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9-11 14:15:12| 人氣3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小書籤]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本書翻譯自法國巴黎Seuiltj出版社1995年的《Roland Barthes par Roland Barthes》(原書初版於1975年)。熟悉《戀人絮語》的讀者,對《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裡片段、瑣碎、不連貫,如汪洋中群島般散佈的結構句法、命題,應該不陌生;只是並沒有什麼「戀人的話」作為解構的文本,這回文本是他本人--羅蘭巴特。

有人問我「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是什麼意思?是論他這個人--生平種種或性格自剖?還是論他腦袋裡的東西—解構主義、結構主義、符號學、解釋學?我想,都不全然是。開頭一疊作者的舊照片,彷彿很有誠意要攤開他這個人的「無創造性生命紀錄」,但作者從中看到的是「主體的裂縫」,打開始便說這些照片被挑出的理由只是莫名地令他著迷,因此「我對這些照片的說明,無非是出於虛構而已。」(P.7)

接下來羅蘭巴特以隨筆似的筆調,援引他的童年、他的生活片段與對話、偏頭痛、朋友、我喜歡與我不喜歡….,也談卓別林、布萊希特、福樓拜、劇場、烏扥邦、性欲、語言、文字,彈琴時所思考的「吻合」,畫圖時思考「片段的循環」問題等等;談觀念,也談他寫過的書:《s/z》、《薩德、傅立葉、羅耀拉》、《流行體系》、《寫作的零度》……等等(羅蘭巴特說凡涉及事實陳述總不免「等等」為結,表示無限延伸的存在。);但皆非結構性的「解釋」,主詞也跳躍於「我」開頭或「他」為首的主述,顛覆著詮釋者與被詮釋者的關係。

因此我想,羅蘭巴特能迥異於為解釋一種現象、或一種說法而存在的說法,是他巧妙地閃避了攀附於事實、現象與理論之上的理論,當該現象或學說已不存在或過時,攀附其上的理論亦隨之凋零的危險。羅蘭巴特的絮語、隨筆,永遠可以零散撿起來重看,他能讓你思索每件看似平凡無奇的瑣事、碎語之中,隱藏的裂縫。

我必須承認我對羅蘭巴特的「作品」(他於寫作和作品之間亦看見那道無法跨越的鴻溝),從來不能從頭到尾、一氣呵成閱讀;總是隨便翻開一頁,就跳動著亂讀起來,然後又每每被其轉即乍現的靈光所驚:人生中的「同意」和「選擇」有什麼重大差別(p.56)?契約如何禮讚著中產階級「有來有往」的價值體系、合法化以牙還牙的行為(p.71)?說「我愛你」無非是以過分的強調來掩飾慾望的失敗(p.141)……等等;或隨著羅蘭巴特,從與麵包店老闆的對話裡領悟到:「沒有一種東西比氣氛更具文化性,沒有一樣東西比天氣更具意識型態」(p.226);從膠捲字源「沒有毛孔的皮膚」,延伸其不斷往前跑、喋喋不休的敘述性上的限制(p.66);從卓別林的影片觀察人類文化的「複數性格」(p.65)……。

我也說不明白我是被其智慧、概念,還是為其文字修辭所眩惑;就像是意義依附於語言文字還魂,或「主體是語言創造的效果」?(正足以見我對二元對立的概念有引用癖好,就像造物者對對稱性的癖好般)我不知道;但仍不妨礙我閱讀羅蘭巴特。

我不能解釋羅蘭巴特,也許連羅蘭巴特自己也不。但我可以援引羅蘭巴特:「我說話,我把自己藏在一個陳述情況的霧中,」,「我在我的述說中使用了對話逃遁」,「這種顛覆為語言所特許,卻不為社會所包容」。(P.213)「只要文字、命題、觀念等成為一種穩定狀態,成為老套之時,他即加以捨棄。」(P.70)

羅蘭巴特旁徵博引,就是拒絕老套。

台長: 酷月
人氣(3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