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3-1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海基會、海協會2月27日舉行兩岸兩會第十次高層會談,雙方簽署了《地震監測協議》和《氣象合作協議》,對兩岸人民權益有很大的助益。其中較受矚目的是我方提出了陸客中轉議題,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則適時提出了建立「海峽中部航路」的建議,針對這項建議,陸委會副主委兼海基會副董事長張顯耀說,陸客中轉與新增兩岸航線是不同的議題,「不會綁在一起」,而且海峽中線涉及國家安全,「目前沒有任何協調空間」,兩人發言顯得針鋒相對。
兩岸兩會經過十次的高層會商,的確已經建立了相當順暢的協商管道,至今共簽署了21項協議,已經形成了制度化協商的機制,且逐漸邁向「兩塊招牌,一套人馬」的整合型態,將慢慢脫去白手套,進行官式直接互動。但是兩岸在碰觸到主權和國安的議題時,對立面立即出現。顯示兩岸政治互信依然不足。
兩岸航班不足與飛航安全問題,影響兩岸民眾的切身利益,開放陸客中轉問題又涉及我方航空公司與產業發展利益問題,兩岸應該坦誠面對處理。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在這次會談中提到陸客中轉的議題,關係著台灣航空城的發展,也影響兩岸的航運發展,可謂意義重大。2009年兩岸開啟直航之後,台灣民眾就可以到大陸轉機,但是陸客赴美國卻不能在台北中轉。據美國商務部統計,去年有182.8萬陸客人次入境美國,6成從東京、首爾、香港轉機。
華航和長榮多次反應,希望能開放陸客中轉,預估載客量可提升4至6成,產業效益可達400到700億,而且可以提升桃園機場的轉運競爭力,帶動東南亞旅客也來台轉機。海基會甚至訴諸民族情感,「如果東京可以中轉,台北不能中轉,是傷害台灣人民的感情。」這次會談,海協會終於表示高度重視,願意研究可行方案,希望在短期內能夠落實商討。這項結論是此次會談最具效益的成果。
而大陸同時提出縮短兩岸航路、增加航班議題,國台辦更具體提出直接穿越海峽中部的航路。馬曉光說,目前兩岸客運航班已增至828班,但無法滿足每年800萬人次的往來,「開闢兩岸新增航路是一個亟需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航路不足、運輸緊張的確是個問題,繞遠路也浪費不少時間。就像過去兩岸尚未直航之前要經過港澳中轉一樣,明明直飛只要兩個鐘頭卻花了近一天時間中轉。「海峽中部航路」的問題異曲同工。
但是這對台灣來說茲事體大,「海峽中部航路」會直接衝擊台北飛航情報區,張顯耀說「因為牽涉到國家安全」,國家安全的大帽子下,很快就確定「目前沒有協調討論空間」的結論。當然,海峽中線距離最短,如果中共軍機一來,完全沒有預警的時間和空間,尤其大陸最近積極研發的第五代匿蹤型戰機和才曝光的殲-20戰機,速度和戰力驚人。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也說,兩岸開闢新航路有急迫性,但是和陸客中轉分屬兩個議題,不會綁在一起談。
兩岸目前雖然已經逐漸脫離軍事對峙的局面,但是雙方的軍事部署和戰略思維仍以對方為假想敵,尤其台灣,一向以大陸為唯一假想敵,《旺報》曾多次立論認為台灣應該改變以大陸為唯一假想敵的思維,原因即在於兩岸已經脫離了冷戰時期的關係,邁向和平發展的進程。在經貿交流、民眾互動如此頻密的情況下,如果軍事還互相對峙,本身就是很矛盾的現象,雙方將很難坦誠以對。
這次雙方就陸客中轉議題達成共識,大陸也理解我方堅持不開放海峽中線航路的理由,但第三次江陳會達成的《海峽兩岸空運補充協議》在飛行航路條文中規定,雙方同意在台灣海峽北線航路的基礎上開通南線和第二條北線雙向直達航路,並繼續磋商開通其他更便捷的新航路。兩岸經過坦承協商後,可望在此基礎上繼續協商新的航路。
若開放海峽中線可以解決兩岸航路不足、運輸緊張的問題,其思維應該如同當年開放三通一樣,「民之所利利之、民之所好好之」。事實上,這也是考驗兩岸軍事互信的起步。如果兩岸可以飛越對方的飛航情報區,說明兩岸之間的不信任心結完全打開,兩岸還有什麼不能坐下來談的?如果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立之後,「海峽中部航路」的問題也就水到渠成了。
這次兩會的協商充分體現了坦誠交換意見的態度,雙方說明了彼此需求和立場,也達成了最務實的共識。「海峽中部航路」的障礙彰顯著兩岸最核心的互信問題雖然尚未突破,但已經有了好的開始。當務之急是,在兩岸進入官方協商的同時,應該共同以民族大義立信,以大情大理築信,完成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海峽中部航路」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Read more: 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104189#ixzz2ui7pOf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