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0-18 12:25:55| 人氣40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開發史的縮影-寺廟建築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早期先民渡海來台,帶來中國傳統的文化與習俗,同時播下佛教與道教信仰的種子,所以台灣的寺廟可說是台灣歷史與文化的象徵。明末清初,來台先民,大部分來自閩南、粵東。所以台灣傳統建築為閩、粵系;屬於南系的中國建築,雖然與代表中國建築之北式宮殿式建築有異,但兩者之寺廟建築之殿宇均蓋在基壇上。結構、布局都講究對稱之美,主殿與配殿亦有高低之限制等,是我國建築體系之特徵,與儒家文化息息相關。
臺灣寺廟之發展,大略可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又稱為渡臺期,移民初至一個陌生環境,為求平安,乃隨身攜帶香火或神像,為毫灣寺廟播下種子。第二階段為農業期,移民定居之後,與土地開始建立密切關係,發揮漢人擅長的農業技術,與五穀、瘟疫、土地有關的寺廟逐漸出現。第三階段為商業期,市街形成之後,商人崛起,社會分工細密,各行為維護共權益,乃發起同業或同鄉守護神廟之建造修葺。我們至今仍可在寺廟牆上的石雕發現捐獻者之身份,故臺灣的寺廟記錄了豐富而詳細的社會歷史。
臺灣自明末清初以來的寺廟與移民社會、經濟、文化有密切之關係。民間信仰或佛、道教寺廟之建造都有其必然的背景。民間信仰的寺廟最多,其保佑的性質與範圍亦廣,海神或水神有媽祖廟及水仙王廟;神農有神農大帝及五穀王廟;土地神有城隍及福德祠;商業神有關帝廟;瘟神有王爺廟及五帝廟;另外還有三山國王廟、風神廟、藥王廟、大眾爺或義民廟。這些寺廟各有所職,能滿足信徒不同需要。道教方面,有玉皇宮、三官大帝廟、玄天上帝廟及一些通俗的中壇元帥、孚佑帝君、丈昌廟及註生娘娘廟等,這些亦有其特定的保佑對象。佛教方面,除了純度較高寺院齋堂外,還有地藏庵及祖師廟。儒教則多為官建廟,如文廟、文昌祠五子祠及卿賢名官祠等。
寺廟是在三百多年內陸續出現的,各種不同寺廟的建造與社會背景都有其相互對應之關係。研究臺灣宗教的學者解釋是因為臺灣的開拓,是由閩粵渡海而來,初期要克服風浪與瘴癘之險,上岸登陸定居之後,瘟疫與自然災變接踵而來。人口增多之後,五方雜處,民性難馴,變亂事件層出不窮,在在都迫使初期的移民必須藉助宗教信仰的力量,甚或迷信邪說來解決。渡海時,常由故鄉攜帶守護神像如媽祖、觀音或開漳聖王隨身抵臺,上岸安定之後,便將小神像供在民房或掛在樹上,以供膜拜,原本只是暫時供奉神像,後來就演變並改建為廟宇。
當移民社會逐漸形成後,農業發達,為祈求五穀豐收,六畜興旺,合境平安,農業神明登場。各村莊皆有土地公廟,有的建在市街交叉路口,有的建在街頭或街尾。靠海邊的村莊,則多供恭奉王爺廟與媽祖廟,此又與漁業有關。移民渡臺,先以地緣結合同鄉前往開墾,因而鄉土守護神明如泉人的廣澤尊王、保生大帝或泉州安海龍山寺觀音,漳人的開漳聖王以及客家人的三山國王,也逐漸出現於新闢地。
台灣的寺廟特別發達,並擁有眾多功能,從宗教信仰、教化娛樂乃至政治經濟活動,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同時也是重要的民族文化資產及藝術的結晶。

台長: Cindy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40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文學 |
此分類上一篇:台語文學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