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信樂團11月即將在「The Wall‧這牆」演出,心情特別亢奮。
高興,那是必然的,不僅僅是因為有機會再看到他們的演出(雖然還不知道自己能否到場),更因為「The Wall‧這牆」這個表演場地所代表的非凡意義。
2007.08.17羅東加滿Pub,2007.08.26高雄Dreams Disco。
信樂團近期的兩次演出,某些主客觀因素使然,導致所選場地的調性及音響設備都不是太好。
羅東的那場,因為颱風攪局,去的人不多,但從店家發布的照片中瞧見佔地偏小的舞台,不難察覺該家Pub的音樂性並不濃厚,雖然有提供表演空間,但整體看起來,還是比較像三五酒友相聚談天的場合。高雄的那場,舞台比羅東大些,音響比羅東好些,但因為場地原本是個Disco,所以迎接搖滾來臨前,得先承受大量電子舞曲及嘻哈音樂的荼毒,信樂團岀場後,現場掌聲雖大、呼喊雖多,但台下Fans與舞客夾雜,Fans的唱和有時甚至蓋不過舞客的喧嘩,看完近一個小時的表演,心裡縱使有著滿足、愉悅,仍不免感嘆場地的不適性。
此次信樂團選擇「The Wall‧這牆」這個可以容納六百人的Live House,不論舞台、燈光、音響都是純粹為了音樂所設置的,也是台灣與外國眾多獨立樂團表演與熱愛搖滾音樂人士的集散地,整個環境不單只有表演空間,從買唱片、學琴、組團、到錄音、休閒、藝文應有盡有,幾乎提供了全面性的音樂生活視野,能在這樣一個環境裡看自己最鍾愛的樂團表演,怎不令人興奮!
[表演場地舞台近景]
「The Wall‧這牆」是由董事長樂團阿吉、春天吶喊主辦人Jimi、野台開唱主辦人Freddy(閃靈樂團主唱)這三位好友聯手打造的搖滾重鎮,店名由來源於1979年平克佛洛依德(Pink Floyd)發行的一張搖滾史上經典名作【The Wall】,翻譯為「這牆」正好展現了搖滾樂直截了當的鮮明性格。
沿著「The Wall‧這牆」的獨立入口的階梯走向地下室,首先來到「這街(This Street)」,座落著兩家店舖,左邊是「TheBall樂器」,提供樂器教學、販售、維修以及練團室等相關服務,正面則是擁有各式玩具、服飾、東洋音樂的「獨立館」。右轉過後,就到了「那街」,轉角三角窗的「J’s Tattoo」,提供全方位的刺青藝術。走到「那街(That Street)」的盡頭就是電影導演鄭文堂所開設的店「Che Caf’e 切 咖啡」,是個結合了獨立電影與搖滾樂的夢幻場所,坐在店內蹋蹋米上喝著咖啡,會令人不由自主愛上那樣的感覺。
[董事長樂團阿吉手臂上的刺青就出自J’s Tattoo]
「那街」左轉進入「另一條街(The Other Street)」,迎面而來的兩顆大榕樹和悠閒舒適的沙發區,無疑是搖滾SOHO族的天堂。「另一條街」的特色之一就是「金屬小築」,引進獨步全球的各吉他好手專輯以及許許多多重金屬樂團的代理、進口片;「小白兔唱片」則主推後搖滾、緩飆....等各種獨立搖滾以及最齊全的台灣、香港等地的樂團唱片;「Top Player」則有各式專業音樂及錄音器材的販售及維修。
「另一條街」底,是「The Wall‧這牆」的精神指標「The Wall Live House」的入口,這裡每日開放,從週三到週六固定提供樂團音樂演出,週日到週二則有各類藝文活動以及各路音樂老馬播放音樂,以滿足人們永不滿足的耳朵。
[獨立樂團在舞台上表演的景象]
信樂團選在這麼一個無處不音樂的專門場地演出,不論是否預示著未來將成為一支獨立樂團,或許聆聽者都該拋開過以所接收過多的流行音樂包袱,以樂團的純粹去看待他們的表演。屆時我若能在場,心境應該會很不一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