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1-31 11:12:50| 人氣5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伊朗與西亞世界》英國的西亞政策及其脫歐思維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伊朗與西亞世界》英國的西亞政策及其脫歐思維

英國在20世紀的冷戰期間不得不退出西亞後,仍意圖再次擁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就算不能當主角,也要有發聲的機會。英國必須比以前還要更和美國站在一起,以免在「脫歐」之後成為歐羅巴孤兒。20世紀大英帝國在西亞被諸多穆斯林下逐客令,但到了21世紀英國仍然掙扎著以不同的身份與地位重回這個地區。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2020-01-30 16:47

英國是19世紀稱霸海上的強權,控制埃及、亞丁、伊朗南部的同時,也殖民印度,亞洲水域與大半個亞洲陸地都在其掌握之下,擁有「日不落國」的美名,是為近代的世界級帝國,只是其影響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便開始衰弱至今。今日英國在西亞出現「刷存在感」的表現,與近年來的「脫歐」(Brexit)是否有關?而今日美國的霸權面對中國、印度、伊朗的對抗,往後能否穩住?是否就此步入黃昏?或可藉英國的歷史經驗來略知一二。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英國先是失去在巴勒斯坦(Palestine)的影響力。儘管1917年英國外交部長貝爾福(Arthur Balfour)的《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表示願意協助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但隨後當地阿拉伯人與猶太移民之間的衝突,連帶讓猶太人也不滿英國的無能。1947年,英國便將巴勒斯坦問題提交聯合國(United Nations),隔年猶太復國主義者(Zionist)建國以色列,繼續與鄰近的阿拉伯國家對抗,造成至今仍無解的阿以問題。

1950年代初期,英國在外交上面臨兩大衝擊。一是1951年伊朗的石油國有化政策。20世紀初期,英國人達西(William Knox D’Arcy)在伊朗投資的石油工程取得成功後,1909年有英國波斯石油公司(Anglo-Persian Oil Company, APOC)成立,這是西亞地區現代石油史的開端,英國自此握有大量伊朗石油利潤。1951年擔任伊朗首相的穆沙迪克(Mohammad Mossadiq)主張石油國有化,要把英國波斯石油公司趕出伊朗,使英國在西亞的優勢缺了一角。二是埃及的反撲。連通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與紅海(Red Sea)的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原本在英國控制之下,但埃及人於二戰之後獨立成功,最有影響力的埃及軍人納塞爾(Gamal Abdel Nasser)擔任埃及總統後,宣布蘇伊士運河國有化,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爆發,一如伊朗的石油國有化政策,重創英國於該區域的優勢。

英國擁有「日不落國」的美名,是近代的世界級帝國,只是其影響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便開始衰弱至今。今日英國在西亞出現「刷存在感」的表現,與近年來的「脫歐」是否有關?(REUTERS)

到了1970年代,英國先後離開了科威特、亞丁,自此在西亞地區再也無優勢,霸權地位由美國頂替。近代以來的西亞歷史,與英國在亞洲水域發展的歷史密切相關。然而,大英帝國衰退之後,並不代表就不再搭理這些不得不割捨的「舊愛」。前年春天沙烏地阿拉伯的王儲穆罕默德(Mohammad bin Salman)出訪英國,沙英之間戰鬥機與金錢的交易,改變了以往兩方的關係。過去英國在阿拉伯世界佔有優勢,阿拉伯半島的紹德家族(Saud)在20世紀初期逐漸壯大,在建國(即沙烏地阿拉伯)後便試圖與美國接觸以排擠英國。但時至今日,我們可以看到英沙的關係變化,由以往的敵對轉為合作,確明顯地出現位階轉換-沙烏地具有主導地位,英國反而像是在找尋「脫歐」之後的財源。

沙烏地建國之際,並未能進入阿拉伯半島最南端的葉門地區(包括亞丁)。能夠掌握整個葉門,沙烏地就更能在亞丁與阿拉伯海(Arabian Sea)稱霸,也能有機會成為一部分亞洲水域的強權,這也是從20世紀迄今葉門的統一與戰爭歷程,都有沙烏地參與的原因。這幾年沙烏地與英國的合作中,英國也對沙烏地輸出軍火,透露出的或許是儘管不再有絕對優勢,但英國仍試圖維繫自己在亞丁與阿拉伯海的影響力。

近期英國財政部宣布將凍結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的資金,以對抗恐怖主義,同時把矛頭指向真主黨的「金主」伊朗。1948年以色列的建國,對阿拉伯人而言是場災難(Nakba),英國難辭其咎,《貝爾福宣言》更是遺臭萬年。往後美國與以色列關係愈趨緊密,巴勒斯坦也成了美國需要管理的問題,今日美國幾乎是無條件保護以色列,任何敵對以色列的國家與組織,等同是與美國為敵。1980年代成立的真主黨,目標是對抗以色列,也就成了美國的敵人,而在1979年持反美立場的伊朗,資助真主黨等同是「反美抗以」。曾有英國政策評論說道,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試圖分散國內反對派的注意力,特別關注些不應該關注的國外事務,像是英國批判真主黨與伊朗,等於是偏向以色列一方,也顯露出其決策路線選擇依靠美國的意涵。

前年春天沙烏地阿拉伯的王儲穆罕默德出訪英國,沙英之間戰鬥機與金錢的交易,改變了以往兩方的關係。(AFP)

從上述英國對西亞事務的態度來看,他們的「脫歐」思維便是與美國同一鼻孔出氣。由此也可見,英國在20世紀的冷戰期間不得不退出西亞後,仍意圖再次擁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就算不能當主角,也要有發聲的機會。英國必須比以前還要更和美國站在一起,以免在「脫歐」之後成為歐羅巴孤兒。20世紀大英帝國在西亞被諸多穆斯林下逐客令,但到了21世紀英國仍然掙扎著以不同的身份與地位重回這個地區。

但是,美國真的有肩膀可以讓英國靠嗎?美國在西亞的優勢是否也已逐漸衰退?美國的人類學學者大衛范恩(David Vine)所著的《基地帝國》(Base Nation),內容是美國長久以來在各地設置軍事基地,無論規模大小,都建立了美國在世界各地的權威。只是當冷戰結束之後,這些基地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財力與人力的大量消耗,開始經不起輿論的質疑。陸續遭到當地人批判反彈、或時間到了必須離開、或者撐不下去的美軍基地,還能讓這個「基地帝國」維持多久榮景?

現在美國的情況,似乎如同上個世代的英國。很顯然地,帝國的命運不會永久不變,其建立的模式與價值觀,很有可能隨著帝國勢力衰退而漸漸失靈與落伍。可再思考的是,今日的美國會想讓英國依靠嗎?英國向美國靠攏的「脫歐」思維會是穩住國家聲望的萬靈丹嗎?

原始網站:伊朗與西亞世界》英國的西亞政策及其脫歐思維

台長: Rex Wu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