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應是每個人的避風港,卻因父母許多無心的用語,往往成為傷害孩子最大的地方,本文為你剖析父母常不當使用的6大關鍵字,對孩子可能產生哪些影響,並告訴你正確用法,以免傷及孩子的幼小心靈!
【撰文/伍偉婷;諮詢/台北商業技術學院兼任講師 邱鏛玉、光寶文教基金會專任講師 黃兀】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也最常接觸的長輩,因此,孩子往往會將父母的話無限放大,其影響力更往往大過於常人想像。對此,台北商業技術學院兼任講師邱鏛玉表示,父母的教養話術的確值得重視,她提醒家長,和孩子說話要避免貶低、不信賴或嘮叨數落的方式,而以具體的表達、稱讚和鼓勵為主,並學習欣賞他的長處。邱鏛玉引用「不要只叫莫札特整天算數學」,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應該放大優點,而不是只攻擊弱處,不僅親子間的教養是如此,朋友、夫妻的相處方式也應如此。
命令是家長最常出現的語言方式,光寶文教基金會專任講師黃兀表示,若是總以權威的口吻命令孩子,雖然容易收到短暫的效果,不過,其副作用將在青春期漸漸浮現,孩子會明顯的反抗父母,或是以說謊來掩飾自己的行為,以避免責罰。由此可知,父母的說話方式會帶來絕大的影響,不妨跟著我們一起檢視常脫口而出的6大關鍵字,看看自己是否也說錯話了?
關鍵字1 不準.不可以
每天從幼兒園回家之後,小宇的第1個動作就是打開電視收看他最愛的卡通,而媽咪每天回家的第1句話則是「不准看電視」,然後硬生生的將電視關掉……
解析:說明原因才正確
這種情境常在家中上演,許多大人主觀認定不好的事,都會直接跟孩子說「不可以」,有時並未告訴孩子背後的原因。邱鏛玉提醒父母,在說「不可以」前,應先清楚說明不適宜看電視節目的原因和規範,或以聊天的方式引導孩子相互討論、共同解決。也可跟孩子練習對話,像是「這個卡通要演30分鐘,可是我們等一下就要吃飯了,該怎麼辦?」
另外,黃兀也表示,不妨用正向的提醒代替負向的禁止,像是以「我們要先吃飯」來代替「不准看電視」,若總是一味的禁止,反而是提醒孩子要記得看電視,而人往往會對被禁止的事更有興趣。
解析:避免僵化
讓孩子了解背後的原因,還有另一個重點是「避免僵化」。邱鏛玉表示,曾經有過1位媽媽擔心日益惡化的治安,所以要孩子每天放學後都在家公寓大門口等她,且不能到其他人家中,當然也不能吃別人給的東西,以安全為出發點的媽咪一直要孩子這麼做,孩子也乖乖聽話,但是有天媽媽在回家途中出車禍,直接被送到醫院,孩子就這樣一直站在門口等,鄰居表示關心時,他也都不敢搭理;直到媽媽醒來後,才想到「我的孩子還在樓下等我」。邱鏛玉表示,孩子不明白在樓下等媽媽的原因,媽媽也未曾與孩子談及其他應變措施,孩子只是傻傻的聽話以避免被罵,久了就成為僵化。由此可知,一定要讓孩子了解「不可以」的真正原因。
關鍵字2 等一下
禮拜二的晚上,媽媽回到家中做完家事,往往還得在家加班。而小花總是會發現一些新鮮事想要和媽咪分享,而在一旁說個不停,媽咪卻總是跟他說「媽咪在忙,等一下,好不好?」
解析:忙碌時可先採反應式傾聽
父母和孩子說「等一下」後,就沒有下文了,父母也不會留心自己說過這句話,會留給孩子滿心期待,不管是「等一下再說」、「等一下再買」或「等一下再跟你玩」,黃兀表示,沒有下文,前後不一致的說話方式,若經常使用,會讓孩子失去信任感。邱鏛玉建議父母,忙碌時不妨先用「反應式傾聽」,即先重複孩子的語意,然後表明自己在忙,像是「聽起來,你很喜歡這個玩具耶!可是媽咪在忙,等一下再聽你說唷!」這樣的方式能讓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覺,他自然也會尊重媽咪有事情要處理,這是先安撫孩子的1種方式,但邱鏛玉提醒父母,忙完後一定要記得剛剛允諾孩子的事。
關鍵字3 嘖、吼
還在學習自己吃飯的小華,每次吃飯總是將時間拖得很長。這天,2歲的小華又用手就拿西瓜往嘴巴裡塞,滴得衣服、桌面和地面都是西瓜汁,媽媽過來大聲的吼「嘖!髒死了,吃的像豬一樣!」
解析:重視正向語言的力量
父母有權表達自己的情緒,但要特別留意自己的用字遣詞。黃兀認為,父母可稍微修正用法,像上述的情境,父母只是無心發出失去耐性的語氣詞,臉上也伴隨不滿的表情,孩子隨即知道自己做錯事而惹父母生氣了,若父母沒有進一步解釋生氣的原因,會讓孩子貶低自己。此例即可提醒孩子:「我們要用叉子吃西瓜」,或事後請孩子協助擦拭桌面及地面,如此孩子吃得開心,又可學習協助媽媽做家事。
解析:培養自尊心
此時期的孩子,自尊正在萌芽滋長,而自尊來自正面經驗的累積,切勿隨便批評及嘲諷,若父母壓抑不住情緒,直接以情緒性字眼回覆,孩子只能感受父母憤怒生氣,卻不知道錯在哪裡,時間一久,會貶低自我價值。因此,父母需要先安撫情緒及處理當時的事件,而不是先發洩個人的情緒。
