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11-13 17:39:23| 人氣1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疾病威脅生命安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黃睦翔醫師表示,人年紀大動脈壁會因脂肪堆積而逐漸淤積阻塞,就是所謂「動脈血管粥狀硬化」,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會產生狹心症(心絞痛),而發生在非心臟部位的周邊血管則稱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其中又以下肢動脈狹窄的發生率最高,輕者肢體末梢疼痛,嚴重時則會產生肢體缺血、冰冷、蒼白或壞疽,甚至有高死亡率。

黃睦翔醫師舉六十六歲長期洗腎的糖尿病患者李先生為例,指李先生數年前因左腳傷口感染做了膝蓋下切除手術,之後接受義肢裝置並逐步復建,生活漸漸恢復正常;然而,李先生發生過一次心肌梗塞,經成大醫院心血管團隊緊急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後來他的右腳也出現傷口且癒合不佳,於是再次找上成大團隊打通阻塞的右腿血管並置放支架,傷口終於逐漸癒合,也免於再次截肢。

黃睦翔醫師表示,下肢動脈狹窄嚴重阻塞者有四成會出現間歇性跛行,其中有四%病患在五年內面臨需要截肢,七%病患在五年內需要接受介入性治療。另有約一成患者會出現肢端缺血危症,休息時下肢都會疼痛,或出現慢性無法癒合之傷口、潰爛、潰瘍、壞疽等,病人一年內的死亡率將近二十五%,若已嚴重到須要截肢的程度,則一年內的死亡率甚至高達四十五%。

而患有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病患也常合併有心臟或腦部血管疾病。根據統計,三十七至五十%的病患伴隨有腦血管疾病或心臟血管疾病,十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為正常人的四倍,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亦為常人的二至三倍。因此,黃睦翔醫師指出,除了要注意肢體的症狀,也要小心有否心絞痛或暫時性腦部缺性、甚至腦中風的症狀,加強危險因子的控制。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高危險因子主要有四項:一、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根據研究,四十至五十九歲年齡層的發生率為二點五%,而到七十至七十九歲的發生率則暴漲到十八點八%。雖然此一因子無法控制,但應多加留意相關症狀的出現。二、吸菸:會大幅增加血管阻塞疾病的風險達二至六倍,而超過八成的患者有吸菸的病史。三、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其中的高血糖(即糖尿病)會顯著增加風險二至四倍,高血壓及高血脂症統計顯示增加風險一點五至二倍。四、洗腎病患:增加風險約七至八倍。

黃睦翔醫師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治療,首要就是控制危險因子,包括戒菸、控制血壓、血糖與血脂,並做適度的運動訓練,以改善肢體的血流量,其改善程度可與藥物相當,是安全、經濟且有效的治療方式。除了以上個人可做的「治療」之外,必要時可依病情狀況,由醫師提供藥物治療,並視其況進行侵入性的經皮導管血管整形術、外科血管重建或繞道手術。

黃睦翔醫師提醒指出,平時應要注意下肢周邊動脈血管發生阻塞會產生的症狀,輕度阻塞或許毫無症狀,但有的會略感下肢酸麻冰冷;中度阻塞者就可能出現漸歇性跛行,走一段路後會有腿部痠麻疼痛,休息片刻後血液循環恢復足夠,就又能繼續往前走,整個過程中會一再反複出現同樣症狀,甚至會有無法癒合的傷口等,一定要儘快就醫,千萬不要等到嚴重阻塞出現肢端缺血危症,屆時將面高死亡率威脅。

台長: coolanews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