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又得騰出時間採買瑣碎小東西的我 ,
最近只能關在家猛看片~
租了阿基里斯與龜 . 巴黎單身派對 . 博物館驚魂夜 2 和背馬鞍的男孩 ,
背馬鞍的男孩之前推薦大家看 , 現在不要看比較好 ,
看完後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絕望~
很沉重的片子 !
這是伊朗片, 講述貧窮的男孩背殘廢的主人上下學 ,
卻逐漸變成"馬"的過程~
一天一美元是患有類似腦性麻痺的男孩, 生活上的希望 ,
他天性單純 . 直接 , 所以很容易被" 套住 " ,
被富友的小少爺鞭打 , 當成馬或驢 , 跟著比賽 ,
還騎著他打架 , 甚至將他所愛的乞丐女孩騙來 ,
最後還在他的腳底釘上馬蹄鐵、肩上揹起馬鞍,餵他吃草 ,
本來我看不懂他未何不反抗 , 一天一美元的力量有那麼大 ?
他活下去的意義到底在哪 ? 為了一口飯好像也不會這樣吧 ?
且還能在心理上慢慢變成"馬" , 劇情未免太張了吧?
一直想不懂有這樣的可能嗎 ?
結果後來想想 , 電影真正的意義 , 拿在現世社會上 , 說得過去的 .
多少人為了錢 . 名利 . 權 , 爭得你死我活 ,
背著良心, 或者將姿態擺到最低 , 說著違背良心的話也要得到 ,
慢慢的 , 靈魂被掏空了 , 是非再也分不出來 ,
連"自己"是誰 , 也認不得了 ,
這樣緩慢 . 逐漸的物化 , 扭曲的人心與人性 , 是真的啊 ,
他只是把它用這樣的比喻揭露 ,
所以我看見這樣一部誇張 . 諷刺 .和絕望的電影 ,
在極度無法理解一天一美元的誘惑下甘願讓自己變馬的情況下 ,
才能映照出人間的某些人就是這樣做著令人費解的事呀!!
網誌上有人對這部電影裡的觀後感裡寫到它頗像木偶皮諾丘的故事。
皮諾丘為了變成一個正常的人,歷經了許多"正常社會"的誘惑。
其中一個誘惑就是「歡樂國」。原本以為到了那塊極樂淨土,
就可以跟其他普通正常的小孩子般,無憂無慮地玩耍,
卻沒想到自己的頭上長出了耳朵,屁股多了尾巴。
在放縱自己的慾望沒多久後,皮諾丘發現自己已經被偷偷賣給了馬戲團,
徹頭徹尾變成一頭驢了。
讓我看了猛點頭 , 想起小時候看過這故事 ,
原來它的義喻正是如此 , 人漸漸將自己的心與靈魂 ,
交給撒旦...慾望去了~
不過 , 電影裡的男孩還透著一種...不知為什麼也活下去的情形 ,
完全看不出來他事為了什麼正向的意義而堅持著 , 維繫著生命或不逃跑 ,
有些貧窮的人 , 反而不會選擇自殺 , 因為還想不到 ,
或者說出於人的本能 天亮了就醒 , 肚子餓了就找吃的 ,
活與不活的意義 , 要怎樣才可以結束生命 , 還來不及想 , 也壓根想不到 ,
人過得苦不苦其實和要不要選擇結束生命好像沒有絕對關係哪
跟那顆會傷心的心(比較而有的忌妒.憤怒 .挫折 . 悲哀)
與會思考的腦 (比較而發現自己的弱勢 . 永不翻身) 好像比較有關聯~~
這位小孩是真的殘廢 好像當年的肯尼哪~
***************************************************
「馬克馬巴夫之家」的電影以風格迥異著稱,
近年有女兒莎米拉‧馬克馬巴夫承繼衣缽,
這部【背馬鞍的男孩】就是由莎米拉執導筒,
當年她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蘋果】(The Apple)
創下入選坎城影展最年輕導演紀錄,
獲得法國新浪潮傳奇人物高達的高度讚許,
1999年以第二部劇情長片【老師的黑板】
(The Blackboard),入選坎城影展競賽片,榮獲評審團特別獎;
2003年被衛報選為當代全球40位最佳導演之一。
2007年拍攝【背馬鞍的男孩】時,卻遭伊朗政府阻撓,
所以她轉往阿富汗拍片,卻在過程中慘遭恐怖攻擊,導致6人重傷。
然而莎米拉打死不退,誓死都要拍完的精神,撼動國際影壇,
而她所完成的這部電影,也同樣的備受爭議。
相較於其他伊朗兒童電影,莎米拉把成人世界的競賽,
帶到兩個男孩的身上,加上電影背景設定在阿富汗邊遠的貧窮地區,
採用的主角都是非職業演員,點出貧富差距下,「適者生存」的殘酷淘汰。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