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的看法,也許被認為有某種線性的看法,抑或者有某種「民主進化」論的看法,但歷史是否能夠跳躍?歷史會如何發展?今天台灣的「總統」選舉,讓我更有啟發。
我曾說過,臺灣最慘的情況是:「最後,也有可能的是中華民國等於臺灣體制固著化,對我來說,這是最悽慘的體制,因為這代表臺灣的不公不義體制仍要持續下去。」沒想到這一切都成真了。
臺灣被第三次「殖民化」的速度如此之快(第一次是平埔族漢化/閩南化或客家化,第二次是日本化,第三次是外省化/華語化),大概是始料未及的,五十年的殖民教育加上電子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華語化連帶其價值觀都快速灌入,使得原來的族群/社會邊界快速消解消失,加以民進黨在黨外時期開始即僅強調公民權的概念,刻意忽略或無視臺灣大多數人是處於被殖民的狀態,最終得到了公民權,卻未能或從未想過文化霸權(hegemony)的問題,即使因為中國國民黨的矛盾短暫得到「中華民國」殖民體制的政權,但最終要吐出來。
歷史是否真的能夠跳躍?臺灣戰後經歷了武力的血腥鎮壓,趁此機會剷除了日本時代培養的臺灣菁英(這批人既代表了台灣地主階層,也代表了日本化成功的一群,但是,他們也是臺灣人近代化的代表層),隨之而來的清鄉、白色恐怖、土地改革,也把剩下的殘存者經濟基礎、政治基礎連帶剷除,剩下的就是因寒蟬效應而噤不敢言的人了。
在武力鎮壓後,隨之而來的是文化殖民,加以大批外省難民逃到臺灣,以臺灣人口來說戰後初期六百萬人口,在一九五○年前後湧進了一兩百萬的外省難民,臺灣人大量地與外省人通婚,以及透過各種方式交換各種政治經濟利益與社會文化資本,如此使得臺灣開始進入另一階段的「政治」為主,教育文化為輔的殖民時期。
此時期臺灣的軍政經體系上層由大量的外省人把持,下層的公教體系也是由中下層外省人把持,臺灣人中只有少數能夠進入這個體系,臺灣的農民由於地主階層的消失,小農經濟按照黃仁宇的說法是最適合中央集權的政府直接統治,農民為了反共復國,並以各種方式剝削,但是,農會體系又把持著農民的命脈,透過這種利益分配及農村的人際體系,中國國民黨牢牢地控制臺灣。
這時期,只有外省菁英中的民主派能夠透過自由主義及美國人的默許支持,開始對蔣介石的獨裁進行抗爭,這些外省菁英瞭解要繼續在臺灣呆下去,就只有結合臺灣人,並且要蔣介石放棄無謂的反攻大陸的幻想。此舉當然是引來蔣介石的鎮壓。
到了一九七○年代中後期,隨著蔣政權的國際孤立,臺灣新一代中產階級的興起,以及中小企業小老闆的出現,開始出現了「黨外」,挑戰中國國民黨的統治架構,隨著美麗島的鎮壓,律師等中產階級開始出現在政治舞台上,他們形成了八○、九○年代的黨外/民進黨政治主力。他們選擇了體制內抗爭,體制內抗爭意味著公民權/民主化/人權的抗爭,漠視了臺灣島內族群/文化霸權的問題,或者該說是歷史及結構因素讓他們把公民權視為更優先更重要的追求目標。
族群/文化霸權的問題逐漸被以愛與寬容這類逐漸道德化廉價地忽視,由於歷史的發展,文化霸權在所謂「知識經濟」、電子媒體及網路化的發展下,由於之前的優位者──華語出版勢力、教育加以其電子媒體的優先掌控,黨外爭取而來的民主化,公民權、自由化,反倒是讓之前的文化霸權趁勢取得最大發展。
九○年代前期臺灣有一批人開始試圖瞭解臺灣的文化、歷史等,出現了臺灣研究風潮,從各連鎖書店有臺灣研究專櫃,可以窺見當時的盛況。但是,在一九九七年後開始逐漸走下坡,隨著臺灣相關系所的出現,使得被專業化、分眾化,也被孤立化。而專業化的學術失去了與社會對話相互提供能量的機會,雖然看似蓬勃發展,實則是逐漸走向墳墓。
進入二十一世紀,原有的文化霸權挾著本來的優勢,透過新增加的各種新聞台、網路媒體、教育體系、文化界品味,並且搭配著九○年代以來的國際資本主義侵入的各種「連鎖店」,如麥當勞跟TVBx的結合,在一九九七年白曉燕事件中,如何成功煽動群眾感情,如何激起反李反連的示威,可見一斑。
民進黨的成功只是由於中國國民黨因為長期統治後的體制性暫時麻痺與弱化,在八○年代末期,蔣經國精心安排李登輝接班,就是看中李登輝的臺灣人身份,但是,又有謀略能夠壓住這些外省菁英,從而讓整個黨國殖民集團可以獲取最大的利益,李登輝成功讓中國國民黨繼續執政十二年,最後由於中國國民黨分裂而不得不讓出政權。
民進黨的基本盤百分之四十剛好等於稍有臺灣意識中產階級、都市勞工階級及極少部分鄉村農民階級,這些人是逐漸沒落中的。而由於長期的殖民利益及情感網絡交流,臺灣原本少數的族群比佔多數的族群更傾向於與殖民者站在一起,因為他們小,需要「安全感」,誰能給他利益就往那邊去,在臺灣歷史上也是屢見不鮮,不能怪他們。有人說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許是一部份心理因素,個人認為,更有可能的是他們的上層菁英的政治盤算,下層則是由於同屬社會邊緣人及社會流動而與殖民者的下層階級形成通婚網絡。
現在臺灣從早期的武力暴力為後盾的殖民,及政治、教育體制的殖民,進入到第三階段,而這第三階段與前兩階段的殖民是一脈相傳的,就是文化的殖民階段。君不見現在的學術、娛樂語言都是華語,連我現在在打的這個文字都是華文,這是基本配備,加以我前述的種種媒體出現加速這種現象的產生,現在華語佔盡優勢,即使台語劇是八點檔主流,但是,你仔細觀察他們的台語是逐漸混雜華語,並且演員清一色在私底下都不講台語的,即使講台語也只是他們的謀生工具而已。
