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Sweet Bye And Bye
讚慕福地歌/甜蜜變奏曲/爵士名曲/秋柳
詞/Sanford Fillmore Bennett
曲/Joseph Philbrick Webster
譯者不詳
新編讚美詩375讚慕福地歌
There's a land that is fairer than day, 有一地比白日更光彩,
And by faith we can see it afar, 雖遙遠我因信望得見,
For the father waits over the way,我天父在那地常等待,
To prepare us a dwelling place there. 已為我備安宅于裡邊。
In the sweet by and by, 到那日,樂無比,
We shall meet on that beautiful shore, 同眾聖得聚會在福地。
In the sweet by and by, 到那日,樂無比,
We shall meet on that beautiful shore. 同眾聖得聚會在福地。
We shall sing on that beautiful shore我必隨眾聖徒到福地,
The melodious songs of the blessed, 聲和諧歌新詩稱揚主,
And our spirits shall sorrow no more, 心快樂得永遠的生命,
Not a sigh for the blessing of rest. 再無懼也無憂更無苦。
In the sweet by and by, 到那日,樂無比,
We shall meet on that beautiful shore, 同眾聖得聚會在福地。
In the sweet by and by, 到那日,樂無比,
We shall meet on that beautiful shore. 同眾聖得聚會在福地。
To our bountiful father above, 我聖父在高天何慈愛,
We will offer our tribute of praise將至尊獨生子降世間,
For the glorious gift of his love開福源一直流至萬代,
And the blessings that hallow our days. 我終身要讚美主恩典。
In the sweet by and by, 到那日,樂無比,
We shall meet on that beautiful shore, 同眾聖得聚會在福地。
In the sweet by and by, 到那日,樂無比,
We shall meet on that beautiful shore. 同眾聖得聚會在福地。
此曲後來由史第爾(Walter Crittenden Stier)將之改編成一首鋼琴變奏曲,
稱為甜蜜變奏曲(Sweet bye and bye – variations)
Sweet Bye and Bye - by Walter C. Stier
福音歌曲與爵士的交錯-沉重又狂放的進行曲
爵士樂約在十九世紀就已經略具雛形,早期並無完整的形式與風格。在20世紀初期的美國爵士樂開始成長發展。20世紀初期在美國南方紐奧良,由一些退伍的軍樂隊員所演變成的街頭樂隊,可算是最早的爵士樂。
巧合的是In the Sweet Bye and Bye 的作詞者班尼特正是一名南北戰爭後解甲歸田的退役少尉,加以早期爵士樂除了新創作品外,多會借用其他樂種的曲目(repertory),在原來的主調裡自由揮灑、即興演繹。在這種背景下In the Sweet Bye and Bye 會從福音詩歌變身為爵士名曲,也就不足為奇了。
In Sweet Bye and Bye 的意境及優美旋律也讓此曲成為喪禮樂隊必備曲目,但隨著爵士即興元素的加入,樂曲也從西梭米葬儀樂隊緩慢沉重的送葬節拍,演變成為紐奧良銅管樂隊街頭遊行時的喧鬧狂放風格。
爵士版:
Phil Mason's N. O. All-Stars "In The Sweet Bye And Bye"
Sammy Rimington - "In The Sweet Bye and Bye"
福音詩歌漂洋過海成「秋柳」
1912年出版的重編學校唱歌第二集中,有一首由沈心工填詞的「客來」,這是最早借用In the Sweet Bye and Bye 並未廣為傳唱。反而是這首由弘一法師李叔同根據In the Sweet Bye and Bye 的曲調填詞而成的「秋柳」,從民國初年一直傳唱到六十年左右。
秋柳就如同李大師另一首名作送別一樣,是中、小學生耳熟能詳的歌曲之一。在1927年豐子愷所編的《中文名歌五十曲》、1929年裘夢痕編的《中等學校唱歌》以及1931年翁之琴編的《小歌曲》中都曾收錄秋柳一曲。而在1958年豐子愷所編的《李叔同歌曲集》中,則收錄了李大師所編創的大部份歌曲。
李叔同以秋天堤岸邊柳樹落葉飄的景色,象徵人一旦年老體衰,回首往昔,景物已非,發展出和原曲In the Sweet Bye and Bye 全然不同的意境。這是由於李大師擁有中國古典文學的底蘊又具備西方音樂的素養,所以其填詞之歌曲在歌詞意境,曲調配置,均特別注意四聲音調的音韻與節奏,藉此使得詞曲能緊密結合。李大師這種中西合璧的特色,對當時中國音樂的創作與發展起了一定的帶頭作用。
秋柳 (合唱版) 詞/李叔同 曲/J. P. Webster
∣1•2∣32•121•6∣5- -1•2∣33•355•3∣2- -1•2∣
堤 邊 柳到 秋天葉 亂 飄。 葉 落 盡只 剩得細 枝 條。 想 當
∣32•121•6∣5- -1•2∣32•12 1•7∣1- - 3•4∣
日綠 蔭蔭春 光 好。 今 日 裡冷 清清 秋 色 老。 風 淒
∣5- -5•3∣2- -2•3∣44•443•2∣3- -1•3∣5- -3•2∣
淒 雨 淒 淒 君 不 見眼 前景已 全 非。 眼 前 景 已 全
∣1- -7•6∣51•32 1•7∣1- - -∣
非 一 思 量 一 回首 不 勝 悲。
小時唱這首歌,只是唱著唸著,而今白髮空恨,方能體會那股悲切之情
很難想像美國 Joseph P. Webster 在1868年所寫的 In the sweet bye and bye 本只是傳教的一首讚美詩歌,會在地球另一端由李叔同換上了一股愁緒!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