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from Warwick Arts Centre Gallery)
整場75分鐘. 大概睡了20分鐘. 一開始打盹. 後來就直接靠在椅子上睡了. 啊~ 舒服的椅墊.
簡單.樸實. 音樂以人聲, 大提琴及打擊樂(手鼓)為主. 令人驚奇的是, 在如此簡單的背景音樂下, 舞者居然可以表達出舞蹈的力與美, 或者是, 舞蹈襯托了那些跳躍的音符. 舞蹈動作運用了些太極跟功夫, 但動作很圓滑流線.
這場表演有強烈的故事性, 感覺融合了印度佛教及中國禪的精神. 讓我覺得很"雲門". 中間有對白, 主要在描述"let me tell you a story"中那個有關母親的故事. 因為睡著, 我不是很清楚整個故事架構, 不過舞者的肢體動作如: 用一隻手跟一隻腳在舞台上移動, 還要這樣倒立講話, 實在讓我覺得..."天呀~ 別再虐待他們了", 能擺出這種動作還支撐那麼久, 這簡直不是人嘛!
最後的收場結束在跟之前氣氛都很不搭干的"what's a wonderful world"裡, 所有的舞者在Louis Armstrong沙啞又溫軟的歌聲中打滾, 地板上呈現的是一群人看似掙扎痛苦的抽動, 跟what's a wonderful world這歌詞實在是一大對比啊. 不管怎樣, 結尾出現這種音樂就夠讓我驚喜了.
是說我們都在這個看似美麗的世界掙扎的生存著嗎? 還是說我們都掙扎地去追求那個美麗的世界?
不懂. 問ponpon. 她說看舞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我覺得是什麼就是什麼.
好吧~ 不爭標準答案. 反正我睡了那麼久也沒資格啊~
*related news from liberty times (let's have some professional critics, at least :)
(自由時報記者王淩莉□臺北報導)
兩年前初次訪台的青年舞蹈家阿喀郎,以俐落飽滿的肢體能量及豐沛的舞臺光線變化,讓臺灣觀眾對他印象深刻。這次他帶來新作《ma》,同樣強調舞臺光線設計,肢體表現卻不同於前次的線條感,在能量與動力下表露圓弧的柔性美。
今年五月才剛滿三十歲的印裔英籍舞蹈家阿喀郎,創作能量飽滿,身體精力也正值巔峰,是當今國際舞壇中相當令人矚目的舞蹈家。他二年前來台演出的作品《倘若》,運用許多幾何線條傳達肢體能量,透過光影轉化與爆發力十足的舞蹈語彙,傳達出印度毀滅之神「濕婆」的意象。這次帶來的作品《ma》所表達的是結合古印度愛之神與西方超現實融合的面貌。
舞臺燈光仍是設計的要角,從芥茉綠到日光色調,再搭配地板上的樹影,光線變化與舞臺裝置環繞著大地主題,從天幕降下的袋狀物是一包包的「種子」,對觀眾而言,這些種子包有時看來也像區隔舞臺空間的背景幕。阿喀郎說,「ma」在孟加拉語裏是媽媽的意思,由於母親來自孟加拉,他以這個字來傳達大地之母的概念,全舞探索大地與人類之間的關係,進而反思人對環境的破壞。
七歲就開始學印度傳統舞蹈卡達克的阿喀郎,舞臺上的肢體表現融貫東西,《ma》的動作元素來自卡達克肢體語彙,也為了傳達人與地的關係,舞者有許多接近地板,甚至觸地、強調下盤的動作,並且透過圓孤的動作語彙表達柔性意象。
阿喀郎此次運用南印度擊樂與大提琴、人聲現場表演,由舞者身體、音樂家的演奏與安排的說書人角色,刻畫出人類與大地互動的意象。除了現場音樂搭配外,也安排義大利作曲家R. Nova所譜的電子音樂,增加神秘的後現代風味。
《ma》是阿喀郎今年最大的製作,五月底才獲邀為新加坡藝術節開幕演出,在維多利亞劇院連滿三場。阿喀郎表示他要做的是打破界線與模糊界線,並且在兩種極端中求平衡。他說:「與其說融合,不如說是一種混亂。」今晚演出後,阿喀郎有場「演後座談」。演出時間為九月二十三日到二十五日,地點在臺北新舞臺。
阿喀郎以《ma》表現大地與人的關係,燈光變化與肢體親地性是主要特色。
文章定位:
人氣(26)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