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四月十六日,美國目睹了史上傷亡人數最多的校園槍擊案件。一位二十三歲的南韓學生在兩小時內殺死了三十二個人並舉槍自盡。這起槍擊事件震驚美國社會,各個電視媒體及報紙大幅度報導這個學生的瘋狂行為還有他異常之處,試圖要為這件校園喋血事件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有媒體指出,他是因為感情創傷所以下手;另外媒體則是從他原先就有的暴力傾向著手;其他媒體則是怪罪韓國暴力電影給了這位學生犯罪的靈感。
我們無法得知事實的真相,因為他已經自殺身亡。這事件卻引起熱烈討論,其中包含在美國擁有槍枝的問題。不過我個人有興趣的是,一個亞洲學生的融入問題。這個問題牽涉到數個社會問題:美國的移民政策、美國的社會貧富不均、亞洲人以及其他移民的融入議題。
先從美國移民政策及對外國人的方式談起。美國之所以強大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早期西部墾荒的時候,墾荒的精神是歡迎移民的,早期的美國是一個象徵包容的地方,但美國漸漸地開始對移民有所管制。移民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移民的經濟環境也形成一個社會上的議題。自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政府更是加強對外國旅客、外國學生及勞工的控制,學生如果沒有獎學金或是沒有在校園工作就沒有社會安全號碼(Social Security Number),沒有這個號碼就連辦手機都是一個麻煩,沒有這個號碼也不能擁有美國信用卡,造成日常生活的困擾。外國人普遍感到美國政府及社會對外國人不是那麼歡迎。美國貿易跟經濟現在保護主義漸起,覺得外國企業以及外國人搶走了工作機會。在一個全球化的年代,應該是一個勞工可以自由流動的世界,但是現在勞工面臨的反而越來越嚴格的管制。這樣的政策跟心態對一個國家的強盛將會有負面的影響。
再者,美國的社會不均,階級分隔大而且流動不易。拉丁裔、非洲裔以及華裔的收入普遍還是比白種人低。父母的收入跟小孩的學業成就成正比,有錢的父母對子女的成就比較在意,有錢的家庭對於子女的教育以及其他才藝項目的培養可以投資許多經費,相對地收入不高的家庭能提供給移民第二代的資源就不夠多。移民小孩面臨的問題在於,要付出更多才可以跟有錢小孩競爭,但是往往社會給移民及外國人的選擇有限。
另一個問題在於,移民往往住在一起形成一個社群。這是一個移民社會長久以來的問題。到底怎麼樣的政策或是怎麼樣的態度才是最好的融入方式呢?有明顯不同的生活習慣的移民往往有融入的問題。要保持原先的生活方式跟語言的話,往往造成移民與社會的隔閡;但是要外國人頓時放棄他們的生活方式像是飲食與文化又是不可能的。移民第二代對於自己的身分認同往往有些迷惑及衝突。亞洲人常常有「Banana」的稱號,他們是黃皮膚,卻是西方的想法及生活方式。法國對於伊斯蘭移民也是有相同的討論。一個伊斯蘭女學生戴不戴頭紗導致法國政策的辯論。一個國家到底該不該用法令規定他的移民怎麼樣在新的國度生活。這樣強加習俗到移民的身上是不是違反了民主的概念?但是這樣允許移民各自成群是否造成社會永久的分裂?這個問題到目前還是沒有答案。
雖然外國學生不像移民,一開始到這裡並沒有長久居留的打算,但是往往外國學生也像移民一樣,同一個語言的學生會組成小群體,這些學生互相幫助彼此適應在美國的生活,他們也一起出去玩跟唸書。外籍學生解決了生活上的難題,但是同時也形成一個難以突破的融入障礙。在美國的研究所裡面,美國籍的同學下課之後大部分都趕著回家,美國同學大部分都有全職工作,平常時間如果要一起唸書,外籍學生找其他外籍學生一起研究課業比較方便。美國學生多數時間無法理解身為外國人在美國生活面臨的困難,另外還有美國學生及外籍生還要語言上的隔閡。就算外籍學生英文很好,很多心情與想法是無法透過另一個語言來傳遞的。因此,美國各大校園裡可以見到亞洲學生大都跟亞洲學生在一起。其中中國、印度及韓國學生是全美各大校園中前五大外籍學生團體,韓國學生在外國學生群體中是很有名地團結,但是也造成這個團體的排他性。如此封閉的特性往往造成一個惡性循環。
一個移民家庭的後代有很多適應的困難還有身分認同的問題。一個移民社會如何提供他的移民社群一個更好的融入方式,不單單是政策面的改善,而是要提供一個更多元、更會流動的社會並且改變對外國人及移民的態度。而一個外籍學生在美國留學體會到的則是,現今美國社會漸漸改變對外國人的態度,找工作不容易,簽證申請不簡單,出入境的時候管制變嚴格,這些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差別讓外國學生感到被擠壓。也許這位韓國學生的確有暴力的傾向,也許電影真的給了他靈感讓他犯下這種暴行,也許是感情上的創傷讓他決定放棄他的人生,但是這個社會應該要想想在更大格局下他感受到的隔離及障礙。美國及其他國家都應仔細思考其移民的政策及對外國人管制,這不僅僅扼殺許多全球化的好處,勞動力無法充分發展,而且對於這世界的衝突解決並沒有幫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