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1-12 08:48:28| 人氣3,1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單騎鐵馬御風行小心「車把麻痺症候群」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近年來由於國際原油價格居高不下,加上節能減碳觀念的倡導,以單車取代汽機車作為代步工具成為一股新潮流,加上樂活概念的推廣,騎單車亦成為新興的全民運動,郭綜合醫院復健科陳柏宏主任指出,民眾在享受「單騎鐵馬御風行」之同時,也應小心「車把麻痺症候群」發生。
  陳柏宏主任說,根據運動生理學的觀點,騎單車包含有氧及無氧運動,可同時提升心肺與肌肉耐力及瞬間爆發力;然而,隨著單車熱的興起,相關的運動傷害病例也隨之增加。「車把麻痺症候群」,就是單車族運動傷害所造成。
  一名三十八歲的王姓工程師,因雙手動作變得笨拙,且有陣發性抽筋現象及手部小肌肉萎縮情形而就診,王某每天騎自行車至少一小時,持續三年多。進一步理學檢查發現兩側手部小肌肉肌力變差,且明顯萎縮,但感覺正常;經安排神經電生理檢查,結果顯示兩側腕關節處尺神經病變。經暫停自行車運動,接受復健物理治療及藥物治療,門診持續追蹤治療,三個月後症狀完全消失,並恢復正常活動及工作。
  陳柏宏主任表示,自行車運動傷害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包括急性外傷、過度使用性損傷及環境性傷害。其中過度使用性損傷是一般復健科門診最常見的自行車運動傷害。根據統計,有五十一%的民眾,及高達八十五%的競賽型選手,曾經經歷過因長期騎乘自行車導致的運動傷害。自行車手上肢發生運動傷害的比例是下肢的二倍,同時高達七成長距離自行車手,曾經有過因神經壓迫導致手麻的症狀。
  「車把麻痺症候群」是腕關節處尺神經病變,是一種單車族常見的疾病。「尺神經」的神經纖維源自於頸椎第八節及胸椎第一節神經根,經過內側臂神經叢之後分支成為尺神經,走在上臂和前臂的內側,終止於手掌內側。在經過腕關節內側時,會通過一個由鉤狀骨和豆狀骨及橫誇於上方的韌帶形成的「蓋恩隧道」,這也是「車把麻痺症候群」發生的位置。
  因為尺神經主要的功能包括運動功能、感覺功能,「車把麻痺症候群」的症狀包括手部精細動作變得笨拙以及手掌內側的感覺變得遲鈍或有刺痛感。雖然「車把麻痺症候群」好發於單車族,但中長距離自行車手、各種手持器械的技工、長時間滑鼠使用者、電視遊樂器愛好者、長期輪椅使用者都是好發群。
  陳柏宏主任說,患者就診後經過病史詢問、理學及神經學檢查就可獲得初步診斷。但如果要進一步確定診斷,則需接受神經電生理的檢查,包括神經傳導和針極肌電圖的檢查。一旦確定是「車把麻痺症候群」後,治療建議以非手術的保守治療為主,包括休息,避免造成重覆性壓力的活動。藥物治療:抗發炎藥物、維他命B物理治療、手腕副木。至於因為腫瘤(包括腱鞘囊腫)、骨折或脫臼壓迫神經造成「車把麻痺症候群」的患者則需要手術治療。大約有十至二十%因過度使用性損傷造成「車把麻痺症候群」的患者只用保守治療無法治癒,則仍需進行手術治療。「車把麻痺症候群」是一種預後十分良好的疾病,非手術治療患者通常一至三個月可以恢復正常工作及運動。
  陳柏宏主任指出,建議單車族應調整騎乘姿勢,上半身不要過度前傾,導致手腕壓力過大。使用車把或手套軟墊,騎乘途中適度休息,多做復健運動,如肩頸關節運動、手腕關節運動、手部肌力運動。
  陳柏宏主任強調,「車把麻痺症候群」一旦出現症狀,儘早就醫可以早期獲得確診及治療,並排除其他相對嚴重的疾病,早期診斷治療預後十分良好,經過適當調整騎乘姿勢及正確運動,方能真正享受鐵馬御風的快感。

台長: coolanews
人氣(3,13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醫藥衛生 |
此分類下一篇:成大醫院「希望與願景之橋」陶版藝術牆溫馨隆重揭幕
此分類上一篇:「頻尿」還「多尿」?學會辨識免得多受檢查之苦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