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一篇心得這麼晚才PO出來,嘿嘿~其實是因為我把去參加溪頭幹訓的心得放在這一週的週誌裡,所以才遲至現在才完成~那,碧小雲就直接把週誌內容複製上來和大家分享囉^^
上週六日,跟著一信和弘中下溪頭舉辦協會理事長幹訓,課程從星期六下午到隔日中午,行程排得很緊湊,連星期六晚上都排了一堂有關財務的課程,還有之後星空夜語的活動。看著這些大多有把年紀的理事長們認真地參與課程,就覺得很感動,實在很好奇,是什麼樣的動力讓這些家長們願意持續長時間投入這樣的活動之中。
一信說,其實這些家長蠻幸福的,因為若是像一般的成年人不太可能到了這年紀還有機會參加這樣的活動,也不太有機會認識這麼多可以彼此互相關心、支持的朋友;我想,有了一個特別的孩子,連帶地家長的生命都因此改觀不同了,這應該是這些心智障礙者的家長所獲得的額外福利吧。
晚上,回去寢室盥洗後又出來和家長們喝酒聊天,聽著家長們分享他們帶小孩的經驗或是各自協會發展運作的情形,一邊喝著58度金門高粱一邊抬槓這樣的輕鬆氣氛實在是很吸引人,很容易拉近彼此的距離讓人與人之間變得靠近;當然,同樣身為理事長,也會有很多的經驗和想法可以交流和傳承。我想,這次的幹訓很大一部分期待是希望能夠創造這樣分享的一個平台和機會吧!
而這二天活動下來,其實最有感覺的是最後綜合座談時台東縣智障者家長協會理事長所分享的,她說她十年前來溪頭參加幹訓的時候十分有鬥志,而十年後的現在卻是腦袋一片空白,過去奮鬥的對象是政府,現在要努力的則是協會的家長和老幹新枝傳承的問題。是啊,大環境一直不斷在變,整個服務輸送的模式也是不斷在改變,協會的人員也可能是來來去去在變動著,如何在變動中找到發展的平衡,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了。
我想,就像學生選擇參加什麼社團一樣,初始選擇加入時可能都是懷抱著某些期待,而參加之後,或許是因為這個社團能夠滿足原先加入的期待、或許是在這兒遇上了投契的夥伴,也或許是在這兒可以有所成長...所以促使自己持續留在這個社團裡面。而我猜,協會的家長們應該也是這樣吧,當初可能是抱著一份期待而加入協會,如果如預期般的一拍即合,或許就可能長時間投入,而若是發現協會不如原先預期,就可能會選擇離開再不然就投入改革之途,無所謂對錯,就是個人的選擇。當然,我想創會的那些成員,對於組織一定是有著較高的向心力,畢竟是在資源最少最克難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的,而之後加入的成員,沒能參與到奮鬥的那一段歷史,又面對著很多元的服務選擇,還有許多外在因素如時間、金錢等,因此要吸引他們留下,可能就需要營造一種氣氛或是滿足成員的需求吧?!不過,加上了環境和人事本身的變數後,協會要運作得好,可能就又困難了些。所以我很喜歡這次幹訓所營造出來的感覺,會讓參與者覺得自己這樣的投入是很有意義的,也讓成員有機會去思考目前所做和當初原始的初衷是否相同,充電之後再出發,唯有自己肯定自己所為的價值,工作起來才會有衝勁和活力,帶頭者有鬥志,也才能將這樣的情緒感染給其他成員,也難怪領導者的選擇是這麼地重要了。
另外,之前在總會網站上有看到,各協會家長會員的總合從92年度起就是呈現負成長的情況,或許造成這結果的其中一個原因會是因為現在的家長有了比較多的選擇,像上次一信也說,孩子在機構上課的家長,可能就不會加入協會,因為機構裡也會提供像家庭支持、福利資訊及資源轉介這樣的服務。所以我在想,可能還是要回歸到協會成立時最原始的那個使命和宗旨吧,或許大家都有熱忱都想付出,可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先確定會務主要發展方向和定位才會比較能夠聚焦吧。不過真要討論下去,可能還要回到協會到底要不要提供直接服務這樣的爭議上,提供服務或許可以直接回應家長的需求、也比較能夠取得資源,不過可能就會影響到身為第三部門監督政府這樣的立場,該如何平衡之中的角色,果然很難下定論。
不過以我自己的想法,我倒是不希望協會去提供直接服務,畢竟目前提供直接服務的單位已經不少(雖然因著城鄉差距品質上良莠不齊),不過真正能帶給家長們一些權益概念或是發聲的組織實在不多,而協會本身就是由家長組成這樣的特質其實是個很大的優勢,我們口口聲聲說倡議談充權,那不如就讓協會穩穩地扮演這樣的角色,把屬於家長團體不同於其他單位的特色展現出來,如此也可以做些市場區隔。
但是我想實際上運作一定不是那麼樣地單純簡單,在變動的過程中,或許就像總會理事長所言,「不要想太多,認為可行就去做,做了再說!」。
PS.照片是那天幹訓結束後的大合照,希望十年後的溪頭之約,碧小雲我也還會在照片中出現^^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