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遠見」觀後報告
前言:
本影片主要係探討先進國家朝全球化發展之際,對相對弱勢之國家或產業之影響。另進一步分析探討愛爾蘭近年來經濟突起之因素,該國與台灣相似均屬資源貧乏島國,而其近年來之崛起,應可作為台灣之參考。茲將該影片內容區分為四個章節,及最後之結語,分述如下。
第一章:全球抗議全球化之風潮
影片中首先播出世界各國民眾對全球化之抗議。
1999年8月法國乳製商抗議美商麥當勞進駐。
2001年6月西班牙民眾抗議世界銀行會議之舉行。
2001年7月義大利民眾抗議八大工業國家高峰會議。
2005年12月南韓民眾於香港抗議APEC開放稻米之進口。
2006年3月法國學生抗議政府通過「首次雇用契約法案」。
2007年6月德國抗議八大工業國家高峰會議。
由上述抗議事件,可顯示,先進國家雖朝全球化之發展時,惟對其國內相對未具競爭力之少數群體權益,並未予以相當之關注;另一方面,亦可顯示國際化雖是世界潮流,惟其仍將衝擊每個國家國內部分之產業利益。
第二章:全球化之定義
依耶魯大學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Chanda表示,早期人類全球化之發生,可分為由貿易商、傳教士、冒險家、戰士四大類,即全球化並非僅局限於商業方面,而近代之貿易模式與科技演進,應是促使全球化更為盛行之因素。
反對全球化之原因,依學者研究應可歸結有:
1.對外來競爭者的反抗
2.對國族的認同
3.保護主義
4.第三世界環境及勞動力的破壞
而近年來全球化之發展,所帶來之優勢:
1.促使個別區域相互依存關係強化,為了彼此利益,進而避免戰爭
2.致1990年冷戰結束、蘇聯瓦解
3. 造就金磚四果─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
4. 帶來經濟效益跨越國界等。
第三章:台灣經濟現況
台灣IC、電子等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應是具有最優勢之技術進步追隨者之一,惟過去10年,囿於兩岸政治情勢,致國家競爭力並未能進一步提升,依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07評比,台灣世界競爭力較前年下降1名為18名,且已被中國超越,另台灣政府效率排名20及基礎建設排名21名等,必需急速追趕,方使可將國家競爭力予以提升。
第四章:愛爾蘭經濟突起
愛爾蘭與台灣均屬島國經濟,資源貧乏與台灣相似,其土地面積7萬平方公里為台灣二倍大,人口不及台灣1/5,惟其近10年來積極之發展經濟,政府採取有效政策,促其目前已是歐盟最具競爭力國家之一、亦是僅次於盧森堡之歐盟第二大富裕國。
1990年以前,愛爾蘭因為政治與宗教之衝突,百業蕭條、人口嚴重外流,在愛爾蘭共軍放下武裝,終止英格蘭統治後,國家朝向經濟發展,於1987年愛爾蘭共和黨接掌內閣,開始大力推行「振興經濟計畫」,且在其第七任Mary Robinson及現任Mary Mcaleese二位傑出之女性總統領導下,促其2006年GDP超過US$44,500, 現之GDP亦已超越歐盟平均值40%。
愛爾蘭「投資發展局」,係吸引外資之政府機構,其採取二項重要政策1.教育政策:提升人力資源、活絡人才市場(公立學校一律免學費)2.經濟政策:低公司稅負(12.5%)。該二項政策,使愛爾蘭吸引外資成績斐然,如全球10大藥廠計有9家進駐、20大醫療製造商及10大軟體公司於其國內設立分公司;全球50%銷往歐洲之軟體在愛爾蘭產出,已超越印度成為世界最大軟體輸出國;Microsoft亦將投資US$50,000元設立歐洲資料中心。愛爾蘭現已成為國際企業進入歐洲市場之門戶,跨國公司之生產總值佔全國生產總值75%。
愛爾蘭為吸引外資,於政府部門成立「投資發展局」;相對地,為協助國內企業發展,亦設立「企業署」,政府提供資金,並協助廠商共同投資、研發、發展管理技術、開發全球市場等措施。
愛爾蘭政府對推動未來產業發展,亦有所規劃,已於2003年成立Digital Media Center 為下階段電子商務作準備,未來並將促使生技及資訊科技之研發。
結語:
影片中深入報導愛爾蘭近10年來之發展,促其被經濟學人雜誌之評語落差頗大,於1988年被譏為「富庶歐盟的窮者」,而於1997年卻稱讚為「凱爾特之虎‧歐洲之光」,其政府之有所作為,應是主因。
台灣與愛爾蘭所面對之情境相似,亦有政治問題,惟台灣應參考愛爾蘭之措施,全力發展經濟,培育優質之人力、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改善投資環境,方可吸引外資引進,促使整體國家競爭力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