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2-24 23:26:03| 人氣9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淺談現代醫學治療頭頸部血管疾病的微創技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成大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哲肇指出,頭頸部血管疾病介入治療之特點,在於體表創口小、安全、有效,並且能大幅縮短住院時間,尤其相對於外科手術而言,介入治療不需要將病灶顯露在外,且大部分可以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進行,可降低麻醉風險。

  張哲肇醫師說,「介入治療」的概念,起源於美國的放射學專家Margulis在一九六七年撰寫並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AJR》的文章,以「介入放射學」為此一新興技術命名,並將其定義為「藉由放射線透視導引下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技術」。

  介入放射學,隨著時代的變遷、醫療技術的進步,直至今日醫療已習慣用「介入治療」一詞來涵蓋「以影像設備(X光機、電腦斷層、磁振造影、超音波等)引導,經表皮、經血管,或經人體原有的管道,對於病灶進行之微創治療方式」。像早已廣為人知的心臟冠狀動脈氣球擴張或支架置放術、肝腫瘤血管栓塞術、以及脊椎椎體成形術等,均屬於介入治療之範疇。

  由於醫療科技與工藝技術的進步,使得頭頸部血管疾病介入治療安全性,得以大幅提升,讓介入治療成為頭頸部血管疾病的一種微創、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

  顱內動脈瘤的治療自一九九五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認可使用白金纖維環栓塞以治療不適合手術的動脈瘤後,介入治療進行栓塞,已與手術開顱夾除動脈瘤,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外造成腦中風的常見原因之一的頸動脈狹窄,介入治療進行頸動脈氣球擴張術與頸動脈支架的置放,也造福許多不適合接受傳統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病患。

  張哲肇醫師舉案例說明指出,一名六十五歲曾女士,本身患有心臟冠狀動脈狹窄,曾接受過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去年因急性梗塞性腦中風住院,於住院治療期間發現雙側內頸動脈均有嚴重的動脈狹窄情形。因動脈狹窄已造成動脈管徑縮小超過六十%,並且於最近半年內發生腦中風,符合健保給付進行頸動脈支架置放之規範。曾女士在中風急性期過後,即接受了頸動脈氣球擴張術與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已有效改善其頸動脈狹窄之問題。

  張哲肇醫師指出,頭頸部血管內介入治療於近年來最重大的進展,則是近二年來已有多篇發表於各大國際期刊的臨床研究表明,腦部大血管阻塞造成腦中風的病患,其身體狀況與影像檢查結果適宜者,於「六小時」內以血管內介入治療方式,進行經動脈支架取栓術或血栓抽吸術後,病患亦有較高的機會獲得較良好的預後,獲得較佳之生活功能。

  而健保署自二0一六年二月一日起,亦將經動脈取栓支架列入健保給付範圍內,對於適合接受此類治療之中風病患而言,乃是一大福音。

  張哲肇醫師強調,頭頸部血管內介入治療雖然創口小,安全性亦高,但仍有可能發生如腦中風,或顱內血管病灶破裂造成顱內出血等嚴重併發症。此類併發症皆需要神經外科醫師進行後續處理,所以除神經外科醫師外,需與放射診斷科醫師合作進行介入治療,若有不幸發生嚴重併發症之情形時,可即刻進行必要之處理,盡可能的減少併發症所造成之傷害。

台長: coolanews
人氣(92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醫藥衛生 |
此分類下一篇:林啟禎醫師出新書義賣所得助災民
此分類上一篇:「天生的瘀青」蒙古斑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