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然一事無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引以為豪的事。至今個人最“威水”的事,是中學時代在一次地區性物理競賽中取得第一名。那“地區”很小,第一名根本不算什么,成全我的是一間中學名校,它包攬了第二名至第十八名。
我所在的學校是普通中學,每年難得有幾個同學考入大學。而那名校幾乎有九成的學生考入大學。因此進入那名校仿如拿到了大學的通行證。那次競賽之後,我對名校就有不同的看法。
名校之所以成為名校,我以為至少有八成的原因在於它可以選擇并幾乎只收錄優質學生,剩下的兩成才是該校的辦學理念、校風、老師及教學方法,而辦學理念、校風、老師及教學方法都主要是來吸引優質學生。因此我以為,作為名牌大學,學校的辦學理念及文化尤為重要。它無形卻有質,是幾十屆師生百年積澱的精華,是一間名校之所以成為名校的根基。
一間名校最重要的資產就是它的優質學生。但吸引優秀學生的不是金錢,而是良好的校風和優秀的教師。吸引優秀的教師也不完全是金錢,更多的是辦學理念和發展空間。(我之所以敢下這樣的判斷,是因為優秀學生和教師或者不重視錢,也一般不缺錢。否則若如我一樣窮而貪財,怎算是優秀?)這世界很奇怪,錢幾乎萬能卻也無能。錢可以買到好東西,卻肯定買不到最好的。
很可惜的是,近十年來,香港和大陸的名校變得愈來愈商業化。的確,金錢可以為學校帶來較好的硬件,例如教學大樓,研究經費,聘請名教授,設立獎學金等等。可是,”軟件“呢,那潤物無聲的學校文化,無形有質的辦學理念卻時刻潛移默化入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之中。
聽到的不算。遠的我看不到,最近的例子莫過於香港大學。
幾年前,李嘉城先生捐出10億港元,并希望將香港大學醫學院易名為李嘉誠醫學院。由此引發港大醫學院畢業生(有不少是香港名醫)的連串抗議活動。然而,香港大學醫學院還是於2006年一月一日起易名為李嘉誠醫學院。至今,還有不少醫生為此心痛不平,并設立網址
http://www.hkumedic.com/ 要求正名。
曾問過一些港大畢業生,他們竟然覺得無所謂:”不過是個名字而已”。我真的很吃驚。因為學醫特別注重”德”, 而如今行醫又頗注重”名“。如果我立志行醫,苦學多年終于能夠掛牌開業,牌上寫著 ”李嘉誠醫學院畢業”, 我會很擔心顧客和同行的眼光。
我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正名,“李嘉誠醫學院”收錄的學生質量將一年不如一年。金錢可以為辦學帶來的不少便利,但貪念卻足以摧毀一間名校。
我想,港大的校長弄錯了,大學和普通的商業機構的游戲規則不一樣。恕我狂妄,香港大學若不改變其商業化的風格,五至十年,將淪為香港的二流大學。
(2008/4/6,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