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ody Allen’s Manhattan<曼哈頓>:
時空拉回到1979年的Manhattan<曼哈頓>,那時的Woody Allen思維無疑是相當前進,<曼哈頓>可能不是那麼「好看」的電影(尤其看慣了近年來的浪漫喜劇),但是那能有一部愛情電影能像<曼哈頓>那麼的博大精深?
喜歡Woody Allen的朋友一定要去租這部DVD,因為<曼哈頓>是他對紐約架構的全貌,往後他的電影都建立在在個基礎上。
以下是的幾個重點:
1.開場顯示出Woody Allen的喋喋不休,反復無常,以及他對紐約的熱愛。
2.Woody Allen對於娛樂媒體的大聲批判,認為幕後主使者的無腦,強烈討伐低級趣味,把觀眾當白癡,如果要選擇同流合污,寧願孤芳自賞,選擇離開。
3.片中每位人物幾乎都有「外遇」的對象。Woody Allen對由一而終有著強烈的恐懼以及不信任。
4.婚外情的難處以及痛苦,表面上婚外情的十惡不赦,但是本片完全未去強調,反倒去除掉傳統認為的罪孽,著重在為顧全大局的不捨,難以做抉擇。
5.Woody Allen對於「承諾」的恐懼,但是他的片子裡,往往不想要有承諾,到最後都會後悔,「雖害怕承諾,但是承諾卻是重要無比。」
6.Woody Allen對車子等高科技物品有強烈的反感與排拒。
7.Woody Allen的高度自覺,他完全知道自己的缺點,但他也毫不隱瞞,大方的公開,甚至讓眾人嘲笑,但是他對自己有的缺點非常自豪:「個性暴躁,猶太自由偏執狂,男性沙文主義,自以為是,憤世嫉俗。對生活抱怨不斷,卻束手無策。想成為藝術家,卻害怕犧牲。在親密時刻透露出對死亡的恐懼。誇大的言詞下是他變相的自我陶醉。」
8.電影的中心主旨:「這是關於住在曼哈頓的人,他們替自己不斷的製造不必要的問題這樣他們就不用面對世界上更多解決不了的問題了。內容必須要樂觀。」
9.Woody Allen電影他所愛的女性總是會為了要離開紐約生活而離開他,他就是紐約的化身,Woody Allen永遠離不開紐約。
10.Woody Allen的自我辯證:他對人沒有信心,但是他又希望自己對人有信心。
Woody Allen’s Melinda and Melinda<雙面瑪琳達>:
<雙面瑪琳達>算是近幾年Woody Allen的片子沒有親自參與演出。不過相較於早年的電影,或許本片只像是一部「習作」而已。
本片主要就是把同一個故事大綱,編成「喜劇」和「悲劇」,然後在電影中交叉演出,這樣的作法是蠻有趣的。
開場白就標示了「悲劇使人勇敢面對,喜劇使人心虛逃避」。不過整體來看Woody Allen著墨悲劇部分還是比較多,逃脫不出他的焦慮不安。
其實本片的重心仍舊在婚姻的外遇,對或錯其實是灰色的。
就算是Woody Allen沒有親自演出,不過他還是投射在許多角色上面,例如Will Ferrell飾演的Hobie根本就是Woody Allen本人。
以「不過悲喜,最重要的是要盡情享受生命,因為人生只要一次」收尾。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