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8-21 09:47:52| 人氣10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場思辨之旅part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言:一場思辨之旅刊出後,來了一個有趣的讀者並留下了一些自言自語。因為內容滿有深度,當時我便針對內容作了一些回應。事後想想,如果我能夠針對對話內容再作引申說明,或許更能幫助讀者了解我們的對話。以下便是我的說明。

 

對話一:

Hank:就像夏蟲不可語冰一樣,有時我們只能站在知識〈主觀〉的高度看事情。這話在以下的腦袋解讀十分的認同,雖不知是否是版主DAISY的原意。每人的知識學術知識生活體驗,構築了每人的世界價值觀,也構築了接觸萬象的城牆,什麼是非?什麼是對?黑與白是什麼?

Daisy:沒錯 我們確實只能站在知識〈主觀〉的高度看事情,更重要的是,就像登高山,當我們站在不同高度時,我們所看的視野也有所不同。知識或智慧決定了我們的視野,所以教育才如此重要。

        

         有時我們只能站在知識〈主觀〉的高度看事情這句話是我在大二時所想通的一個道理,當時好喜歡,還發表在大學的周報上。不過後來我在大四時在國父思想上也看到類似說法 ,所以我很早就想通一個道理,那就是:許多知識、想法及思想其實都只是重複的說法 ,只是用哪種語言形式存在罷了。

        只能站在知識〈主觀〉的高度看事情這句話簡單的說是指每一個人由出生到死亡,就在不斷接受外在訊息並內化在自己的心智世界裡,形成一個狹隘的我,而我們也按照了這個自我模式創造了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是受著國籍、階級、傳統、宗教、語言、文化、風俗習慣、所吃的食物、所遇的家庭朋友、經驗等所有事情的影響,並作出對應。所以我們的心智、所受的教育及磨練對我們影響至深,因為正是這些因素造就了我們的心智世界。事實上我們的學術知識及生活體驗,不但決定了我們的價值觀及視野,更是我們據以作出判斷及明辨是非黑白的基礎。我一直很看重教育,正是因為學習可以幫助我們擴展視野,就像登高山,爬得愈高看得愈多、愈寬廣,想事情也能更深入清楚。

 

對話二:

Hank:人群的集合往往是智商的遞減,政府的政策管理往往是多數的利益集合與管理方便的考量。

Daisy:這個論點在西方曾經提出。事實上,當初的結論是,所以社會政策需要由少數菁英、意即所謂的elite所主導,這是一場災難。所以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政治的目的是要培養良好公民,養成良好品格,這個論點才會如此偉大,只可惜所有偉大的理想都無法逃脫人性的糾纏。

   

        我想Hank是在說,一個國家政策的制定往往逃不了利益團體的糾纏,同時為了符合民意,政策的制定常常必須七拼八湊、既需順了姑心又必須應了嫂意,最後反而失去了當初立案時的美意。因為多數人並不等於專業,所以多數決其實是智商的遞減,因為專業智慧才是決定政策好壞的關鍵因素。可惜這一個理想在民主世界裡是很難實現的,例如我國最近的健保案及核四案的爭議就是最好的例子。

         事實上,這個缺失在很早以前就已經被提出討論過,所以當時才會有菁英政治或專家政治理論的出現。菁英政治或專家政治的內核是:在任何人類組織中,總是分為兩個部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統治階級人數很少,屬於菁英,組織中的大多數則是被統治階級。理論的用意是有鑑於政策制定所需要的其實是少數有遠見之士,意即菁英份子的參與即可,所以被統治階級只需要被領導即可。正是因此菁英或專家政治無論組織開始時如何民主,最終都會形成寡頭統治,國家權力最後往往被一小撮特權階級所掌握。

         所以這裡就產生了一個兩難,到底民主政治的多數決應該如何看待與處理?政府的功能應該擴充到甚麼程度?因此政治學上又有一個理論叫:小政府主義。小政府主義(Minarchism),有時候也稱為最小中央集權(minimal statism )或最小政府,這個理論主張在自由社會裡,政府的大小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最小化---亦即只要有能力保護每個人的自由、防範侵犯自由的行為即可,以此最大化每個人的自由。可惜小政府與大政府這一個議題一直以來就是民主國家無法達到共識的一個辯論議題。

         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政治的目的是要培養良好公民,養成良好品格,是將政治的功能從道德面導入,期望國家存在的目的主要在教導人民何謂良善,因為有了良善的公民,國家就不會有任何問題發生。但是這只是一個理想,因為自古以來只要有人類就會有私心,而所有偉大的理想都無法逃脫私心的糾纏。這點歷史上的例子不勝枚舉。

 

對話三:

Hank:萬象都有可能只是你自己五感腦內科學訊號的解讀罷了,其實你我都是在擴張擴大本身那井裡頭的色彩與世界嘛?

