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09 20:57:11| 人氣365|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錢德勒方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言:一直很想讀一些村上春樹的文章,尤其是他的「挪威的森林」。可是一直沒機會拜讀,這篇也是他的文章,讀來非常白話,就像是侃侃而談的一番自語,倒也別有一番情趣。今天就請大家欣賞這名世界知名大作家的散文吧。

 

     

       很久以前我在某一本書上,讀過一篇文章提到瑞蒙.錢德勒寫小說的祕訣。當時內容還記得很清楚,但時間過去太久了,所以大部分已經忘記。因為覺得內容相當有趣,想再讀一次,但也完全記不得典故出自何處。這種事情經常發生。雖然記得內容很好,但如何好法卻想不太起來。

       不過那篇文章中,只有一段我到現在還記得。但只是記得這樣,細節是否正確,並沒有把握。如果錯了很抱歉。不過既然我記得是這樣,而記得是這樣的我又還存在,所以那記憶也就儼然存在。我想那也是沒辦法的事。

       無論如何,我把這稱為錢德勒方式。首先要好好決定書桌。錢德勒說。決定一張適合自己寫文章的書桌。然後在那裡把稿紙、鋼筆和資料準備齊全。雖然不必整理得非常整齊,不過卻必須事先保持隨時都可以開始工作的態勢。

       然後每天的某一段時間  例如兩小時,坐在那張書桌上度過那段時間。如果因此在這兩小時內可以流暢寫出文章的話,就沒有任何問題了。然而並沒有這麼順利,有些日子完全寫不出任何東西來。雖然想寫,但有時候卻無論如何都寫不好,開始厭煩起來而放棄,有時候會覺得本來就完全不想寫文章的。或者直覺告訴自己,今天最好什麼也不寫。這樣的時候該怎麼辦呢?例如就算一行也寫不出來,總之也請坐在那張書桌前面,錢德勒說。總之在那張書桌前面,安靜度過兩小時,他說。

       在那時間內,並不需要一定拿著筆,或試著努力寫文章。什麼都不做,只是單純地發呆就行了。不過不可以做其他事情。不可以讀書、翻閱雜誌、聽音樂、畫畫、和貓玩耍,或跟誰講話。必須一直保持安靜,想開始寫時能隨時動筆的態勢。就算什麼也沒寫,也要和寫的時候一樣維持集中精袖的狀態。

       這樣的話,就算當時一行也寫不出來,但能寫的循環一定會轉回來。急著去做多餘的事,也沒有任何好處,這是錢德勒的寫作方法。

       我相當喜歡這種想法。認為以姿勢來說是健全約。當然我想這是個人偏好的問題,像海明威那樣每次世界發生戰爭就飛到國外去,或到非洲登山,到加勒比海釣大旗魚,把這些經驗當成寫小說的題材,這種做法比較不適合我。這樣寫東西時,程度會漸漸提高開始不自然地往尋找題材的方向走。

       比較之下還是「就那樣安靜坐在書桌前兩小時,不久總會有什麼改變。」以想法來說比較正常。既不花錢,不麻煩別人,也不費事。最主要的是不必假借外力這一點最乾淨俐落。

       我本來就喜歡沒事發呆,所以寫小說時,大概都採取錢德勒方式。總之每天都坐在書桌前面。能寫也好不能寫也好,都坐在書桌前安靜放空兩小時。一直這樣時,不久就覺得腦漿好像變成準備煎薄餅的麵糊那樣。被這種錯覺所襲。因為沒有好好攪拌均勻,所以好些地方還留下一粒粒麵泡。頭往後仰時,會感覺到咕嘟咕嘟的,那有一粒粒麵糊的腦漿便往後方移動,頭向前傾時,也一樣咕嘟咕嘟往前方移動。因為很有趣我就這樣試著重複做幾次。

       窗外麒麟草和芒草繼續隨風飄搖著。狗走過來,又走開。飛機飛過去。現在是一九八三年春天,我三十四歲。在書桌前一直發著呆。是不是真的不久以後還能寫出什麼呢?我想。現在什麼都不想寫。雖然不知道為什麼。

       安靜放空,要說簡單雖然簡單,要說難也很難。確實需要有某種秘訣。雖然不像「打呵欠指南」,不過我的做法不妨寫一下。首先是以雙手托腮。兩邊拇指按著下顎的腮部,小指頭壓著眼睛的一端。然後放鬍脖子的力氣,讓雙眼焦點微妙地錯開。我的情況,幸虧右眼視力只有OO八,左眼視力 O.五,因此不用努力,只要脖子放鬆,焦點自然就會錯開,視野就會模糊掉。

       有時候,會像忽然想起來似的,稍微改變一下姿勢,不過大致上是以這樣的姿勢度過時間。我的書桌前有窗戶,窗戶對面有千坪左右的寬闊空地。是醫院保留的建地,不過因為建築許可沒下來,就那樣一直放著不用。那空地上長起高高的茂盛芒草,和麒麟草展開熾烈的大戰。所以我大多以模糊的視線,不經意地眺望著隨風飄搖的芒草和麒麟草。

 

台長: daisy
人氣(365)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悄悄話)
2012-05-09 21:41:18
daisy
心誠則靈 相信我 daisy
2012-05-10 07:05:1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