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 好詩 好人間
《 蘇軾一生的茶緣 》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我國宋代傑出的文學家。
在北宋文壇上,與茶葉結緣的人不可悉數,
但是沒有一位能像蘇軾那樣於品茶、烹茶、
種茶均在行,對茶史、茶功頗有研究,
又創作出眾多的詠茶詩詞的。
蘇軾十分嗜茶。茶,助詩思,戰睡魔,
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
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蘇軾去城東20里的
石潭謝神降雨,作為《浣溪沙》五首紀行。
詞云:
「酒困路長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
形象地記述了他討茶解渴的情景。
他夜晚辦事要喝茶:
「簿書鞭撲晝填委,煮茗燒栗宜宵征」
(《次韻僧潛見贈》);創作詩文要喝茶:
「皓色生甌面,堪稱雪見羞;
東坡調詩腹,今夜睡應休」
(《贈包靜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
「沐罷巾冠快晚涼,睡餘齒頰帶茶香」
(《留別金山寶覺圓通二長老》)
「春濃睡足午窗明,想見新茶如潑乳」
(《越州張中捨壽樂堂》)。
更有一首《水調歌頭》,記詠了採茶、制茶、點茶、
品茶,繪聲繪色,情趣盎然。詞云:
「已過幾番雨,前夜一聲雷。旗槍爭戰建溪,
春色佔先魁。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
結就紫雲堆。輕動黃金碾,飛起綠塵埃。
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裡,
霎時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
夢不到陽台。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長期的地方官和貶謫生活,使蘇軾足跡遍及各地
,從峨眉之巔到錢塘之濱,從宋遼邊境到嶺南、
海南,為他品嚐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機會。
誠如他在《和錢安道寄惠建茶》詩中所云:
「我官於南今幾時,嘗盡溪茶與山茗。」其中:
「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
是杭州所產的「白雲茶」;
「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
是湖州產的「顧渚紫筍茶」
和紹興產的「日鑄雪芽」;
「未辦報君青玉案,建溪新餅截雲腴」,
這種似雲腴美的「新餅」產自南劍州(今福建南平
),「浮石已干霜後水,焦坑閒試雨前茶」,
這谷雨前的「焦坑茶」產自粵贛邊的大瘐嶺下;
還有四川涪州(今彭水)的月兔茶。
江西分寧(今修水)的雙井茶,
湖北興國(今陽新)的桃花茶,等等。
蘇軾愛茶至深,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烙新茶》
詩裡,將茶比作「佳人」。詩云:
「仙山靈草濕行雲,洗溫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蘇軾對烹茶十分精到,「精品厭凡泉」。
他認為好茶必須配以好水。熙寧五年在杭州任通判時
,有《求焦千之惠山泉詩》:
「故人憐我病,蒻籠寄新馥。欠伸北窗下,
晝睡美方熟。精品厭凡泉,願子致一斛。」
蘇軾以詩向當時知無錫的焦千之索惠山泉水。
另一首《汲江煎茶》有句: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詩人烹茶的水,還是親自在釣石邊(不是在泥土旁)
從深處汲來的,並用活火(有焰方熾的炭火)煮沸的
。南宋胡仔讚歎《汲江煎茶》詩說;
「此詩奇甚,道盡烹茶之要。」烹茶之勞,
詩人又常常親自操作,不放心托付於僮僕:
「磨成不敢付僮僕,自看雪湯生幾珠」
(《魯直以詩饋雙井茶次韻為謝》)。
蘇軾對烹茶煮水時的水溫掌握十分講究,
不能有些許差池。他在《試院煎茶》詩中說: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
他的經驗是煮水以初沸時泛起如蟹眼魚目狀小氣泡,
發出似松濤之聲時為適度,最能發新泉引茶香。
煮沸過度則謂「老」,失去鮮馥。
所以煮時須靜候水的消息。宋人曾有「候湯最難」
之說。對煮水的器具和飲茶用具,蘇軾也有講究。
「銅腥鐵澀不宜泉」,「定州花瓷琢紅玉」。
用銅器鐵壺煮水有腥氣澀味,石兆(原字左有「石」
旁)燒水味最正;喝茶最好用定窯兔毛花瓷
