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的產生由諸多因素組成~那光何在...影何在 .... 無自性
十二門論~
【觀因緣門第一】
序
十二門者。總眾枝之大數也。
門者。開通無滯之稱也。論之者。
欲以窮其源盡其理也。若一理之不盡。
則眾異紛然。有或趣之乖。一源之不窮。
則眾塗扶疏。有殊致之跡。殊致之不夷。
乖趣之不泯。大士之憂也。是以龍樹菩薩。
開出者之由路。作十二門以正之。
正之以十二。
【觀因緣門第一】
萬法所因。似各有性。
推而會之。實自無性。通達無滯。
故謂之門。
說曰。
今當略解摩訶衍義。問曰。解摩訶衍者。
有何義利。答曰。摩訶衍者。
是十方三世諸佛甚深法藏。為大功德利根者說。
末世眾生薄福鈍根。雖尋經文不能通達。
我愍此等欲令開悟。又欲光闡如來無上大法。
是故略解摩訶衍義。
問曰。摩訶衍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直是佛語尚不可盡。況復解釋演散其義。
答曰。以是義故。我初言略解。
問曰。何故名為摩訶衍。
答曰。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
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
諸佛大人乘是乘故。故名為大。
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
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
是諸大士之所乘故。故名為大。
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
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
以是因緣故名為大。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若能通達是義。
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
是故我今但解釋空。解釋空者。
當以十二門入於空義。初是因緣門。
所謂。
眾緣所生法 是即無自性
若無自性者 云何有是法
眾緣所生法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
眾緣亦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
外因緣者。如泥團、轉繩、陶師等和合故有瓶生。
又如縷繩、機杼、識師等和合故有疊生。
又如治地、築基、梁椽、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
生。又如酪器、鑽搖、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
又如種子、地、水、火、風、虛空、時節、人功等
和合故有芽生。當知外緣等法皆亦如是。
內因緣者。所謂無明、行、識、名色
、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各各先因而後生。如是內外諸法。
皆從眾緣生。從眾緣生故。即非是無性耶。
若法自性無。他性亦無。自他亦無
。何以故。因他性故無自性。若謂以他性故有者。
則牛以馬性有。馬以牛性有。梨以柰性有。
柰以梨性有。餘皆應爾。而實不然。
若謂不以他性故有。但因他故有者。是亦不然。
何以故。若以蒲故有席者。則蒲席一體。
不名為他。若謂蒲於席為他者。
不得言以蒲故有席。又蒲亦無自性。
何以故。蒲亦從眾緣出。故無自性。無自性故。
不得言以蒲性故有席。是故席不應以蒲為體。
餘瓶酥等外因緣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
內因緣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如七十論中說。
緣法實無生 若謂為有生 為在一心中 為在多心中
是十二因緣法。實自無生。若謂有生。
為一心中有。為眾心中有。若一心中有者。
因果即一時共生。又因果一時有。是事不然。
何以故。凡物先因後果故。
若眾心中有者。十二因緣法則各各別異。
先分共心滅已。後分誰為因緣滅。
法無所有何得為因。
十二因緣法若先有者。應若一心若多心。
二俱不然。是故眾緣皆空。緣空故從緣生法亦空。
是故當知一切有為法皆空。有為法尚空。
何況我耶。因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有為法故說有
我。如因可然故說有然。若陰入界空。
更無有法可說為我。如無可然不可說然。
如經說。佛告諸比丘。因我故有我所。
若無我則無我所。如是有為法空故。
當知無為涅槃法亦空。何以故。
此五陰滅更不生餘五陰。是名涅槃。
五陰本來自空。何所滅故說名涅槃。
又我亦復空。誰得涅槃。
復次。無生法名涅槃。若生法成者。
無生法亦應成。生法不成。
先已說因緣。後當復說。
是故生法不成。因生法故名無生。
若生法不成。無生法云何成。
是故有為、無為及我皆空。
.......................................................................
白話點的解釋
己一、中觀論
如《中觀論》上說:「一切因緣生法無自性!」
譬如大樹未破壞時,榮茂地生長在那裡,
陽光照過來就出現樹的影子。
樹和陽光是因緣,樹影就是所生法;
樹沒有了,影子也就不存在,
這表示所生法沒有它自己的體性,
是名為自性空。
若說樹影有自己的體性,是名自性有,
則應繼續存在,但這不符合事實!