此外,有時還會因為自己心煩,而對孩子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黃兀建議父母,不論自己不耐煩的原因為何,只要自己的情緒反應到孩子身上時,就應誠實的告訴他原因,如果純粹因為自己心煩,甚至需要主動向孩子道歉。
關鍵字4. 我早就說
小康開心的拿自己完成的拼圖展示給媽咪看,媽咪卻說「我早就說你可以拼好了嘛!上次沒拼好一定是你不夠專心……」
解析:檢視孩子犯錯的真正原因
邱鏛玉表示,「我早就說」可能出現在孩子展現能力時,父母表示「我早就說你能做好,你之前都不用心……」,父母總將孩子以前沒做好的事拿出來比較,這個說法會讓孩子感到挫折,且有翻舊帳的意味,雖然仍肯定其能力,卻也認為他其實早就能將事情做好,這樣的說話方式確有不妥,孩子會認為自己做好,不值得鼓勵,但沒做好的那次卻一再被放大。邱鏛玉建議父母,和孩子說話時要懂得煞車,若孩子做對了,給予鼓勵即可,切勿出現如此翻舊帳的話語。另一常出現的時機為父母告誡多次的事,孩子卻仍然一犯再犯,父母便會說「我早就說不要這樣子做」。
黃兀說,父母理應能察覺孩子是有意或無意的一再犯錯,若認為孩子是無心,就可告訴自己「他是不小心的」,即能稍微降下怒火,並先處理孩子犯的錯誤,然後再認真且嚴肅的告訴孩子,已提醒過很多次,為何又犯下這個錯誤,讓他練習自己說出原因以達到修正的功效。若孩子是有意的犯錯,則需要正視其背後的原因,是否因平日受到忽略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或是發展上有障礙。
關鍵字5. 你一定要
當小雅在玩玩具時,父母就在一旁叮嚀,「你等一下一定要收玩具。」
解析:讓孩子擁有判斷力
當父母常說出「你一定要」或「你應該要」的語句時,不妨先省視自己為什麼這麼說,是單純的命令以從控制孩子得到成就感?或是將自己的期待加諸於孩子身上?果真如此,那麼,父母就要矯正自己的心態,因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並非父母的附屬品。控制與責罵常可得到立即性的效果,但卻會產生最大的後遺症。邱鏛玉表示,把孩子當做即將長大的成人,讓他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方式才是長久之計,以免孩子未來缺乏判斷力,只知盲從或為反對而反對。
解析:避免有不被信任感
像此例,爸媽只擔心孩子玩完後不懂得收拾玩具,便在事情還沒發生時就先行提醒,但命令的口氣易讓孩子有不被信任感,這便是犯了「預期失敗的謬誤」,事情還沒發生就預期它會來。黃兀以自身為例,她4歲的女兒曾說:「他們(玩具)都在外面旅行遊戲,為什麼這麼早就要叫他們回家呢?」學齡前期的孩子常將物品擬人化,有時使用他們的語言,會使親子互動溝通更有效,所以改口問問孩子「玩完玩具要做什麼?」或以孩子的語氣說「玩完玩具後也要讓玩具回家喔!」這樣的方式都易讓孩子理解需要收玩具的理由。
關鍵字6 不要吵
媽咪好不容易忙裡偷閒坐下來看自己最愛的韓劇,小圓在一旁玩玩具,且在房子裡跑來跑去,不斷發出「碰」的聲音,讓媽咪聽不清楚劇中的對話,便說:「不要吵!」
解析:讓孩子有抒發的管道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請你記住,孩子的名字永遠叫『小孩』。」他們需要有時間、空間玩耍,而玩就只是單純的玩,不是為學習技巧而玩。「玩」是孩子的天職,爹地媽咪一定要接納孩子需要玩的特性,而遊戲時自然會發出聲音,這就得視父母如何和孩子約定。邱鏛玉表示,都市地區的孩子往往較缺乏活動空間,精力無法發洩,父母必須仔細思考,孩子是否真的缺乏遊戲空間,若答案是肯定的,則請為孩子規劃一段到戶外跑跳的時間,或安排家中有安全合適的區域讓他發洩體力,又不必擔心被責罵;若是孩子已經有足夠的遊戲時間後,卻仍在家中大聲的遊戲而吵到他人,父母則須明白的告訴他,可以玩遊戲,但是不能妨礙到他人。如果孩子沒有管道消耗自己的體力,卻又在正常發洩體力時一再被父母罵,這只會摧毀他的自信心,因為他只是單純的遊戲,為何會惹得父母不高興。
說清楚‧講明白‧勤鼓勵
從兩位專家的解析中不難發現,這6句話不是不能說,只是說出口後,需藉由前後語句的支撐,讓孩子明白原因,並了解父母生氣是因為「行為」,而非「個人」,如此,才可讓孩子仍擁有自信心,並且修正自己的行為。
平時也應多鼓勵孩子,以建立其自信心。邱鏛玉表示,常在父母效能訓練的班級中,聽到父母說「我不知道孩子有哪裡好稱讚的」,其實,家長都忽略了孩子做好的地方,或是將做好的事視為「理所當然」,邱鏛玉舉例說,就連會自己刷牙也是值得鼓勵的1件事,父母試著跟孩子說「哇~你好愛惜自己的牙齒喔!都會自己刷牙」,因為他不需要旁人一再催促,就能自己主動完成,怎麼會不值得稱讚呢?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2008年6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