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26 12:40:47| 人氣9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建築系學生的朝聖地-菁寮聖十字架教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德國設計師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hm)在1986年獲得普立茲獎,建築界、新聞界立即刮起一陣尋找Bohm作品的旋風。Bohm有一件作品在台灣,在台南縣後壁鄉菁寮這個純樸的村落,有一座Bohm所設計的聖十字教堂。這樣的意外發展,當時也讓台灣建築界一片瘋狂,不約而同湧向菁寮,懷著朝聖的心情,親眼見見大師的作品,這也是Bohm在海外的第一件作品,自此也成為是建築系學生的朝聖地。Bohm從未到過台灣,當年有人問起Bohm這件在台灣的作品時,他早已忘記這一件事,是回去翻翻設計圖才想起來,原來當時是他提供一個設計的草圖,施工與監工都是當地師傅做的。
一直很想去拜訪這座富有濃濃德國風味的經典天主教堂建築,曾經在新營住了4年多,每次要去拜訪,都因各種奇怪的因素沒去成,直到離開新營的多年之後,找了一個時間特別去朝聖。
「菁寮聖十字架教堂」也有人稱之「菁竂天主堂」,或稱為「後菁竂十字架堂」,是在台灣光復後,日本建築師都離開了,而台灣本土建築師才開始培養,正是的青黃不接時候,來台傳教的傳教士找不到建築設計師,只好請國外的教會幫忙,讓國外設計師將草圖畫好,再找本地工匠按圖施工。菁寮聖十字架教堂,是德國伊國愛森教區主教與教友捐建,而Bohm也就是這樣完成了他的第一件海外作品,民國48-50年間陸續完工。
早在清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就有西洋人士在台灣傳教,直到西班牙的道明會郭德剛傳教士(Fernando Sainz, O.P.)再度將台灣的近代傳教事業開啟。在台灣各個角落處處可見到天主教會佈道的足跡,尤其在偏遠地區,原住民部落,都可見到教會的存在。早期教會面臨與本土宗教相衝突的情形,一群傳教士、修女秉持著悲天憫人的心,在各個角落散佈天主愛的種子。台灣的傳教事業歷經日治時期的禁教、戰後台灣經濟的蕭條而不斷發展等等,伴隨而來的是教堂建築的興起。尖聳的屋頂,十字形的符號,相較於當地的傳統聚落的建築,迥然不同。
菁寮聖十字架教堂的建築主要有四部份:鐘樓、洗禮堂、聖殿、聖體宮,都是角錐造型,外覆鋁皮;四個頂尖處各有一代表性的飾物,分別是公雞、鴿子、十字架、皇冠。建築中以金字塔造型的聖殿十分醒目,豎立在這純樸的村莊中,遠遠的就可以見到,更顯得獨樹一格,也讓人為之驚豔。聖殿頂尖的十字架曾經因為年久而損壞,現改為不銹鋼;鐘樓也是因為年久損壞,改為不銹鋼。
鋁皮內採用的是檜木,是可以爬入尖塔內。夏天進入尖塔內,內部溫度極高且不通風,讓人汗如雨下。在日照後爬入尖塔內,還能聞到濃郁的木料芳香。
菁寮聖十字架教堂最特別的是一個可以上香祭拜的天主教會,應該是入境隨俗。當時西方天主教到台灣傳教時,為了適應菁寮這個村落既有的宗教模式,進而破除教義中不膜拜偶像的禁忌,在十字架前擺上了香爐,大方的燒香拜拜起來。
從教堂的門口走入,就有著和中國寺廟相似的鐘塔,可在鐘的下方拉動繩索擊鐘鳴響。走入庭園的走廊之後,見到的是一個似中國宮殿式的方格窗,在壁面兩側的是紅色格子的窗戶,與落地窗;地面則是鋪上石材。
天主堂是個長方型的建築,四週環繞著紅格子木窗。尖塔的設計是取材自西方的教堂造型,內部的落地窗,據說是考量台灣的氣候炎熱,利於通風,每扇窗的寬度都是仿照台灣傳統建築的門窗,不過在最近一次的整修後,已將原有的紅格子窗改為鋁門窗,失去原來的味道。天主堂的內部比起其他的教堂,顯得簡樸了許多,沒有華麗的雕像、沒有繽紛的彩繪玻璃、沒有金碧輝煌的壁飾來裝飾,卻多了一份寧靜。中央的聖壇是個八角形,聖壇前有個香爐,旁邊還有菁竂社區歷代祖先的牌位,比較引人注目。事實上,天主教與基督教有個很大的不同,天主教是允許拿香拜拜的,尤其是拜祖先。
菁寮聖十字架教堂,這座世界級的教堂,二、三十年來,孤單寂寞的矗立在菁寮這個純樸的農村。最近因為電影無米樂,吸引許多人到菁寮觀光,佇立在田野間,高聳入雲霄的金字塔造型的教堂,特別引人注目,吸引許多人過來參觀,才又喚起人們對這座天主教堂的記憶。

台長: Cindy
人氣(9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旅行 |
此分類下一篇:歌德風的聖若瑟堂
此分類上一篇:小城故事-二水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