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寫篇吃在上海的文章,這些日子工作與雜事不斷,沒能靜下心來寫些文字,不過在上海吃了一頓好菜好飯,那滋味卻始終難忘,因此,上海系列文章,就用這「吃在上海」來作個結尾吧!
我建議要吃上海菜之前,可以先讀讀逯耀東先生的《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
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id=141245&pf_id=000514596),逯先生晚年專精於中國飲食文化的研究,也在報章雜誌上發表了許多談飲食的文章,在他的筆下,飲食絕不是只有「哪家菜好吃」「菜作的道不道地」這樣的美食家式評論而已,融入史學的背景,逯先生帶領讀者從歷史的角度來體會一道菜的由來、與其隨著社會發展下的轉變。
我們都聽過「丐幫」「商幫」,在飲食上,上海人則將上海本地的菜餚稱為「本幫菜」,而在上海其他來自各個地方的菜餚被稱為「外幫菜」(如四川口味、淮揚口味等等),但經過長期的相互仿效、融合,搭配上海人的口味,本幫與外幫菜漸漸融合成為上海的「海派菜」,這使得上海菜更顯出其兼容並蓄、具多元文化的特質。
上海有很多有名的餐館,從旅遊書、網站上可以找到許多,例如:上海老飯店、老正興、美國總統與英國女王都去過的綠波廊等等,各位朋友們可按圖索驥,一一前去探訪。這些餐館提供的佳餚跟臺灣比起來可謂味美價廉,吃了一桌菜的價錢,在臺灣恐怕得花上快一倍的價錢,因此,到上海吃飯,只要乾淨衛生,就儘管大口吃肉,大口喝湯吧!
在這兒介紹一家上海朋友帶我們去的小店「私房菜」,當然,賣的既是本幫菜,當然就點了幾道地道的上海菜來品嚐一番,果真滋味不凡,特別是鮮魚和川湯,連我這個不愛喫魚者也愛上了。下面貼出幾張照片分享:
▲私房菜,每人都有一份包裝精美的濕紙巾(左上方),正在想怎麼作得這麼用心呢!拿起帳單一看,這濕紙斤是要錢的,含在帳單裡了,不過菜餚價錢公道又好吃,買個濕紙巾擦擦油嘴也爽!
▲幫忙點菜的服務員,很可愛,臉兒的腮邦子還紅紅的。
▲蟹黃豆腐,上海近陽澄湖,每到品嚐螃蟹的時節,種種以蟹入菜的佳餚令人垂涎欲滴。這道蟹黃豆腐,滋味之濃稠,真是我吃過最好吃的了!
▲好大的紅燒獅子頭,被服務員切開來以後,香味四溢,震得我拿相機的手都抖了!
▲蟹黃小籠包,說實在的,臺灣的小籠包,還是比較好吃。
▲這道是我最愛的湯「醃篤鮮」,又名「醃鮮湯」。篤(應加上火字旁),就是江南話所謂的「文火慢煨」,這道湯品用鮮肉條、鹹腿肉,加上冬筍煨篤而成,還配上打了結的百頁豆腐,正如逯先生筆下之「湯汁濃白,肉質酥肥,味鮮醇厚」。
▲甜點也很讚,叫做糯米紅棗,把紅棗剖開來塞糯米進去,一口吃到糯米的香與紅棗的甜,剛好中和,不過甜也不膩。餐後吃,感覺跟吃喜酒時,在大魚大肉後等待甜點炸湯圓一樣地驚喜啊!
另外補充兩點,有朋友讀完這一系列的文章,問我到底上海有哪些不是書上有點,卻可以特別去的地方。我想這實在沒有固定的答案,因為每個人偏好的旅遊方式不同,旅行的目的也不同。就我自己而言,除了之前介紹的上海工藝美術館必去之外,這趟旅行有兩個遺憾,一是限於時間不夠充裕,周邊的烏鎮、朱家角都沒去成,下趟去希望能補足這個遺憾;二是福州街逛的時間太少,我想之後應該花在那條街上一整天,慢慢細逛每家書店才過癮。除此之外,新天地和田子坊也是我還想再去逛逛的地方,前者有異國風情,後者為藝術市集,在石門巷弄裡穿梭挖寶,很有意思。
▲田子坊被選為2006年中國最佳創意產業園區,坊內一間間的創意商店,展售著各式各樣各國風情的精細藝品,有點像天母商店的感覺,喜歡挖寶的人,不可錯過!
▲對啦!臨走前別忘了去超商買幾包"大白兔奶糖",據說是當地人兒時必吃的糖果,就好像我們小時候都會吃可樂糖一樣。這有40年歷史的奶糖,雖然有點硬,不過還真"奶",難怪有大陸人會有「七粒大白兔奶糖等於一杯牛奶」之說。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