(又稱「兔毫盞」)。
蘇軾在宜興時,還設計了一種提樑式紫砂壺。
後人為紀念他,把此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
「松風竹爐,提壺相呼」,
即是蘇軾用此壺烹茗獨飲時的生動寫照。
蘇軾親自栽種過茶。貶誦黃州時,他經濟拮据,
生活困頓。黃州一位書生馬正卿替他向官府
請來一塊荒地,他親自耕種,以地上收穫稍濟
「因匱」和「乏食」之急。
在這塊取名「東坡」的荒地上,他種了茶樹。
《問大冶長者乞桃花茶栽東坡》云:
「磋我五畝園,桑麥苦蒙翳。
不令寸地閒,更乞茶子藝。」
在另一首《種茶》詩中說;
「松間旅生茶,已與松俱瘦」
「移栽白鶴嶺,土軟春雨後。
彌旬得連陰,似許晚遂茂。」
是說茶種在松樹間,生長瘦小但不易衰老。
移植於土壤肥沃的白鶴嶺,連日春雨滋潤,
便恢復生長,枝繁葉茂。
可見詩人於躬耕間深諳茶樹習性。
蘇軾喝茶、愛茶,還基於他深知茶的功用。
熙寧六年(公元l073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時,一日,
以病告假,獨遊湖上淨慈、南屏、惠昭、小昭慶諸寺
,是晚又到孤山去謁惠勤禪師。
這天他先後品飲了七碗茶,頗覺身輕體爽,
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一首
《游諸佛捨,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詩人得茶真味,誇讚飲茶的樂趣和妙用。
昔魏文帝曾有詩:
「與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
服之四五日,身體生羽翼。」
蘇軾卻認為盧仝的「七碗茶」更神於這「一丸藥」。
在詩作中他還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氣」:
「若將西庵茶,勸我洗江瘴」,
「同烹貢茗雪,一洗瘴茅秋」。
蘇軾《仇池筆記》中有《論茶》一則,
介紹茶可除煩去膩,用茶漱口,能使牙齒堅密。
他說:「除煩去膩,不可缺茶,然暗中損人不少。
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
而脾胃不知。肉在齒間,消縮脫去,不煩挑刺,
而齒性便若緣此堅密。率皆用中下茶,
其上者亦不常有,數日一啜不為害也。此大有理。」
茶與蘇軾生活之密切,蘇軾對茶功之運用,
由此可見。
蘇軾在飲茶品茗之際,常把茶農之苦辛懸於心頭,
「悲歌為黎元」。《荔枝吧》指斥了貴族官僚們,
昔日貢荔枝,今日又貢茶、貢花,
爭新買寵的可恥行徑:
「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
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並直言:
「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有
(原字有「病」字頭)」。
充分表現出他同情茶農,抨擊對茶農的苛征重斂。
蘇軾還借詠茶來抒發人生感慨,
這其實也是他自己精神面貌的寫照。
《寄周安孺茶》這首長達120句的蘇軾第一長篇,
正是詠茶之作。詩篇先是記述了宋以前的茶文化歷史
:「大哉天宇內,植物知幾族。靈品獨標奇,
迥超凡草木。名從姬旦始,漸播《桐君錄》。
賦詠誰最先?厥傳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論著始於陸
。常、李亦清流,當年慕高躅。遂使天下士,
嗜此偶於格。豈但中土珍,兼之異邦鬻。
鹿門有佳士,博覽無不矚。邂逅天隨翁,篇章互賡續
。開園頤山下,屏跡松江曲。
有興即揮毫,燦然存簡牘。」繼而邊詠邊歎:
「乳甌十分滿,人世真侷促」。
名茶既能給人充分的享受:
「清風擊兩腋,去欲凌鴻鵠」,
「意爽飄欲仙,頭輕快如沐」,
又不免悲歎名茶辱沒:
「團風與葵花,賦(原字左為「石」旁)砆雜魚目
」,「未數日注卑,定知雙井辱」。
在《和錢安道寄惠建茶》詩裡,詩人用歷史人物的性
格來比擬不同的茶味:
「雪花雨腳何足道,啜過始知
真味永。縱復苦硬終可錄,汲黯少戇寬饒猛。
草茶無賴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頑擴。體輕雖復強浮沉
,性滯偏工嘔酸冷。其間絕品豈不佳,
張禹縱賢非骨鯁。」
借茶味而褒揚「戇」「猛」之士,
貶斥「妖」「頑」之輩,嬉笑怒駕,皆成妙句。
詩最後云:「收藏愛恆待佳客,不敢包裹鑽權倖。
此詩有味君勿傳,空使時人怒生癭。」
譏之以好茶鑽營權門的小人。
蘇軾之多才多藝,於我國茶藝的貢獻亦是「一多」。
【轉貼網路文章】
樂茶 2011.11.1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