這次的選舉結果,可以從幾個角度來解讀,四年前,基本上前省轄市跟直轄市中,還有嘉義、台南、高雄是淺綠,這次則轉成淺藍了。而所有的都市型的市,幾乎都轉成藍了。我們可以拿「地圖會說話」部落格的兩張地圖來看:
左圖是一九三○年代的日語化程度,右圖則是二○○四年的華語化程度地圖,幾乎是呈現一樣的結果,戰後的前省轄市跟直轄市通通都是所謂「國語」(戰前指日語,戰後指華語)化最深的地方。
同一個部落格的文章提到:「在家裡說不說「國語」,有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可大了。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更與國族認同 (national identity) 難分難解。根據同一份調查,家庭語言非華語者,有 58.1%認為自己是臺灣人、36.4%認為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只有 5.5%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家庭語言為母語華語並用者,有 43.5%認為自己是臺灣人、51.1%認為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 5.5%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至於「國語家庭」的人,只有 26.7%認為自己是臺灣人、63.7%認為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9.6%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顯然,在家裡說「國語」的機會愈高,則擁有中國人認同的機會也愈高。」……「我們不難發現,雙重認同與中國人認同這兩種人,特性是近似的。事實上,從其他的政治行為也可以發現,這兩種人相去不遠。如此一來,臺灣的國族認同分歧點在於「有沒有中國人認同」,而不在於「有沒有臺灣人認同」。因為在當前的政治氣氛下,大多數中國人認同者已經知道要同時說:他/她也是臺灣人。」
在此,我們要把中國人改做「中華民國人」,這可以扣連著我所擔心的「中華民國=台灣」殖民體制固著化的問題。也就是現在開始逐漸佔著多數的是「中華民國=台灣」的人民,君不見中華隊中華隊的吶喊,即使是支持民進黨的年輕族群也是中華民國國旗揮舞得很用力,中華民國是他們從小生活世界的全部,台語只是父母或祖父母的語言,他們在學校就是要說華語,要唱國歌,台語只是國語下附屬到不行的「鄉土語言」(我很討厭這他X的,OOO的用語),他們唱的歌是華語歌,他們的生活世界是TVBS,這就是他們的生活世界。
還有另一種人也是這類人的同儕,就是有一種捷運都會粉領族,他們平常不看任何報紙,只靠著捷運報(好死不死就是聯合報及中時在發送的),還有蘋果日報來維繫他們的文字「生活食糧」,蘋果日報及中天、TVBS,是如何在臺灣成功動員2006年「反貪腐」運動的,我們可以看出來,人是可以如何被媒體霸權摧殘到腦殘的地步,連基本的法律概念都沒有,只因被動員叫喊著「公民道德」這類國小教科書中的天真思想。
選前有人說擔憂臺灣的公民社會如何如何,我是非常不以為然,臺灣並不存在公民社會,臺灣有的是殖民社會,而且是現在進行式,臺灣人由於過去種種,決定了這樣的未來,即使這個總統為了怕對岸中國,連他們自己最熱愛的「中華民國國旗」都可以在自己的境內收起來,在關鍵時刻為了怕被對岸中國併吞,搶著去持有綠卡,在納莉風災及SARS時可以這麼沒有危機處理能力,可以欺騙人民說他有能力跟對岸中國簽訂「和平條件」(在人家對岸中國都已經嗆明先承認一中原則再來談,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份再說,只差沒先說投降再說了!)。
這只能證明一件事情:先是民進黨本來就沒有足夠的能力能夠執政,加以陳水扁家人私德敗壞被一千倍放大,再來是媒體的無限制造神運動,以及弱智的臺灣人民,以為選了馬英九一切都將變好。這只能證明臺灣的戰後五十年殖民,延續著日本時代的教育機制基礎,終於在今天開花結果,文化殖民進行式,且不消滅所有台灣在地文化挑戰「中華民國/華語化」的所有可能,絕對不可能罷休!
文化戰爭才是二十一世紀最艱困的戰鬥,政治的選戰爭鬥所謂努力不足,民進黨腐敗都只是表層的部分,文化戰的全面潰敗才是有臺灣意識人民所要悲哀警惕的,一整個在地的民族如何拉丁美洲化,如何西班牙化,歷史殷鑑不遠,臺灣連愛爾蘭都稱不上,愛爾蘭終於獨立,且至少推動某種程度的克爾特化,臺灣竟然是整個在地民族的文化語言都要被自己的民族唾棄消滅,並同化於「中華民國」體制中才能甘休。
我哭泣,是因為我身為臺灣人,想做個頭腦清醒的臺灣人,但是,如中國文學家魯迅所說的最怕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找不到出路,這種痛苦只有圖博人能夠理解吧!(inosen/歷史所博士生)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8.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