若在所譬喻的法上而言,因緣所生法是沒有自性
的,沒有因緣就不能生起,所以是無自性。
如《中觀論》云:
「因緣所生法(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空」,即是無自性義。
沒有因緣還有這件事,那叫有自性,
這是違背事實的、是錯誤的見解。但是,
不修毘缽舍那觀的人,可能見一切事都執為真實,
不知它是無自性的。
現在佛菩薩出現世間,乃至尊者難陀說
這一段佛法,都同樣表示:
一切因緣生法是沒有自性的。
而我們學習佛法以後,
應該如是觀察諸法的性空無所有,
沒有自己的體性。能這樣深入學習,
即是修習止觀,就能改變我們原來認為
諸法有自性的執著--如執色是我,
乃至執識是我;現在觀色乃至識皆是因緣有、
無自性,故皆是無我也。
己二、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中云:
「於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
意思是所緣境沒有實事,但有能緣識。
何謂「無實事」?
顯現為境的只是影像,但與實事相似。
譬如坐禪時,監香法師拿著香板走過來,
你眼睛雖閉著,但感覺有人走過來,
可能睜開眼睛看:
「哦!監香法師拿著香板向我走來!」
之後雖又閉上眼睛,可是心眼開始發生作用,
事實上監香法師已經走到十步以外去了,
但是你心裡還是認為他的形相在面前。
這表示什麼?
表示內心所顯現的只是相似的影像,
不是其人的本身。
彼影像是無自性、是空的,只是內心的想像而已。
但你認為那是監香法師的本身,
不是自性空的影像,是名「執著」之義也。
應知我們所見聞的一切亦復如此,
都是似義顯現、非真實性,
但我們卻執著是有真實自性的,
這也就是遍計所執相。
此義應再加以探討。那位監香法師的體相
是他的業力所變現的。他已經走過去了,
但是我們閉上眼睛想的時候,他還在這裡。
這個身相怎麼有的?
是你內心變現的。這個內心所變現的相,
和他本身業力所變現的體相非是同一。
我們平時彼此見面時,我看見你、你看見我,
好像真的看見對方,實在來說,我們看見的影像,
是似義顯現而沒有體性,
只是內心的分別而已。
心若不想,影像即無。
如前譬喻中,樹影乃因日光照於根、莖、枝、
葉而現出的,若錯認根、莖、枝、葉無常敗壞後
影還存在,不合道理。
這正如同監香法師已經走過去了,
但我們仍對內心那個監香法師的影像作種種分別,
或生瞋心、慢心等。
內心執著的影像完全是沒有體性的,
我們卻認為是真實,這是錯誤的!
上述之用意,
就是把業因緣所生法,
和凡夫因內心的執著所變現的影像分開。
本來只有一法,我們又變出來一個。
業因緣所生法雖然是有,也是自性空、如幻有,
但內心所執著的這一個,則完全是自性空的。
我們若不分開觀察,看見一個人時,
好像真是看見了,其實不是!
所見的只是自己內心變現的影像,
是空無所有、無體相的,不是那個人本身的體相,
而我們就在這上面生出執著,
引生各式各樣的煩惱,這是不對的!
「若有說言:
『無彼樹根、莖、枝、葉,唯有其影,常恆住、
不變易、安隱』者,為等說不」,
這句話就表示凡夫都是這樣子,
不知道所分別的境界是畢竟空的。
己三、十二門論
《十二門論》頌云:
「眾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
云何有是法?」譬如樹影沒有自己的體性,
不能離開根、莖、枝、葉而能獨存,
所以樹沒有了,影也沒有了,本身空無自性,
故云「眾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
「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若它沒有自己的體性,那就是沒有這件事,
空無所有。靜坐時亦應這樣觀察:
你看見的監香法師,
是「眾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
云何有是法?」思惟純熟了,就破除自己的執著,
知道是畢竟空寂的。
但《十二門論》和《攝大乘論》所引的說法,
其中有一點差別。《攝大乘論》認為:
你看見的一切人是你內心所變的影像,
這個影像沒有體性、空無所有,是遍計執的空。
而那個人本身的眼、耳、鼻、舌、身、意,
則是他的業因緣所生法,是依他起的如幻有。
依《十二門論》和《中觀論》思想而言,
一切法是因緣和合而成的,
所生法離開了因緣就沒有自己的體性,
故名無自性空。
譬如,
觀察監香法師的眼、耳、鼻、舌、身、意是
因緣所生法,無自性可得;
自性的眼、耳、鼻、舌、身、意既不可得,
即是畢竟空寂。
在畢竟空寂中,
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
這和《心經》所說的道理一致。
常常這樣觀察,人我執著沒有了,
就能斷除煩惱,到達第一義諦。
常能這樣觀察、思惟,即名為毘缽舍那,
能得不可思議功德。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