自己得以面對心中的價值意義,並且依此意義創建人生,而能達到此境界的人,就是偉大的「超人」。

         所以能夠說出上帝已死這句話的尼采是非常偉大的,他從狹窄的宗教層面進化到了更宏偉的宇宙觀。他不再緊抓著信仰這根稻草作為精神上安身立命的基礎,相反的他跳到了更高一層次,勸導人類要超脫宗教的擺弄及束縛,擺脫宗教上的宿命論,將宗教的意義徹底放棄,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進入更高層次,作一個相信自己的超人。

       這就是「上帝已死」這句話偉大的原因之一。尼采認為,當一個人放棄基督信仰的時候,他就把基督教的一套道德觀從自己腳底下抽出來,當信仰上帝,這個基督教中心思想被徹底打破的一刻,就是人類不再相信這世上只有這種客觀而且普世地存在的道德法律。只有藉由上帝之死,人類才能用更高的宇宙觀去看待世界,這也是我一直以來所信仰的精神境界,只不過我稱之為「自然」而已。

         「上帝已死」這句話偉大的原因之二在於尼采的敢於挑戰「宗教信仰」的勇氣及遠見。

         宗教在人類歷史一直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過去的人們一度將宗教視為人類安身立命及行使王權的準則,宗教領袖的地位甚至曾凌駕於政治領袖統領著人類的生活。為了宗教所代表的神聖意義,人類不惜一次又一次發動著宗教戰爭,過去有所謂的十字軍東征,現在則有回教的聖戰。

         十字軍東征,在伊斯蘭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這是由羅馬天主教教宗特准,由西歐封建領主騎士對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國家地中海東岸)發動了持續近200年一系列的宗教性戰爭。天主教徒相信十字軍的最初目的是收復被穆斯林異教徒統治的聖地耶路撒冷。但十字軍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實際上卻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隨著一定程度上的劫掠,所以,美國學者朱迪斯·M·本內特在他的著作《歐洲中世紀史》里寫道,「十字軍遠征聚合了當時的三大時代熱潮:宗教、戰爭和貪慾」。而十字軍東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的影響,包涵社會、經濟和政治等三方面,有些痕迹至今尚存。

         但這場聖戰的所帶來的影響卻是殘酷的,其結果是宗教勢力因此衰微,人們不再盲目活在宗教的信仰中,宗教也因此不再是人類精神惟一主宰的地位了。

         宗教,這個影響人類精神歷史久遠的形而上思考與信仰,一直以來少有人膽敢挑戰它的權威。但尼采卻作到了,在好幾個世紀前他就大膽的喊出了這句:上帝已死,而我們卻是在近幾年才開始看到一些有關宗教批判的現象,例如由湯姆漢克主演的電影:達文西密碼,就曾對某些宗教理論提出了質疑及挑戰,包括:聖杯的傳說、抹大拉的瑪麗亞(Mary Magdalene)基督教歷史中的角色等。

       因此「上帝已死」這句話可以說是既有遠見又有深度,值得我們好好深思。

         最後,我必須再次強調,我無意在此批評是否有上帝存在或者是我們應不應該將信仰當作精神上參考的惟一指標。正如同我在前言所言,信仰是一種極為自我的思想方式,這種思考本無關對錯。但我相信,一個有著自主思考能力的人終將會懂得,只有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與主人。與其將自己的人生放到未來或不存在的事物上,我想我寧願選擇相信自己及相信現在,畢竟這也是每一個人惟一能掌握的東西。套句尼采另一句名言:要真正體驗生命,你必須站在生命之上。不是嗎?

……以上文章部分內容出自維基百科並經由本人加以改寫……

台長: daisy
人氣(37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