Daisy:我在美國讀書時我老師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的是 Everything is chemical. 他的chemical 在心理學的意涵是指化學傳導物質、神經元等。不過說句實話,少了浪漫,愛情變得好廉價,我想我還是比較喜歡作夢的感覺。

   

         我在美國讀書時,我老師曾經提醒過我們,所謂的智慧與思考其實就是大腦內化學傳導物質、神經元等運作的結果,所以Everything is chemical. 這句話也正好對應Hank所謂:萬象都有可能只是你自己五感腦內科學訊號的解讀罷了。

         Hank認為每個人都只是在擴張擴大本身那井裡頭的色彩與世界,這個論述基本上與對話一一樣,說的是每個人都只能以自己主觀心智視野看事情,所以說到底我們都只是井底蛙,只能從自己世界去看這世界。

         不過如果我將Everything is chemical.這個論點延伸思考,那麼所謂的愛情也可以解釋成所謂的化學反應在作祟。因為說到底,人類所有的生理或心理反應都是體內化學物質的反應變化。所以我基本上贊同這句話,不過我這個人畢竟是學文的,還是願意相信浪漫這些不切實際卻夢幻的感覺,因為如果一切都用化學反應去解釋,這世界將是多麼的枯燥與乏味。

 

對話四:

Hank:唯一能肯定的是當肉體存在的地球消失後,一切就真的結束了。

Daisy:唯一能肯定的是當肉體存在的地球消失後,一切就真的結束了,所以我覺得高爾所提出這點真的值得我們深思。在我們不斷以消耗地球能源來擴張經濟時,我們所付出的其實是無法挽回的代價。經濟學家在討論如何解決經濟蕭條危機時,一直有兩派爭執,很不幸的是,目前一直是擴張經濟這一派在主導政策。我不懂經濟,無法深入辯論,但我知道,我們早晚將面對一個痛苦的結局。

  

         一切就真的結束了,這句話是我在文章內提到美國副總統高爾所製作的影集【不願面對的真相】後有感而發所說的一句話。因為高爾在影集裡用一手拿著地球,一手拿著經濟這個對比畫面,來諷刺兩者之間的不相稱。所以我說,沒有了地球,我們又要在哪裡去作一場思辨之旅?

        據我所知,經濟學家在討論如何解決經濟蕭條危機時,一直是採取擴張經濟這一論點,也就是著名的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張國家應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這論點主要出自其著名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需求。因此,凱恩斯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

        不過當我們不斷以消耗地球能源來擴張經濟時,我們所付出的其實是無法挽回的代價,因為地球資源總有被耗盡的一天,到時我們又該到哪裡去發展經濟?而沒有了地球,人類還能在哪裡存活?所以我覺得高爾所提出這點真的值得我們深思。


對話五:

Hank:宗教,種族、國家觀念在現今過於強大的人類面牆、似乎都是危險的概念。人類是所謂的萬物之靈? 還是只是一種自大自我安慰的說法罷了?
Daisy
:這點我不是很了解,或許要麻煩你再多作說明,也歡迎你閱讀本人14頁認清生命的本質及15頁談心智這兩篇文章,我想我應該有對你的想法作一些引申論述。

         Hank所提這點我不是很了解,我覺得他似乎是在強調宗教,種族、國家等觀念,就像是為人類建了一座座文化隔牆,反而造成了人類的分化與隔閡,因此是危險的概念。所以我建議他可以閱讀本人14頁認清生命的本質及15頁談心智兩篇文章,那裡面有更多類似且更深入的討論與說明。

   

         其實用宏觀角度看世界,人類只是世界一份子,與其他動物無異,不過我覺得人類早就忘了這一點,所以我們才會如此巧取豪奪這世界資源,這已經不只是自大二字可形容了。

         以上許多內容雖然與心理學無關,但個人以為對話內容確實有啟發性,所以還是花了一些心力及時間將我當時想法特別作了一些引申說明,希望能幫助有緣人獲得更多領悟與體會。

台長: daisy
人氣(10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