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這本書, 是日人平井信義所著, 對於孩子他提倡”不責駡教育”, 提供自由的空間, 讓孩子自由發揮可能的精力, 才能有”幹勁”即所謂的”意志力”, 自動自發. 表現在行為上就是好奇心,探索行動. 他認為會搗蛋的孩子才是孩子, 才是有幹勁的孩子. 一般認為的好孩子, 乖巧聽話的孩子, 其實會缺乏自由意志的能力, 一旦給予自由便不知要做什麼, 什麼可做, 無法自己決定. 當然自由並非放任, 父母必需適時地告訴孩子所做的事有何感受, 才能真正有體貼的心. 如此的方式教導而非完全的管教. 因為父母並非完人.
例如孩子開始學爬時, 便會亂抽面紙, 因為面紙抽出一張會再出現一張的現象讓他好奇, 於是一直抽, 若是制止他, 即會扼殺了剛萌芽的好奇心. 其實過一陣子待他了解真相後, 這樣的行為即會停止, 父母不用擔心, 用等待, 平常心來養育孩子即可. 孩子就是在不斷的嘗試中逐漸成長. 並没有大叱喝”不可以”的必要, 因為大量的管教會漸漸成為一個不搗蛋的乖寶寶, 没有好奇心也成為没有幹勁的孩子. 若能耐心觀察孩子的搗蛋行為, 可以感受到其創造力, 認同他讓他的創造力更加的發揮, 用幽默感去看他的行為一切也變詼諧與逗趣, 也可以穩定他的情緒.
不過, 若被其搗蛋行為而困擾不已, 則一定要將的感受讓孩子知道, 藉由此舉, 逐漸養成不再做出困擾他人的事來, 並能判斷是否會造成他人的困擾, 這種自我統馭能力與怕被父母責駡而放棄搗蛋念頭是完全不同的. 進而能有責任和體貼的心. 才是自由的意義而非放縱.
孩子就要像個孩子才是幸福
怎樣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就是偶爾搗蛋, 詼諧, 逗趣地耍耍寶, 反抗父母或師長, 與同學吵吵架, 過著像孩子般生氣勃勃生活的孩子. 這些行為都將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改變, 但被”好孩子”印象所誤導的父母們, 卻很容易為此而感到生氣與不安.
若是胸襟開闊的父母, 見到孩子的所作所為, 亦能悠然待之; 但若是主張教養主的父母, 則大多會焦躁不安, 而開始責駡或打起孩子來. 特別是想早點教育孩子的人, 更是心急不已, 往往流於任意的責備, 造成孩子心靈上的陰霾.
這和現在所強調高EQ的教育精神是相符的. 我看完有很大的感受, 因為我常因孩子打翻東西, 或到處亂畫, 把房間弄髒, 而大聲斥責並大發雷霆. 我試著用作者的方式, 把這些行為視為理所當然, 而且有助她的創造力時, 似乎能比較心平氣和的看待, 不會因為稍為的骯髒, 就情緒緊張或女兒不聽話就生氣, 因為少了一點命令, 讓她自己隨性做喜歡的事 (看電視除外).
一切都變的輕鬆多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